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佳丽
一、儿童观的基本形态及历史演变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儿童观会呈现出一定的基本形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一个缓慢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在每个时代会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儿童观的核心就是人们对儿童相关问题的总体看法的把握,它呈现三种基本形态:其一,国家主导形态的儿童观。它具有国家法制强制效应,并通过法律传播的形式呈现,以宪法法规等方式从不同层面诠释了儿童观,具有一种潜在的权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其二,学术理论形态下的儿童观。它是学术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童观,它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应,却间接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儿童的整体看法。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主导形态的儿童观的束缚,但同时又显现出不同学术思想下智慧的错综交汇。其三,民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普通民众如何看待儿童的最初理解,它源于大多数民众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对儿童的认知。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带着时代的烙印,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革命。儿童观经历了从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儿童是白板、儿童是“成长的植物”、启蒙时代的儿童观、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杜威的进步主义儿童观到现代大众观念下的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二、儿童观的多维构建
从探寻儿童观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维度上看,即从儿童观的内在表现可将平面的儿童观建构成具有不同层面的立体儿童观,探讨儿童观的多维构建。
(一)从儿童特质与能力视角理解儿童观
首先,儿童的特质。儿童是一个个具有其自身特质的生命体。儿童是稚嫩的,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还处于一个等待完善、需要丰富的特殊阶段。儿童又是一群极富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拥有无限发展潜能及可塑性的生命体。另外儿童之间是有差异的,个体间的差异性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其次,儿童的能力。儿童自身因为独特的特质会激发出相应的能力。虽然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意志力,但他们有自身的发展潜能,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灵敏的感知能力。
(二)从儿童需要和发展视角理解儿童观
儿童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真正明白儿童的兴趣与爱好,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诉求,才能满足他们心理方面的成长需要。我们要积极满足儿童活动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儿童自身有对活动的需要,这是源于他们内在生命力的体现。他们在活动中享受着快乐,体会着一种从未被超越的满足感。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似重复简单的操作,也蕴含着激发他们无限乐趣的动力。其次,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的发展同样依赖于社会。当社会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会根据自身的阶段性、可塑性等规律健康成长。
(三)从儿童权益与儿童期价值视角理解儿童观
首先,儿童的地位与权益。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首先他们具有人的基本权益与地位,应享有平等与尊重。“儿童是发展中的社会人,具有全面发展、受保护和与成人平等的权利。”[1]同样,儿童作为权利的主体,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特点。一方面儿童权利的行使需要依托社会的教育和保护,另一方面儿童具有暂时不与成人同样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儿童期的价值。儿童期所彰显的重要价值对于儿童本身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在儿童期中所呈现的生活模式或积累的经验感受或许不能在童年期表现出来,但会对他未来的行为有制约、有影响。正如蒙台梭利揭示了在儿童期中存在诸如语言、动作及同伴交往等重要能力发展的敏感期。[2]这些经验能否得到适合的发展在其时间结点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儿童期的价值,在儿童期给予孩子真正享受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
三、启示
儿童观的视角是多重的,综合以上对儿童观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把握,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突出对儿童能力和需要的关注,突出对儿童的尊重和接纳。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儿童观,能改进教育实践中的不良现象,对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启示和指导。
(一)纠正小学化倾向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当的幼儿教育观念所引发的畸形教育方式令人深思。例如,小学化教育现象的发生,“由于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和投入失衡的问题突出,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不公平。”[3]太多的家长在这种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状况下渴望让儿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形成了一些不适宜的错误的儿童观。比如,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接班人,用自己高标准的期望在孩子身上强加一些特质与能力,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受到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产生了很多高强度机械化的培训行为,例如小学式算术难题进幼儿园和家庭,小学式的书写规范伴随幼儿的现象。那些为儿童设计所谓的“起跑线”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盲目地报补习班、兴趣班等,强迫孩子学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举措会导致孩子一听到上课就闹肚子等心理和生理上的负面效应。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在不经意间被严重扼杀。
当下在社会上一些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成人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一些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令人倍感焦虑。“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4]我们应该树立适宜的儿童观,遵循儿童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稚嫩的个体特性,看到儿童之间是有差异的,相信儿童有自己无限的创造力的特质,发现儿童有活动游戏的需要,以及需要自我发展的机会。立足于对儿童观全面正确的理解,就可以准确地回答什么是儿童的天性,怎样看待儿童的特质与能力,怎样接纳和遵循儿童的发展,如何对待儿童的地位和权益,如何看待儿童自己的需要,怎样接受和理解儿童的差异;就会真正懂得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他自己。教育者用科学儿童观所给予的力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予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适宜养分和合理期待,如此才能消除类似于小学化倾向等不良现象。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用合理的方式去读懂儿童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是否能正确全面地解读儿童观,树立正确适宜的儿童观对教育活动的质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而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育观是受制于儿童观的。”[5]因此,确立了科学的儿童观,让教师科学正确地认识儿童非常重要。教师在科学儿童观的引领下就能够明确教师的角色,知道应该如何去呈现对应的角色。比如,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里,教师扮演着陪伴和关注的角色。在教师眼中,幼儿是生理上和心理上需要呵护的独立生命,他们有属于儿童世界的奇思妙想。幼儿教师基于这样的儿童观的引领,在幼儿游戏环节争抢玩具发生不愉快争执并摔伤的时候,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呵护者和伤口的愈合者。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改编游戏情节,把简单的道具改造成奇特的游戏材料时,教师不是操办替代者、领导决策者,而是幼儿游戏中的关注者与肯定者。尝试以幼儿的思维去理解并接纳幼儿的游戏创意,也用教师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想法丰富和拓展幼儿游戏的经验和激发游戏的兴趣,提升幼儿游戏活动的质量。另外,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理解和支持的角色。教师应该理解幼儿是稚嫩的个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着自己的权益。在开展的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活动环节和主题内容的设计会有幼儿的影子,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融入整个活动中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和变化,允许与接纳幼儿在活动中所谓“无知”的提问和错误,懂得幼儿是一个待发展有能力的个体。在活动环节中设计更多让幼儿能更加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空间,给予幼儿积极发现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保障教育活动有质量的进行。
结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树立一种适宜的儿童观,在儿童教育的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尝试从关注幼儿本体为核心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步伐,促使每个儿童在被关注、被尊重、被赏识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多个特性构成的立体儿童观的指导下,给予儿童一个留有成长空间、富有个性特点、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张宪冰,刘仲丽,张萌.儿童权利观的合理意蕴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14(2).
[2]叶平枝.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论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3]张宪冰.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政府责任[J].东北师大学报,2012(5).
[4]姚伟.学前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2.
[5]刘晓东.儿童观的重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J].教育导刊,201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