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劳动最光荣

时间:2024-05-07

李国芳

每年的五月,有个为劳动人民而设的节日,没错,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那么,你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吗?1889年7月,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在巴黎召开,会上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5月1日为劳动节。我国从1989年开始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021年全国总工会更是围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重新设计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让广大劳动者再一次体验到了劳动的荣耀。

劳动不仅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表现劳动这个大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以劳动者为主人公创作的作品。此外,白居易还写过一首《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的农忙景象,原诗很长,我们来欣赏一下前半部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部分诗句大意是说,农民一年到头没有闲暇的时光,每年到了五月更是倍加繁忙。入夜后,暖暖的南风悄悄地吹熟了田里的麦子,一垄垄的,一片金黄。女人们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孩子们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一同到田里去送饭,因为男人们都在南山冈的田地里辛苦劳作。他们的脚被地面升腾起的热气熏蒸着,火辣的太阳炙烤着他们的背脊。他们虽然精疲力竭,却好似不觉酷热,因为他们得赶紧将熟了的麦子抢收归仓。

讲到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丰收在即的幸福场面。然而,《观刈麦》后半部分却描写了一个贫苦妇人抱着孩子捡拾麦穗的场面。通过妇人之口,讲述了当时劳动人民被繁重赋税压榨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白居易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这一切,只能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像《观刈麦》这样的文学作品,大多表达的是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其实,这种表达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诗。比如,《魏风·伐檀》是一首描写伐木工的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是诗中的第一节,后面还有两节,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诗中写道,伐木者在河边辛苦伐树,而那些“不稼不穑”之人,也就是不劳作的公子、老爷们却占有大量的财富,伐木者心中极为不平。

说了这么多让人不开心的事,也许同学们会问,难道劳动是让人辛苦且难过的事吗?当然不是!劳动本身是快乐、幸福的,特别是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之时,更是有一种自食其力的满足感。只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才让劳动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老师找到了下面一段小古文,来讲一讲劳动带来的快乐。

某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这是苏轼写给章子厚的一封书信,大概意思是讲,我住在东坡之上,开垦了五十亩稻田,我耕作,妻子养蚕,生活还过得去。昨日,有头牛病了,差点儿死掉。我请来了“牛医”,可他搞不清楚牛得了什么病。还好我的妻子一看,认得是牛得了“豆斑疮”,说只要用青蒿熬粥给它吃就能好。按此方法照做,果然有效。不要以为我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就只能做一个无所事事的老村夫。不!你看我的妻子还有雅兴侍弄“黑牡丹”呢!千里之遥给你写这封信,讲这些事,让你见笑了!

是的,这封信讲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劳作之事。但是,要注意苏轼写信的时间,是他被贬黄州之后。信里面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劳动的快乐,可见劳动带给人的快乐,是伪装不了的。

最后,老师要说一句,2006年,我国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许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做梦都想不到的。现在,劳动者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人都知道劳动最光荣!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