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师道的三重境界

时间:2024-05-07

温与寒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仔细品味,为师之道的三重境界与之异曲同工。

初为人师,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着使命感,相信教育有其设定的规则,并对这些规则深信不疑。看到有经验的老教师教育教学的种种方式,处于一种崇敬的模仿状态,教育教学中的所有细节在自己的眼中都是其本来的样子,遇事总想去请教,缺乏个人的思考及想法,完全处于“山即是山,水即是水”的初始境界。

随着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历练,對教育教学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开始用心去体会自身的教育行为,对身边的一切开始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对于同伴的教学方式开始产生质疑,时常会假定一些教育场景如果由自己来处理会不会有更完美的效果。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更看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课堂也不自觉地成为自己展示才华的场所。对于应试教育而言,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准确高效,更能切中要害,但对于学生而言,被灌输被学习的机率也就更大。很多时候教师精心的指点或许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但同时也丧失了更多个人思考的机会。此时“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融入教师个人感悟的观察与思索常常被赋予超越客观现象本身的其它附加含义,是为师道的第二重境界,大多数教师长期处于这一阶段,止步不前。

师道的第三重境界是一种洞察本质后的返璞归真,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彻悟境界。周国平在《教育的尺度》中曾引用卢梭和杜威的论点:教育即生长。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此言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和青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其实每一个学生本能地就在生长,无论是作为家长或作为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和用心配合,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幸福的具体含义在不同人的眼中见仁见智。当教育违背人性,不断地去训练、重复,以获取更高分数为目的,就其过程本身而言已经丧失幸福感。教育的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教师自身不断反省,逐渐地会对教育本身、对自己的追求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教育过程中才会有取舍,才不会为了争一时长短而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才会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更明确的方向。此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看在眼里的一程山水,有了另一种了然于胸、超然物外的内涵与淡定,达到这一境界的教师已成大家。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太多的人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太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太多的教师渴望用教学成绩来证明自己,那些灵光一现的教育思考无奈地被外界环境所裹挟,教师渐渐迷失了自我,羁绊于诸多外在的因素,终将无法到达更高的境界。在全社会疾呼为学生减负的今天,笔者以为更应该为教师的思想减负。当大家用更广阔的人性尺度及人生尺度看待教育、评价教师的时候,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迈进师道的第三重境界,让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在教育里全心全意地做自己,这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 编辑/魏继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