时间:2024-05-07
王伟
教育改革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教育工作者也一直都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各地普高招生纷纷推行保送生或提前招生模式,高校也引入了全新的招生模式,包括高校自主招生和高校三位一体招生,体现出国家对各类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视。
有些学校摸索出了创新班(尖子班)与普通班分层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一种“促优”与“补差”的结合,确实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任教教师情绪上的落差是我们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毕竟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基本表现)无法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久而久之,会加重普通班教师的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尖子班的教师由于教学效果明显,可能会产生自满情绪,最终导致教师都缺少动力,产生惰性。
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一部分是先天原因,一部分是后天原因。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可能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缺失。因此,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班组分层走讀制也许会是一种更公平、更有效、更科学的教学形式。
一、班组分层走读的缘起
1.学生的差异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智力发展因素、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等先天因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每个学生后天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而当这些存在差异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上接受教育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存在差异。这样的教育环境并不公平,教学中,我们应做到求同存异,既然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那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学生的学习现状
当前,初中的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于机械的训练与低效的教学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而经验的累积也只局限于机械式的操作和记忆。在这样的课堂中,起点低的同学无法完整地消化课堂内容,而起点高的同学的潜力又很难得到充分的释放。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主要问题还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要创造出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的、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最终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目的。但是,现在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根本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3.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2015年3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文件,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我们改变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而总体目标则是在体现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目前的教育大趋势是要我们做到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而班组分层走读的形式不仅是因材施教的直接体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也是“长善”与“补缺”的统一,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班组分层走读的开展方式及原则
1.班组分层的方法
学校先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正常分班(班级数为偶数个),安排相邻班级由同一团队教师任教,即每科课程由同一位教师任教,例如1班、2班为一班组级,所有的科任教师相同,3班、4班为一班组级,所有的科任教师相同,以此类推。
确定教师之后,同一班组级的任课教师可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再次分班,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将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划分到基础班和提升班中。教师可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学科成绩、知识能力水平、潜力倾向等方面的情况,对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奇数班级为基础班,偶数班级为提升班,例如1班就属于基础班,2班就属于提升班,1班学生的培养属于小碎步辅导式,2班学生的培养则属于大跨步指导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一次考核,可以是以书面形式为主,1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选择升入2班,而2班中相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进入1班进行巩固。
2.组织模式
授课模式。于偶数班的学生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较快,因此,偶数班主要采用先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前一天预先学习第二天的新授课内容,并完成相对应的新授课作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新课的教学。学生课后要改正之前在新课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完成下一节新课的预习。
奇数班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较慢,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奇数班学生的授课方式要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强化、教师讲授的基本模式,其主要目的还是巩固学生的基础。同时,教学内容的过渡环节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节课,教师还必须预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如果当天的新授课内容比较简单或者先行教学的可行性较强,也可以让奇数班的学生尝试预习。
对于奇数班中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给予相应的辅导,决不能让学生将当天的疑问带入第二天的学习中,避免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对于偶数班中能力稍差的个别学生,教师也必须适当进行单独辅导。
作业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两班学生的作业都是每日新授课的对应内容,其区别是难度系数与题量的不同。
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学习册,用来记录这一周的学习内容以及个人学习情况。奇数班学生要将一周内的错题进行整理、记录,并分析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解答方法,同时还要记录本周所学习的各科知识的重难点(以自己的认知为准,可翻看书本);与奇数班相比,偶数班学生的错题整理量相对较少,因此,偶数班学生在整理错题的同时,必须通过自我回忆的方式记录本周内所学的各科知识重难点,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同时,两班学生都要在学习册中记录自己的疑惑点,教师可根据对学习册的批改情况,总结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指导,个别情况可单独指导。endprint
