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个步骤优化集体教学活动

时间:2024-05-07

毛丽芳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组织活动之前,教师一般会对活动的流程、环节、提问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或预设。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忽视幼儿的个性需要、多样化表达和思维碰撞的现象。而幼儿哲学视域倡导用哲学的思维解读幼儿。幼儿哲学视域下的集体活动,主张“有机教学”,幼儿主体地位更凸显,其话题导向、问题推进的教學模式,也更能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知识体系的建立、思维模式的建构。现以大班语言活动“大熊有个故事要说”为例,分享老师们在幼儿哲学视域下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一些实践方法和优化策略。

甄选绘本,分析活动素材

寻找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话题。绘本《大熊有个故事要说》讲述的是:冬天来临前,大熊帮老鼠捡籽儿、帮青蛙挖洞、帮野鸭南飞,帮助了所有的朋友,然而却没有一个朋友能帮到它。当老师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熊”时,有的幼儿说“它是一只好熊”,有的幼儿说“它是一只友爱的熊”……幼儿们的回答最终聚焦在一个核心话题上——善良。善良是什么?有的幼儿说善良是表演节目时大家的夸赞,有的说善良是甜甜的微笑……孩子们把自己的理解画了下来(如图1)。

善良,看似离幼儿很远,但在幼儿的画面上、表达中却是生动而灵活,富有生命的气息。传统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预设话题,往往来源于教师的主张和观点,缺乏幼儿的理解与思考,幼儿的表现通常会比较生硬。而一个来源于幼儿的话题,符合幼儿当下的认知水平,让每一个人都有话想说,有观点可陈述。

围绕认知冲突展开思辨。共性话题为幼儿的自主表达提供了可能,认知冲突则进一步推进了幼儿的思辨。绘本《大熊有个故事要说》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冬天来临前,大熊帮助朋友们过冬,但是没有一个朋友帮助大熊实现愿望;后半部分讲述了春天来临时,大熊再一次帮助了朋友们,这与我们的普遍认知有一点冲突。老师围绕这个认知冲突,引导幼儿思考:“大熊帮助了朋友,为什么却没有得到朋友的帮助?帮助一定是相互的吗?为什么春天大熊还要去帮助朋友?”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善良是什么?”在一个个问题的剖析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幼儿唯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在倾听同伴表述的基础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集体思辨建立表象和本质的联系,建构自己对善良的个性认知。

幼儿哲学视域下的集体活动,以幼儿为本,聚焦核心话题,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围绕认知冲突,引导幼儿阐述、剖析;在倾听、思辨、表达的过程中,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模式的建构。

经验铺垫,做好活动准备

拓展动物过冬的相关知识。绘本《大熊有个故事要说》介绍了老鼠、野鸭、青蛙等动物的冬眠习性,为了增进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了解,教师投放了以不同方式过冬的动物的视频资料,如《看动物们花样过冬》《动物们的“苦”日子》等。引导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演一演中,丰富自身认知,以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陈述观点和迁移经验。

增进对故事的理解。活动前,我们在班级阅读区投放了绘本《大熊有个故事要说》(故事前半部分),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寻找脉络、猜测故事等,开展绘本的自主阅读。同时,对于不理解的画面和有问题的地方,鼓励幼儿进行标记和记录,在分享时互相阐述,相互解答。幼儿在分析、判断之后,把同伴的分享转变成自己的经验,增进了对故事的理解。

绘本《大熊有个故事要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未被标签化的作品。通过经验铺垫,提升幼儿对于绘本的理解与加工。幼儿哲学视域下的集体活动,让我们“回到事情本身”,在自然共鸣中激发幼儿最本质的思想,增进幼儿思考的深度,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

追随问题,推进活动进程

收集问题,尊重幼儿的天性。在《大熊有个故事要讲》自主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为什么大熊不去讲故事而去帮助小动物?为什么小动物要去冬眠?为什么大熊要这么善良?”这些问题,有的是幼儿从画面中发现的,有的是幼儿基于对故事的理解猜想的。幼儿是一个天生好动、好问、好想象的自由个体。虽然故事构建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绘本的主题与幼儿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教师一点都不用担心幼儿会提不出问题,也不用质疑幼儿提问的水平。每一个人都是在故事里长大的,故事能唤起幼儿的共鸣。

剖析问题,解读幼儿的思维。收集好问题之后,要善于梳理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或展开联想,鼓励幼儿从故事里发现答案;也可以引导幼儿组建讨论小组,从同伴处寻找答案;而一些共性、开放性问题或者带着哲学思维的问题,则值得我们与幼儿一起研究。教师还可以通过投票、同项归类的方法选出幼儿最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大熊要这么善良”。什么是善良?为什么要善良?幼儿追随着问题,通过自由阐述、相互讨论、集体思辨等方式进行剖析,逐步建立自我认知。幼儿哲学视域下的集体教学活动,会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幼儿,用哲学的思维解读幼儿。

巧用形式,优化活动组织

幼儿哲学视域下的集体活动中,强调幼儿的“本心”。教师不仅关注“是什么”,更注重“为什么”,呈现的是幼儿积极学习的真实样态。幼儿园开展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清楚表达、积极思辨,除了要做好素材甄选、经验铺垫、提问设计之外,在形式上也要斟酌。

譬如,为了筛选核心话题和共性问题,自主阅读后,教师让幼儿把自己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有目的地把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放在一起,筛选出提问多的、聚焦高的问题,为集体活动的设计提供参考。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采用“圈谈”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递话筒”的方式,给每一个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为了引发幼儿的集体思辨,老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把座位摆放成两排,让两组幼儿轮流表达、互相辩驳。

每一个幼儿都是自然、有灵性的。幼儿哲学视域下的集体教学活动,注重幼儿在问题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倾听表达中重塑自己的认识,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创造性地重构自身。教师如果希望幼儿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就要将意义阐释的空间打开,让每个幼儿都成为思考和探究的主人,让幼儿在主动的自我思辨中,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构自身,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有丰厚感受力、深度思考力的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