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明伟
编者按: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修养,确立了“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教育哲学主张,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卓越发展。学校丰富了美育课程内容,形成立体、综合、全覆盖的课程体系,并依托学生创作的作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学生心田,让美充溢于校园内外。在开足开齐音乐、美术、体育艺体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审美特色課程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提升,更着重加强对学生传递美、表达美的能力的培育,致力于提升审美表达力,培育美的表达者。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马克思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我们提倡美育,实际上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当下,有人对高中阶段的审美教育有误解,认为高中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审美教育与升学关系不大,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忽略。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修养。人是在崇拜美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而美育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美,追求有意味的人生,获得终极幸福。基于这一认识,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教育哲学主张,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卓越发展。在开足开齐艺体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审美特色课程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提升,着重加强对学生传递美、表达美的能力的培育,致力于提升审美表达力,培育美的表达者。
审美表达力是审美表现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从审美欣赏力抵达审美创造力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学生的情感、智力和能力,为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审美表达力具有不同的层级,包括再现表达力、再造表达力和创造表达力。三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逐步深入与递进的。
审美再现表达力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模仿”说,主张审美、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模仿事物的外形、本来面目具有普遍性,开了再现论的先河。审美再现是审美、艺术真实的地反映、摹写客体现实。为此学校提出审美表达力起始于再现表达力。再现表达力是将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审美感受物态化的能力,是学生对审美认识与感受以复制、临摹、模仿等形式呈现出来的过程,是客体审美特性在头脑中的映像的表达。
再现审美表达力是审美表达的初级阶段,它强调对对象的原初认识与理解,关照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一致性和真实性,强调再现的精确性、细微性和逼真性。如语文经典诵读、英语朗读大赛,都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在模仿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呈现英文节奏、韵律的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曾说:“体育需要注意到人体美及其动作美。”武术课程的美育大都通过临摹动作来实现,太极拳、太极扇、击剑、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专项课程,强化形体与姿势之美,既实现了美育与体育的结合,也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生细胞立体3D模型的构建,通过别出心裁的构思、精湛的制作工艺、精美的色彩搭配以及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获取对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审美再现是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和前提的,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受与认识呈现出来,在具体行为中传递对美的认识与感悟。通过审美再现,学生认识到了审美客体的独特美,并加以重现表达,从而做到“知”到“行”的转变,审美再现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体悟来补充完善,具有内隐的“创造”成分,它又是“审美再造”的基础,对学生审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再造表达力
心理学上,随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图样、图解或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据此,我们认为审美再造表达是在对审美对象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再造想象与在头脑中再现出新形象,并在具体实践中以情景表演、故事模仿等形式表现出来。
审美再造表达力是基于审美欣赏与审美再现的更高层级的审美表达力。相对而言,审美再造的要求更高,它不仅需要审美主体要对审美对象准确理解与把握,还需要在个人体验与认识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动作、姿态等将其声情并茂地呈现出来,进行艺术再加工,从而表达出对美的感悟与认识。如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个性化的“元素周期表”,或以立体呈现,或用扇形排列,或以螺旋形展示,理解知识与规律的同时也在元素构建中强化对美的认识与感悟;物理DIY实验室,通过手制教具,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物化作品的样态呈现出来,注重实物的构成、部件之间的搭配,在整体、和谐、匀称中传递美感,体现美的再造;语文课本剧表演等课程,将文本解读、艺术设计、舞台表演等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品味经典,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英语课本剧表演同样在研磨与思索道具的安排、布景的设置、语言的推敲的过程中,诠释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把握角色特征,感受角色塑造的美好形象;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社团活动课程,在情景创设中表达观点,阐述看法,呈现出对社会、国家、世界的理解与探索,这种情景的生成就是一种审美表达;“大地彩绘”活动以令人震撼的美展现在学校普育广场上时,每幅图便是一个情景的表达,这情景便是创作者对未来的美的愿景,是去除功利化的、纯粹的美的再造。
再造表达中审美感受个性化更加突出,可以实现超越个人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进行生动表达,创造性成分由“隐”到“显”,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创造表达蓄势。
审美创造表达力
心理学上,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将产生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物,这就是审美创造表达的依据。
审美创造表达力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有创造性地表达美的能力。审美创造是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和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也是美的发生的最终主体根源。它是培养审美表达力的高级层次。审美創造是一种有意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的审美客体,按照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审美实践,具有超越性、超常性、新颖性和感染性。审美创造的主体应有强烈的创造意愿,将自己对美的认识与感受充分加以呈现,以满足一定的心理预期。
学术性社团——理学会,通过“生生”之间的自由交流与研讨,碰撞与争论,凝聚思想共识,汇聚成长合力,最终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科技节上的手绘T恤衫活动,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线条的勾勒无不充溢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构思与灵动的美感,作品凝结着学生的智慧,传递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班旗、班徽与班训的标识既体现班级的文化建设又传递出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展现学生的青春、活力、激情与梦想;“立体构成”课程,一张A4纸就将心中的审美创意通过折叠、剪裁等不同形式表达出来,课程打破了美术、物理、建筑的界限,在劳动中创造,在创造中感知,在感知中表达,将美育、智育、劳育结合在一起,最终物化为产品,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是美的极致表达。
审美创造表现于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概括力、想象力、审美意象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意象、意境创造力、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评价的分析综合力等方面。审美创造表达是基于审美再现表达与审美再造表达的同时,又高于前两者,具有新颖、独创等特点,是所有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学校对学生美育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培养高中生审美表达力方面的实践,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美的浸润中享受美的成长,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生认识美、塑造美、表现美的能力与素养,在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成为美的表达者,实现生命的不断完善。学校丰富了美育课程内容,形成立体、综合、全覆盖的课程体系,并依托学生创作的作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学生心田,让美充溢于校园内外。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完全的教育,学校在美育方面的立意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升了办学水平,推动了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陆鹤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