课程模式。课程表如下:
课程表的设置说明:以星期一为例,第一节课教师A到1班进行语文教学,教师B到2班进行数学教学,第二节课,教师A则到2班进行语文教学,而教师B到1班进行数学教学。后续的课程授课方式可依此类推,保证两班学生是由同一个任课教师进行授课,并且是交错教学,教师在两个班级中的上课顺序也在前后之间。
如此设置课程表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走读的条件。仍然以星期一为例:假如1班学生A的语文成绩很好,并且能够通过上课或者預先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并且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他可以在语文课中进行走读,可选择同时进行的2班的数学课程;又比如2班的学生B在所有学科中数学相对薄弱,那么他在完成其他的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选择走读数学课程。“走读”不会打乱原来的行政班,其实质是一种运动式、大范围的分层,是一种更具灵活性、动态性的学习方式。
走读并非是让学生随意走读,上午的课程不允许学生以自己的兴趣或逃避自己不愿意学习的课程为选择方式的走读,必须保证各科的均衡发展。而下午的课程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走读,让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能有更好的发展。
管理模式。班级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采用小组自我管理的方式。以5人为一个小组,设定每组的小组长。管理的方式为交错监督:即第一组的成员负责监督第二组,第二组的成员负责监督第三组,以此类推,最后一组的成员负责监督第一组,以此来保证管理的效果以及公平性。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时的学习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等。这些内容都将作为最终的评价依据,评价的结果计为最终评价所占比20%的平时表现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评价模式。起始阶段,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书面的形式,进而从第一次的考查中大概地分出基础班、提升班。后期的评价方式则是在书面考察的基础上加入平时作业及表现的考察,大致可分为:书面考察占50%,作业情况占30%,平时表现占20%。
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必须是两个班级总体结果的评价,即自己所任教的奇数班与偶数班两班的平均成绩。
三、班组分层走读遵循的原则
1.公平性
以相同的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则是为了确保学生客观因素的公平,同时也方便学生的走读,使其在走读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去适应新教师的授课方式。而让学生在相同的评价体系下进行走读也有利于学生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无论是奇数班的学生,还是偶数班的学生,都是以相同的条件获得自己学习方式上的认可,并不存在差异性,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由于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两组的授课方式、拓展内容以及辅导形式必须有所区别,偶数班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主要起协助作用,教学进度则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弹性的变化,同时,其拓展内容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都比较符合偶数班学生的特点;奇数班学生的授课方式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引入课题,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拓展性内容较少,尽量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偶数班中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则需要给予单独辅导,而奇数班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教师也需要给予单独辅导,相对而言奇数班接受单独辅导的机会大于偶数班。
虽然两组学生的授课方式、拓展内容以及辅导形式都不同,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奇数班的学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偶数班的学生则能得到跨越式的提升,从而保证两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班组分层走读制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同样符合教育均等性的原则。在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两班所得到教育环境和条件都大致相同,这也是在为他们创造最适合的教育环境。
2.自愿性
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分层还需要兼顾学生的感受,不反对偶数班的学生主动要求进入奇数班学习。在保证公平合理以及资源合理的基础上,体现出走读的高效性。
3.合理性
对于班组模式的开展,必须以合理为前提:分层模式要合理;授课方式要合理;作业设置要合理;课程设置要合理;管理方式要合理;评价形式要合理。
4.科学性
班组分层走读的方式是以因材施教为前提的。由于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若一味地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会导致能力突出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突破,始终原地踏步;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慢慢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厌学的问题,最终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不进反退。而班组分层走读的模式则是在尊重因材施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力。
班组分层走读制是一种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其理论性与实践性更趋于科学化和个性化,而并非单纯的“促优”与“补差”。让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至少能在微观的层面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诸多的保障。同时,不同的分班中,学生的能力却是相近的,这也使得学生之间存在一种更加良性、合理化的竞争。而走读的形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掘隐藏在学生身上的“财富”。
学生在班组分层走读的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不仅能拓宽活动空间,也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享受到个性化的教学。
在班组分层走读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而学生也能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但学习效果却有增无减。
当然教学改革的大道并不会一路畅通,因此班组分层走读制的开展可先在试点学校进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再确定是否进一步推广,期待出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教育场面。“法有可采何任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这一教学形式一定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宁海县星海中学)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