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

时间:2024-05-07

王东旺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为关注学生的历史素养。史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只有引入恰当的史料,合理地运用史料,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策略

史料体现了学者研究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要素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视史料,并学会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逻辑。高中历史课堂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应当生动地展现史料,带领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提升分析能力。高中历史试卷的分析题往往以分析史料为主,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非常关键。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口述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录,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归纳与分析能力。为了促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不断提升自己,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融入史料,让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搜集相关史料,在搜集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完善知识结构。在传统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展开教学,很少围绕相关知识点阅读相关史料,虽然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但在解题过程中假如遇到了其他史料,很多学生就无法把握题目,影响学习效果[1]。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史料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全面分析历史事件,逐渐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改善课堂氛围。传统的历史课堂通常是以历史事件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历史事件年代久远,仅依靠口述学生很难掌握。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课堂氛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策略

史料植入课堂导入。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其中的关键要素,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事件充满兴趣,那么学生思维的认知自然能够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上运用的史料并不是單一的,通常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应当发挥史料的特性,将图片史料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夏商周时期的史料,内容包括: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夏商的制度、商朝人的生活情况等。学生的兴趣立刻就被激发,对于夏商周朝的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导入环节,教师以探寻史料作为切入点,在展现史料时,教师并未直接为学生口述文字素材,而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将史料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动态的,学生在观看史料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活跃。

创设历史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前,教师可将反映同一事件的多个历史故事进行整合,为学生全方位再现历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注意通过史料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2]。此外,教师还须让学生认真了解与探究史料的真实性,对此段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经过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讲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可引入“虎门销烟”的图文或视频史料,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个年代。在视频构建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吗?”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还可引入曼彻斯特商会给英国政府呈文中的文字:“中国为英国制造业……勒索与禁阻。”这两段史料的运用,让学生进入到国内外两种场景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史料不仅构建了场景,也促使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到本质,全面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帮助学生建立起辩证思维。

设疑启思,形成唯物史观。在教学中,教师可设问启思,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学习要点串联起来,促使学生在发现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顺利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关键。此外,在历史课堂上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料,并借助历史方法来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唯物史观。需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需要建立在教材、学情等综合要素上,尽量以问题为桥梁,联系历史概念与规律,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与思考历史现象。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结合清朝时期的史料来设计问题:“洪秀全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将太平天国运动发动起来的?”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了答案:“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通过宗教形式来吸引群众,从而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随后教师可继续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他为何要通过宗教来组织农民起义?”学生结合史料中历次农民运动与宗教的联系进行分析,由此深化学生对农民阶级的理解。

采用辩论的方式,培养史料迁移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教师通常会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课堂上很少进行辩论,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无法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结合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影响了解题效率[3]。为了增强学生的史料迁移能力,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教师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选择一个要点,运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整理辩论内容,在辩论时充分利用史料进行辩论,只要能够保证观点正确,知识点与史料的内容合理即可,如此便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学重点为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历史背景以及机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师可引入19世纪中期的史料,为学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等。引导学生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利与弊”为主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学生各自准备辩论的内容与史料。在辩论过程中,因为学生基础有限,很容易出现讲述错误或描述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双方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辩驳,逐步提高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同时还可强化学生的史料迁移能力。

课后延伸史料影响。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带领学生主动接触史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与分析史料,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培养。教师可结合史料的特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作业: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收集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要的外交事件,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成果。多数学生都能够独立搜集相关资料,如“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如学生完成得非常优秀,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表扬,假如学生配合度不高,教师则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通过搜集与整理史料,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通过史料准确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史料,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养成正确的史观。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史料,将其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守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0(7).

[2]周湖北.试析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明日,2019(15).

[3]王桃桃.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探究[J].天津教育,2021(24).

编辑/王    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