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章玉婷
好习惯,幼儿终身受益;反之,则将终身受害。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如果我们教育的结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超早性、渐进性、反复性,而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班级的各种因素都会从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应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分析多种影响因素,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班级管理的渠道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使孩子一生受益。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促行为习惯逐渐积淀
(一)“说话的墙面”——为孩子引领
班级环境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班级整体形象及班级发展目标的方向。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班级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其影响又是极其深远的。在班级中,环境墙面和空间、角落都蕴藏着教育价值。主题墙上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有关行为习惯的故事,以及一些行为习惯培养的作品,如爱护花草、不乱扔垃圾、不掉饭粒等等。这些说话的墙面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孩子在潜意识中明确了我们该怎么做是正确的,然后去实践自己的行为。
(二)“隐形的规则”——为孩子护航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自然而然地就能产生作用了。生活即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许多规则养成的契机,如吃饭、喝水、游戏、区域活动等。各个活动都需要规则,良好的规则能为幼儿快乐游戏保驾护航。于是,我们就在班级各个地方创设一些隐形的“规则”。如在一日活动环节过渡时,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乐曲或游戏等来过渡,孩子们都在这种自然的衔接中进行下一个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力减少语言的指令,通过教师的手势、动作、肢体语言及眼神等体态语来进行提示。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去关注教师的动作、眼神、肢体语言来进行活动,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在户外游戏走楼梯时,我们用数字贴在一个一个台阶上,让孩子沿着台阶一边走一边数数,孩子们乐在其中;区域中隐形的规则更是到处可见,在每个活动区域,我们用纸盒割成一个个的小鞋柜,让幼儿进入区域前把鞋子放到这个鞋柜里。不仅仅限制了进入活动区的幼儿人数,还改变了孩子们脱掉鞋子乱放的现象。还通过师幼讨论共同创设了区域活动规则,并张贴在每个区域中,如在美工区我们贴上纸屑扔进垃圾盒的标识;阅读区张贴了不能大声说话、要爱护图书的标识等等。通过这样的“隐形”规则的约束让孩子的行为有了明显“有形”的变化。
(三)“民主的氛围”——为孩子抵岸
班级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的氛围,充满爱、和谐、温馨气氛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于是在我们班级里,通过孩子的共同讨论,精心策划出了许多班级公约以及幼儿自认的班级规则,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张贴在班级墙面上。如饭前要洗手,吃饭时要保持安静、干净,喝水时要排队,上下楼梯不玩耍,不到桌子下面玩等。
孩子是班级的小主人,是活动的主体。于是,在班级中我们创设了许多岗位,通过自主选择岗位,积极发挥孩子的特长,从事相应的服务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小组长包干制,更激发了孩子从事班级服务的能动性,提高了孩子们的责任感,培养了主人翁的意识,孩子们都为自己的班级尽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如健身教练、午餐小主人、护绿小天使、离园小主人、图书管理员、清洁小卫士、午餐点心服务员、桌椅管理员、节能小天使等,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幼儿行为习惯逐步内化
(一)主题内容由“浅”入“深”
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渐积累,逐渐定型。孩子的习惯培养不是一时一刻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坚持和培养。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设计了几个大主题,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每月大主题“吃饭我最棒!”中,我们会设计两张表,一张在幼儿园,一张带回家,使家园教育保持同步。在表格中会增添一些内容项:干净(不剩饭),样样饭菜都吃(不挑食),自己动手吃,卫生(不掉饭粒)等。请家长做评价,在孩子做到的一项中打“√”,没做到的打“×”。
一系列主题内容的生成,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班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在确定主题时,我们从生活习惯逐渐向学习习惯、交往习惯方向发展。如午餐习惯——午睡习惯——倾听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与深入,孩子的习惯在一朝一夕中慢慢积淀,慢慢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主题形式由“动”到“活”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随着主题内容不断地深入,主题形式的单一导致了孩子不在乎、无所谓的心理。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养成习惯,激发其积极性,在开展主题活动形式上由原先的被动开展,到主动想开展活动。
1.开展形式的改变:单一——多样。
主题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毋庸置疑更能激发孩子的参与性和活动性。我们除了设计一张张评价的表格纸,来被动约束孩子的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性活动来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持久性。如一月一次的行为习惯智力赛《一站到底》。教师设计有关行为习惯培养的活动,通过小组赛、个别轮流答题、抢答等形式,来巩固孩子的行为意识。在区域创设时,利用空间资源,在教室地上设计一张闯关图示,孩子们可以通过两两合作的互动,探讨小卡片中小朋友行为是否正确,如对方同意,就进一格;不同意,就原地不动,提高孩子对行为是非判断的能力。
2.评价对象的转变:成人——同伴、自我。
评价一个孩子行为的良好与恶劣,往往取决于成人的评价。孩子们也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对同伴进行评价,是比较被动的、消极的。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更需要的是孩子们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社会地位方面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判断,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体现。因此,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主题性的讨论:“我做到了吗?”先让同伴相互说说、评评:“谁做到了?”再让孩子们自我说说、自我评评、自我比较。教师在孩子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主题开展对象由“窄”到“宽”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仅仅在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要共同对幼儿进行社会各种习惯的培养,比如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在家里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因此,除了一系列的讲座、家长会传达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之外,我们还设计开展了一些亲子行为习惯培养的主题沙龙活动,如亲子阅读沙龙、亲子共餐、亲子修补图书、亲子折叠棉被比赛等。通过拓展主题对象,为孩子行为起到了做好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创设各种平台来逐步搭建孩子习惯养成的阶梯,让孩子的良好行为在班级这个重要场所中逐渐积淀、逐渐内化,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