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罐头里的小孩

时间:2024-05-07

宫丽丽 杨翠美

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得主,无疑是当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用德语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30年来出版各种儿童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已译成72种语言,许多作品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被拍成电影,而且还多次被美国、英国、新西兰、法国等非德语国家的电影导演搬上银幕。《罐头里的小孩》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她的同名代表作改编的,于1983年在德国上映。

“完美孩子”康拉德

在这部影片中贝蒂·巴托洛蒂太太是一个行为举止有些夸张怪异的中年妇女,她喜欢化五颜六色的妆,穿不合时宜的衣服,而且非常喜欢订东西,以至于她购买了一大堆她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有一天投递员给她送来了一个大包裹,她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订了什么东西,当她把罐子打开的时候,完全惊呆了:罐子里有一个皱巴巴的小男孩,而且还叫他妈妈。当她把营养粉剂按要求浇到小男孩身上时,一个大约七岁的漂亮男孩出现在她面前。这个小男孩就是康拉德,他是由一个神秘工厂生产的,他的相貌品行完全符合父母们眼中完美小孩的标准,是一个按照通常大人所希望的“完美儿童”的标准而生产出来的:智力发达、体能拔尖、懂事听话、严格自律、有教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反正具备所有你能想象得出的优良品质,似乎是一个真正有“德性”的儿童。

贝蒂·巴托洛蒂太太非常喜欢这个小男孩,她欢欢喜喜地去给康拉德买了新衣服、玩具、糖果,还有一张小床,可是她完全不知道一个七岁的孩子需要什么。康拉德却知道现在七岁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比如穿多大的衣服,交哪些朋友,作息制度等等,因为工厂生产他的时候就给他编好了七岁的完美孩子的程序。巴尔托洛蒂太太就按照康拉德的要求养育孩子,从逐渐喜欢他,到不能离开他。毕竟,康拉德是那种父母都会幻想拥有的完美的乖宝宝,巴尔托洛蒂太太的药剂师男朋友托马斯先生也非常喜欢康拉德,他成为了康拉德的爸爸。康拉德去上学了,他很听话,也努力学习。他学习成绩优秀,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但成人眼中的“完美孩子”并不适宜学校集体生活中的“生存法则”:小朋友们非常嫉妒他,没有人愿意和他玩;康拉德不给前座的小朋友看作业,不跟他人报答案,为此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所以他非常不开心。只有小女孩基蒂把他当作好朋友,她可是个正常、调皮的小孩子。

“完美孩子”的改造计划

这奇怪的一家人就这样生活着,直到工厂发现寄错了孩子,他们要把康拉德收回去,他要被重新设置程序,因为每个出厂的孩子都必须是没被使用过的。可贝蒂·巴托洛蒂和托马斯先生对康拉德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们都很爱彼此,尽管巴托洛蒂太太算不上贴心称职的母亲,但在和康拉德相处的过程中她的母爱被唤醒。不舍得就这样把康拉德换回去,怎么办?

贝蒂·巴托洛蒂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康拉德变成一个“坏孩子”!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成一个“好孩子”,把好孩子努力改造成“坏孩子”可是头一回见。好的主意一提出来就立马实施,基蒂也自告奋勇,主动配合她完成保卫康拉德的计划……首先,今天的作业别做了,明天交白本!这让康拉德很难受,怎么办?忍!其次,上课不要注意听讲,讲讲小话,和同学玩玩什么的,看看窗外的小鸟,课间往女同学书包里塞个虫子什么的,必须这样做;放学路上,拿泥巴糊墙,到处玩躲猫猫,不按时回家等等都是可以的。现在康拉德变成一个真正的七岁小男孩,学习着,玩着,调皮着……有自己的想法,想学习就学习一会,不想学习就玩一会……

