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设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时间:2024-05-07

王焰

一、巧的关键——捕捉社会性发展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奠基期与敏感期。有研究表明,2~4岁是秩序性发展的敏感期,3~5岁是自我控制性发展的敏感期,4岁是同伴交往发展的敏感期,5岁是由生理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敏感期。依据此理论,我们针对每个年龄层次的敏感期,有选择地开展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亲子活动。

在家园互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亲子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思维的逻辑顺序,选择适宜开展亲子活动的内容并将之排列组合,形成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如,面向小班开展了以促进幼儿遵守规则为主的亲子主题活动“做客”与“乘公交车”;中班开展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为主的亲子主题活动“快乐购物”与“亲子沙雕”;大班开展促进幼儿关心尊重他人为主的亲子主题活动“我们的社区”与“亲子志愿者活动”。

幼儿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已的,敏感期是我们发现童年秘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师如能捕捉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设计家园亲子互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就能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改变家长受自身家庭和社会影响很深的错误观念;教师在组织亲子活动时就能有章法、有目标,深层次考虑亲子活动特性、本质。因此,捕捉幼儿社会性发展敏感期是巧设亲子活动的关键。

二、巧的内涵——遵循社会性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丰富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渗透着社会认知、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和内容。要让亲子活动不只是停留于场面的热闹,而是有品质、有内涵的,那么在设计时就要遵循社会教育生活性和实践性这两大特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组式的亲子活动,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其活动内容和形式更为广泛、灵活。再者,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家园亲子互动促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小组活动更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好形式。教师应大力倡导家长群体之间开展亲子小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依托节日

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同伴是社会性教育的主旋律。亲子小组活动可以通过挖掘节日内涵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如结合“六一”儿童节,有些班级亲子小组活动在松柏公园开展“同在蓝天下,牵手你我他”为主题的“爱心小天使慈善拍卖会”,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受灾地区儿童筹集善款。有些班级亲子小组活动则开展“尚德汇衣物捐赠活动”,让幼儿在幸福甜蜜的生活中学会分享、付出,学会爱他人!

(二)充实假期

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会友好相处,学会合作。幼儿的人际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交往合作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能更好地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我们挖掘假期资源,开展“亲亲宝贝,快乐家园行”活动,培养幼儿交住合作能力。

如中班在周末开展“快乐购物”亲子小组活动,购物并不是本次活动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合作购物活动让幼儿学习如何交往合作。因此活动首先以6人为一小组,全班幼儿共分成7组,然后每一个小组的人员围绕“我要上小学喽”共同商量讨论如何使用共有的60元制定入学前准备的购物计划。爸爸妈妈不干预幼儿的讨论,只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如某物品的大致价格。一开始制定计划时许多幼儿出发点都是依据自已的喜好,容易产生争执,但是在讨论与争执中幼儿慢慢地开始谦让,学习与他人协商、合作。小组商量好之后,小组成员才一同走进商场,依照计划看价格购买物品或是再次调整计划。活动中当家长看到平日霸气十足、处处以我为主的小皇帝们能与别人讨论、商量、合作,还能谦让,都感到特别欣喜,感谢老师为幼儿提供这么好的交往平台。

(三)亲近自然

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具有生活性特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内容。大自然蕴含着许许多多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开展小组亲子活动时,要尽可能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上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如在大班开展“公园寻宝”亲子小组活动。活动创意来源于“跑男”节目,活动场景为幼儿所熟悉的松柏公园。活动前,亲子小组划分成两小组,分别合作商量藏宝的地点,思考寻宝题目,考虑如何让另一组不那么容易找到“宝物”;合作完成寻宝题目的制作;依据题目信息进行解题,并根据答案一步步寻找“宝物”。在“寻宝”的过程中,幼儿面临的困难有:小组合作中如何商量统一意见;与同伴发生争执时要如何处理,怎么调节自已情绪;寻宝过程中还将面临如何向陌生人问路的问题;当遇到困难时小组如何共同面对。这些都能为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积累许多实践经验,为幼儿今后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借助阅读

近年来儿童绘本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家长的热爱与推崇。对孩子来说绘本就是生活,他们相信绘本中描写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儿童在亲子阅读中,听着大人讲故事,或是与家长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其生活习惯、能力、自信等逐渐建立起来,亲社会行为能力、社会行为调节和控制能力也在阅读中得到点点滴滴的提高。如果家庭中能为幼儿设计一个阅读角,鼓励幼儿邀请同伴来家里一起阅读,则又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我园借助“亲子阅读示范点”评比活动鼓励与促进幼儿家庭开展亲子阅读小组活动。在亲子阅读小组中,除了绘本本身带给孩子们的正能量之外,主人家孩子在邀请、接待客人中习得待人接物的礼仪,将自己心爱的书籍与朋友共同阅读中习得了分享的良好品德;客人们则在做客中习得了做客的规矩,懂得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

三、巧的路径——依据社会性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类型多样,如果能从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指向目标(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三类)来分,就会让教师设计思路更清晰,有章可循,大大提高家园亲子活动的有效性。

