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许凌云 李洪涛 曹丽 孙彦秋
摘要:思维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在学习实践中习得的核心能力之一。长久以来,学校作为思维素养培育工作的主阵地,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尝试,也伴随一定的实践困惑与难题。文章旨在深入了解中小学校开展思维素养培育的现状和培育需求,寻求学校思维素养培育工作的有效策略,针对学校在思维素养培育中存在的实践困惑,提出完善培育目标、构建思维课程、开发教材教具、梳理教学策略、提升教师能力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思维素养;培育策略
思维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是学生思维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教师是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核心推动者。一直以来,中小学校在学生思维素养培育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我们对思维培育过程和实践需求的了解有限,从而无法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撑。
(一)开展中小学校思维素养培育现状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以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调研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中小学校开展思维素养培育的形式和内容。学生思维素养培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关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及匹配,方能实现较好的培育效果,故将其作为调查的重点之一。
二是探查中小学教师在思维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执教现状。中小学教师是学生思维素养培育的直接执行者,其执教理念和执教能力是思维素养培育实践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是了解中小学校开展思維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情况和教学资源使用现状。中小学生思维素养的持续发展要以稳定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为载体,本次调研要了解的重点是学校思维课程架构的形式和开设情况,以及思维课堂教学的器具选择和应用情况。
四是探查中小学校开展思维素养培育的实践困惑。本次调研着重了解中小学校在课程建设与课堂实施方面存在的困惑,同时关注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的实践困惑。
(二)中小学校思维素养培育现状调研过程
“中小学生思维素养培育现状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调研对象为中小学教师。调查问卷包含25题,其中24项选择题,1项主观题。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424份。参与调研教师样本分布较为均衡,其中男女教师的占比为23.64%(男)、76.36%(女);教龄结构的占比为14.4%(0-5年)、9.51%(6-10年)、17.63%(11-20年)、58.46%(21年以上);教师从教学段的占比为50.53%(小学)、33.14%(初中)、10%(高中)、1.96%(中专、职业学校)、4.37%(其他)。
(一)中小学思维素养培育缺少明确的目标指引
调查中,教师列出的关于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多,如思维主动性不强、思维灵活性不强、遇到挫折就停止思考、思维深刻性不足等,说明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情况。调查数据显示,93.46%的教师认可思维培养对教育教学的实践价值;94.57%的教师认为在中小学课堂中培育学生思维素养是可行的;28.39%的教师已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54.73%的教师正在着手开展相关探索研究。问及教师对思维素养的了解程度时,反馈情况并不乐观,16.41%的教师表示理解较为深入;64.17%的教师表示有所了解;17.85%的教师表示不太清楚;1.56%的教师表示从未听说过。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维培养有一定的认识,也认可思维培养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部分教师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但教师对思维素养的涵义理解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引,这直接影响学校思维素养培育的方向与路径选择。
(二)中小学思维素养培育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支撑
调查数据显示,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部分中小学教师尝试应用思维培养策略。课堂提问是教师较为常用思维引导方式,50.49%的教师经常使用该策略引导学生思维发展;51.66%的教师经常运用情境策略辅助学生思维成长;41.99%的教师经常使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等引导策略;83.83%的教师通过作业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但当问及是否熟悉系统化的思维培养策略时,40.51%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1.83%的教师表示完全不清楚。由此可见,教师在系统化思维素养培育实操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认知和实践困难。
综上所述,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情境创设、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中尝试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但这种引导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偶发的思维训练和引导不能对学生思维素养培育起持续促进作用,学校应从课程和教学模式方面着眼,设计思维培养的整体化路径,以保证思维素养培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中小学思维素养培育存在课程、教材、教师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困难
问及学校开展思维素养培育的困难时,39.54%的教师提到教师不具备思维引导能力;61.68%的教师提到学校课时限制;47.65%的教师提到家长不理解;46.45%的教师提到没有合适的教材。问及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思维素养培育能力时,71.49%的教师提到教师对思维素养的涵义有充分的理解;73.9%的教师提到教师对所教学科思维有清晰掌握;61.2%的教师提到教师能应用思维提升的相关教学策略;46.86%的教师提到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对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条件认知较为清晰,对思维培育执教能力的短板认识也较为明确,但课程、教材、课时、教师执教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困惑使得教师力不从心,陷入培育困境。
(一)挖掘思维素养内涵,明确思维素养培育目标
正确理解思维素养的涵义和维度是思维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1]。在学校思维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只有先理清思维素养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策略和方法研究。中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思考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思维意向的课堂教学涵义,完成上述概念的“教学画像”,实现概念内化,为学校思维素养培育实践提供目标指引。
(二)构建中小学校思维课程,提供思维素养培育载体
课程是学生思维素养培育的直接载体,也是思维素养培育系列化的基本保障。常见的思维素养培育课程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独立搭建式思维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征独立构建的思维课程,通常以校本课程形式出现。第二种是学科渗透式思维课程,是指学校在已有学科融合式课程的架构之上,开展思维教学的学科渗透路径研究与探索。第三种是融合发展式思维课程,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既有独立的思维训练课程,又包含学科课程中的思维素养渗透。上述三种类型无优劣之分,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宜的思维素养课程。
(三)开发教材教具、调配课时,提供思维课程实施保障
思维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一是开展思维教材开发与应用,为学校思维课程实施提供抓手;二是选择适宜的思维课程教具,以辅助思维过程外显,为学生提供思维提升的实物载体;三是尝试精简教学内容、合并课时,以保证思维课程的教学用时。
(四)梳理思维教学模式及策略,搭建思维素养培育的教学支架
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为学生思维素养培育提供了具体步骤和方法,是思维素养培育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思维教学模式描述了课堂中思维培育的一般步骤,如阶梯式思维教学模式、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探究三讨论”教学模式等,都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出来的思维培养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思维培育的实践操作步骤。思维教学策略体现了思维培育的方向和方法。教师应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策略的梳理与提炼,为具体学科、学段的学生思维培养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思维素养培育策略可以抓住以下两个着力点:一是抓住课堂中开展思维素养培育的关键节点,进行教学策略梳理;二是以课堂教学案例为基础开展思维教学策略梳理,在案例的基础之上梳理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具备较好的迁移特质,便于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五)提升教师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师生思维素养协同发展
学校开展思维素养培育的着眼点不应局限于学生思维素养发展,而应立足于师生思维素养的协同发展。在思维课程、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教学执教能力决定了思维素养培育的最终效果[2]。长久以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中的学科思维素养培育课程设置明显不足,造成新教师缺少思维培养意识和培养能力。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应采取创新研究方式、提供理论支撑、营造研究氛围、提供实操平台等方式,辅助中小学教师提升思维素养意识和执教能力,以保障学生思维素养培育高质量落地。
参考文献:
[1]王东升.思维素养内涵的解析[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7).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0.
课题项目:中国教育學会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201932001802B);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范式及指导策略研究”(JJB1422124)
见习编辑/张婷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