那天,工厂里的人终于来了,“我们想要把康拉德……”话还没说完,他们看到从楼梯上滑下来的两个小孩,脸上脏兮兮的,衣服上全是斑点。“基蒂,你赶快把你手里的小兵给我,否则我要生气了!”小女孩手里拿着两个鸡蛋,没等康拉德说完,就猛地把鸡蛋砸到了小男孩的脸上,蛋清顺着康拉德的脸往下滴。见此情景,贝蒂·巴托洛蒂太太干脆把家里的面粉拿来,撒得满天满地的,康拉德也赶快拿起鸡蛋朝基蒂砸去。那情景,面粉飞扬,飞扬啊……“这个小男孩是康拉德?”“没错,正是你们工厂里生产的小男孩康拉德!”工厂里的人在确认信息后带着失望走了,他们以为康拉德是他们工厂生产的残次品,因为他们一向生产的都是乖孩子。就这样保卫康拉德的计划顺利完成,康拉德最后留在巴托洛蒂太太家里。

完美孩子并不真正快乐

该影片选材奇特,情节曲折,富于幻想和哲理,充满幼稚美和幽默美,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完美小孩”也许真的只能像小主人公康拉德那样出现在按照程序生产的神秘工厂里,所以这部影片又叫《人造娃娃康拉德历险记》。他的完美品质使他得到了校长和老师的极度赞誉,他也因此成为同学们极度嫉妒的对象。他成为老师惩罚其他同学的标准和理由,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讨厌他。

在这部影片中,涉及到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思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学习好,但是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全面发展、听话的完美小孩真的就能拥有完美人生么?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在班上十分受排挤,那么走上社会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罐头里的孩子,正如一个被条条框框抹杀了个性,被世俗标准束缚了的“十全十美”孩子,而这样的孩子却不会被所有人喜欢,反而招人讨厌,因为这样的标准束缚了孩子已有的天性,忽略了孩子的个体价值和多样性、多元化需求,以至于别的孩子与他根本无法产生共鸣而排斥他。尽管他得到成人的认可,但他仍然是非常不快乐的,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即使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如康拉德这样懂礼貌、守规矩、成绩好的“完美小孩”,也未必生活得幸福。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单靠规矩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因为被压抑的个体是无法真正快乐的。

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罐头里的孩子”这部影片向所有人表明:孩子的天性应该被尊重和保护。忽视了生命和身体的德育是十分脆弱的,要回归生命,从生命中、从自爱出发才能挖掘德育的意义。自爱是人的本能的一种表现,它首先指向维护人本身的存在,进而使人的生命冲动得到满足,但它不仅仅指向个体本身,它关注人的生命,强调生命是一切的本源,放弃生命的欲求就是违反人性。我们都知道,七岁正是儿童发挥天性的时候,正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候,但康拉德却不能享受这快乐。虽然康拉德几乎接近完美,但没有自己的天性、个性,不能超越自我,這完美又能怎样呢?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好孩子与坏孩子的评价标准也便有了很大的差异。孩子不必非得按照父母的标准去成长,而父母也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特质,学会欣赏,静待花开。

这就提示我们,教育的目标不能确定在培养“乖孩子”上,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生动活泼的开拓型人才,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大量经验已经证明,调皮捣蛋的孩子,成人后往往有可能成为这种人才。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存的,宽容孩子的调皮捣蛋尽管可能带来一点负面后果,但从长远看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调皮捣蛋的孩子,总免不了出点事故,磕磕碰碰或者造成一些麻烦,有不少调皮的小朋友还常常会把物品搞坏,对此老师和家长要宽容对待,不必大惊小怪,当然更不能喝斥打骂,而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当然,调皮捣蛋也要有个度,不可太过分,老师和家长应该时常给小朋友注意安全的提醒, 以防出现大的事故。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孩子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 陶先生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他一语道破教育的价值追求。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谦让利他、听话服从、安分守己、乐于奉献、循规蹈矩”的“完美孩子”成为德育的主要目标。如果只是出于强制要求或者以空泛的方式去实行德育,这无异于一种德性的伪善或者异化。正如电影中的那句话:做真正的好孩子,有时并不需要太完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孩子是不能够从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我们不要做另一个康拉德,要善于和别人交往,学会沟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