(一)社会认知类亲子活动

社会认知是对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儿童社会认知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社会规范、原则、道理等这些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对儿童很重要,但有时对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枯燥深奥。因此在社会认知类亲子活动设计时应该有效结合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相关事件,使幼儿真实地感受和掌握相关的规则。

例如小班下学期社会规则认知的亲子活动——“乘公交车”,教师利用家长资源扮演“公交车上的情景”,通过让幼儿观看家长们表演的情景剧,再与家长一起讨论“乘公交车我们要注意哪些行为?如何做才能遵守规则,不会影响他人?”之后让一位家长上台结合PPT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乘公交车规则的认识。通过家长情景表演 亲子讨论 家长总结,让幼儿从认知上先了解规则,知道自己行为会影响别人,在公共场合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接下来再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巩固。放学后,鼓励家长带幼儿乘公交车,在真实的环境中再次巩固了解乘公交车的规则,并内化到行为中。

(二)社会情感类亲子活动

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机能,儿童情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儿童情绪识别能力弱,在交往中容易误解他人的情感态度和反应;儿童情感表达弱,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已的情绪状态和需要;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弱,较难从一种情绪状态调节和恢复到原有的情绪状态。由此在设计社会情感类亲子活动时要注重情感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编排一定的游戏使幼儿体验各种情绪;激发儿童共情,通过拟人化手法促使儿童亲社会情感的发生;鼓励幼儿表达,应让幼儿明白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描述性语言,更要培养幼儿乐意表达情感的态度。

如小班社会情感类亲子活动设计——“像爸爸一样”,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幼儿用最热烈的方式把爸爸请出,并拉着爸爸手,请他坐到自己的边上。随后教师出示PPT,幼儿观察图片,讨论大狮子长什么样?狮子宝宝与爸爸长得像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并让幼儿说说说自已与爸爸不一样的地方,希望什么地方长得像爸爸?接着进行亲子共读绘本,在共读绘本中感受狮子宝宝对爸爸的喜爱、崇拜之情。然后让幼儿进行情感迁移:“你的爸爸有什么本领?他教会你什么?”最后鼓励幼儿和爸爸模仿表演狮子宝宝照顾爸爸的情景。结束活动时,玩亲子音乐游戏——快乐大吊车,再次增进亲子间的情感。父爱如山,但父亲的爱总是特别含蓄,如何让孩子感受深深的父爱?此活动借助于绘本,通过亲子共读、亲子模仿表演狮子父子俩的各种情景,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萌发对爸爸的崇拜之情。活动的亮点是:爸爸当狮子爸爸受伤了、难过、不开心时,小朋友来当狮子宝宝,想出各种办法让爸爸开心,让爸爸感受宝宝的爱。此情景体验,让幼儿明白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准确的描述性语言,培养幼儿乐意表达情感的态度。同时也让爸爸明白心里的爱要多表达,要多与孩子一起玩耍。

(三)社会行为类亲子活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的社会行为大多来源于直接学习的模仿,而强化是最重要的中介。在设计社会行为类亲子活动时,教师应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幼儿直接操作和练习。对儿童来说模仿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要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提供家长正面示范带动的机会。强化是催化剂,而游戏是幼儿最爱的,百玩不厌,教师可巧妙设计游戏环节,反复多次来强化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大班社会行为培养文明礼仪亲子活动“亲子茶道”,活动目标是了解我国茶文化,并学习饮茶的基本礼仪,懂得感恩并孝敬长辈。活动从谈话入手让孩子们了解泡茶需要用到茶具名称,接着请一家长演示泡茶步骤,并讲解茶文化,让幼儿在观看之后与家长进行讨论:泡茶有哪些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请家长助教重点演示并讲述饮茶的礼仪。最后是体验与实践,幼儿与家长自由组合,体验泡茶过程,并为爸妈奉茶,为小朋友家长和小朋友奉茶,真实感受茶文化礼仪。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厦门饮茶品茶氛围更是浓厚。活动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泡茶入手,引导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有礼貌、懂礼仪、尊敬长辈的人。邀请懂茶艺的家长来班级为全体幼儿与家长表演茶艺是个亮点。让大家在欣赏中受到熏陶,了解并接受茶文化与礼仪,同时提供机会让家长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示,为孩子们树立了正面榜样,增加自信。最后,通过幼儿自由分组体验泡茶、奉茶的过程,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家长和孩子在茶道学习中加深交流与沟通,拉近亲子距离,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礼仪,学会奉茶,懂得感恩,孝敬长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让认知与行为不脱节,做到知行合一,是个难点。在此活动中,老师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幼儿直接操作与体验,把茶文化由浅入深地过渡到尊老爱幼的礼仪,把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进行传承。

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幼儿社会性品德行为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空洞的说教或是传统的故事、儿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能捕捉社会性发展敏感期,遵循社会性教育特点,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巧设亲子活动,就能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丰富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使亲子活动开展更有效,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