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桂霞
摘要:“研”有广度、“学”有深度、“评”有宽度、“思”有厚度,才能更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此,宾县第一小学探索并實践了“研、学、评、思”相融合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期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科素养,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的思维活动真实发生,让教师实现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发展的转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任务;师生融合;交流评价;教研模式
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曾提出“儿童中心论”,主张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1]。我国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所以在教研时教师要多关注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的研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比以往的教研,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方面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对学生了解得却很少,致使很多学生学习浅表化。如果真实的学习没有发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
基于此,宾县第一小学采取了“研、学、评、思”相融合的教研模式,突出了对学生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表现的尊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实为例,谈谈学校的研究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完备的阐述,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明确,学习主题鲜明,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与呈现方式有了更具体的归属群[2]。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弄清楚通过这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要知道运用什么“工具”,通过完成哪些“任务”,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必要的。
(一)研单元:旨在帮助教师建立单元整体概念,对单元编排有整体上的认识,利于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规划与思考。
1.主备人呈现单元内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与童年生活有关的“精读课文”,内容上有童年的欢乐,更有童年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挫折与烦恼,侧重明晰道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口语交际———安慰”,教育学生“遇事要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一篇习作———《记一次游戏》,告诉学生珍惜同学、朋友间的感情,感受游戏的快乐;“语文天地”则更多地体现了文化底蕴的积淀。
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语文要素上,即“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2.研究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任务及达到的目标。
三篇课文《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是学习的主要载体。
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呈现由扶到放的特点,即:“学会多角度批注”,练习“多角度批注,侧重不理解的地方及体会深的地方”。在学习批注的过程中还要关注语文知识的强化,如:动词的使用,细节描写,对比描写,心理描写,体会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体会金奎叔说的话的含义,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意思,结合生活说说“窝囊”的意思。
学习任务可以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容进行界定:收集、记录、整理生活中的问题、困惑、现象并进行思考,运用批注的方法针对问题进行辨析、质疑、提问式的点评。明白平凡生活中包含着朴素的道理。培养学生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培养目标是: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初步掌握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3.分析语文要素: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清晰明确的,语文要素就是我们要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工具,所以对工具的认识要全面透彻。
例:学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时,教师要知道:
(1)“批注”的概念
“批注”就是在阅读的同时做一些注释,写下当时自己最想写的话。批注能让学生走近文本,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度品析,以此实现个性化解读。
(2)“批注”的编排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批注”的编排具有层级性、发展性的特点。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的策略学习都接触到了单一的批注,四年级第六单元主要学习多角度批注,即:提出问题、体会内容、写法点评、获得启示,使学生学会从“单一”批注到“多角度”批注的转变。
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后,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研学生:“批注”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具体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行预评估。
教师可以采取问卷式评估、小试卷形式评估、谈话式评估等方式对学情进行评估。这一环节要做到实处,才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困惑,教师才能设计出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活动。
如:在学习“多角度”批注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批注”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小卷的形式进行评估:设计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自由批注,以此掌握学生对批注的认知,便于后面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研设计:根据学情,以本单元《牛和鹅》一课为例研究“批注”阅读方法的落实。
先由主备人提出设计预想,其他组员进行评议,要求探寻与宣扬相结合,让团队研习真实发生[3]。
研讨后,基本活动策略是自读自悟、批判质疑,辨析批注角度。引导学生把“批注”和文本内容的分析紧密结合,既认识到批注的重要性,更要从内容的分析上明白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及生活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取”之于生,更要“用”之于生。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走向深处。
研磨结束,授课教师利用10分钟修改课件、梳理教学思路,就重点段落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学生按照预设活动开始学习。
