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片段与反思

时间:2024-05-07

李金玲

“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第10册教学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3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评判标准,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或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没有大量的计算,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采用简单实例——应聘问题,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引出中位数和众数概念;并理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的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但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当学生认识了中位数和众数以后,再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片段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中位数和众数。

王明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应聘。不知道应该到哪家公司去好一些。请同学们帮着参谋。

甲公司:月人均收入是1800元。

乙公司:月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000元。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王明同学会选哪一家公司?

生:我想到乙公司工作。因为工资2000元,比甲公司高。

(大部分同学都通过平均数来比较,倾向于乙公司。)

师:找份工作不容易啊!王明同学想再具体了解一下公司。

出示两家公司员工的详细工资如下:

(2)现在你认为他会选哪一家公司?学生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选择甲公司比较好。工资相差的并不多。

师:为什么乙公司普通员工的工资不高,但是平均工资却比较高?

生:经理的工资过高,平均数就大。但是,2000元不能代表员工的工资,这样不公平。应该把经理工资去除再说。

师:看来经理和助理的工资对平均数产生了影响。经理与普通员工的工资相差过于悬殊。这里的个别高工资在统计数据中,我们将它称为极端数据或异常数据,即指一组数据中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对于存在极端数据的总体或样本,用平均数描述其集中趋势就不合适了。

月平均工资2000元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也就是平均数不能代表普通员工月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数表示乙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和同桌讨论一下。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并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师:哪一个数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

生:1700元。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用中间的数1680元。

生:用最多人所拿的工资额1600元。

师:1700、1680、1600哪一个更好选择一下。

师:“1680”这个数不但位置在中间,大小也在中间!给它取一名字叫什么?(板书:中位数。)“1600”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给他取一名字叫什么?(板书:众数。)

片段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概念。

通过上面的情境导入,学生对众数和中位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观点,汇报各自的想法,然后师生提炼概括出中位数、众数概念。弄清概念的具体属性。

1.你认为什么是中位数?

师: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生:排在中间的数是中位数。

师:如甲公司月工资表中的1500是吗?

生:不是。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中位数?

生: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位于中间的数叫中位数。

师: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叫中位数。(板书。)你们觉得中位数像什么?

…………

师:分界线。代表中等水平。

2.怎样理解众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众数。

师:齐读中位数和众数概念。

师:哪些词是关键词?

生:排列、中间、出现次数最多。

3.怎样求中位数和众数?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甲公司月工资表,将10个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如下:

2300,2000,1900,1800,1800,1750,1700,1650,1600,1500。

师:你认为中位数是哪一个?

生:1800和1750都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求1800和1750的平均数。

师:你们很聪明。真会解决问题。当一组数为偶数个数据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4.中位数和众数的根本区别点和共同点是什么?

生: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强调的“出现次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师:对于存在异常数据且数据的分布不均匀时,用众数或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比平均数的代表性强。

5.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唯一的吗?

师出例:求一组数3、3、5、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生:平均数是4,中位数是4,但众数却是3和5。

生: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是唯一的,唯有众数不唯一。

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为同一个数。例如;8、8、8、8四个数。

师小结:通过实例验证,我们知道了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是唯一的,唯有众数不唯一。有时也可能是一个数。

反思:

创设用公司月平均工资表来反映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概念部分,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认知矛盾。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探索中。

借助具体情境,由两个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受极端数的影响”。在尝试解决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而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的教学采用了先交给学生一个模糊的概念——再让学生主动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导学生准确概括——抓关键词掌握的策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朝阳中心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