活动一:
1.找到文中“伙伴”所作批注,小组讨论“伙伴”从哪个角度考虑的,为何会做这样的批注。
2.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a站在不同的角度品读文章,感悟不同,批注也不同。
b欣赏一篇文章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能够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注:此过程教师的适时点播、引领要充分研磨。
活动二: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牛和鹅》这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注,班级交流,相互学习。
注:此过程教师恰当、准确的点评要详细研磨。
活动三:课后找寻、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烦恼与困惑的事情,进行整理,探寻解决的办法,下节课进行交流。
3.主备人上课期间,组内其他观摩教师都作为观察人,根据观察量表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用时长短、学习效果的观察并填写量表。
主要从“小组学习情况”“自主批注情况”“批注的学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合情况”“教师相机引导的适时性与节奏感”“学习效果”这几方面进行观察,每个观察员只观察自己附近的学习小组即可。
(一)生评:课后,观察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汇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否真实发生一方面靠老师的观察,另一方面靠学生的体验。因此,听课后教师和学生的汇谈、倾听学生的评议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一方面是看作业,另一方面看考试成绩,这种量化式的评价对于学生和教师都过于片面,能够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地位的多元化评价一直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例:本节课汇谈记录:
内容方面: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了?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批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生2:我也知道了在做批注的时候要思考一下,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的;生3:这堂课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一下;生4:我知道了有时候传说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对的……不懂的地方是有时候对“从体会内容的角度”和“从点评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批注时,分得不是太清。还有这篇课文为什么“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虽然老师讲了,我还是不太懂。
思维方面:你觉得这节课你有思考吗?你哪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生1:我觉得这堂课我动脑思考了,在和同桌讨论“我”被鹅追赶时的狼狈样子,我仿佛看到他当时的样子;生2:我也思考了,对比了一下文中给出的5处“批注”,分析了“学习伙伴”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批注;生3:我没太思考,觉得大家说得都挺对的;生4:我学会了批注,我对课文理解能力提高了一点点。
情绪方面: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你觉得这节课老师的评价引导对你有帮助吗?
生1: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课堂的,我们老师讲得很好;生2:喜欢,我们可以在小组里随便说,不用怕说错;生3:老师的引导很好,没有老师的引导,我不知道“伙伴2”的批注是在“点评写法”……
通过这样的谈话,教师知道了:学生对“体会内容和点评写法”的批注还有些区分不开,对文中的语段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自评:自评包括主备人“自我辨析”和学年组教师的“组内辨析”。
自我辨析: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深度汇谈,从自身教学机智、学生课堂表现(学情)、设计方面思考分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组内辩评:组内教师从设计本身出发客观评论设计的优点与不足。例:组内辨析,在批注角度的落实上,考虑得不细致;而且,批注方法的学习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合的不太好,对牛和鹅眼睛的介绍应该辅助上图片等。
(三)他评:包括参与听课的教师进行的“集体思辨”和业务领导进行的“引领”。
集体思辨:所有参与观察的教师根据数据发表个人的看法,可以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可以肯定设计谈依据、可以提出建议,展望可能性。通过集体思辨达到整体提升,根据他人的课反思自己的课。
领导引领:教学领导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总结,进行专业引领。
研后教师再教学。教研活动结束,组员结合大家的建议对学习活动进行修改,对教师的引导进行细化。第二天组内成员都在本班进行這一课的教学。
课后组内再交流。根据新修改的活动方案进行教学后,有几个班感觉学习效果很好,教师有意识地在批注角度的思考上多了一些例证引导。也有两个班教师感觉课堂节奏有点慢,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大家提出建议,即批注角度的学习要多加练习。
反思之后写日记。写下教学过程中的改变以及改变后的效果如何,给自己带来哪些业务素养的提升。
例如,有的老师这样写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虽然小组里有的学生还是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虽然有的学生表达得没有深度,人云亦云,但是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在谈金奎叔话的意思时,有的学生的回答令我刮目相看,有的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的说:我们不能欺软怕硬,要坚持真理,不能随便怕谁,也不能随便欺负谁……我们要相信学生,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主动思考。
还有的教师写到:我们一直都在谈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可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困惑,就一味地指责“这都不会”,我们曾假装营造出一种答案来自学生的氛围,几个学生会了就以为完成教学任务了,就自欺欺人地对自己说:这堂课上得很好,可就是这几个学生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会了。通过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以生为本”的含义。今天这节课虽然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学得很愉快,也很轻松……
能够看得出,教师在实践,在思考。
“研、学、评、思”相互融合的交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能够一点点把教师的关注点引导到学生身上。教师只有研透了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文本内容,研透了学情、学习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仁贤,洪明.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45-24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31.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 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200、264.
编辑/赵卓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