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月琴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判断,拥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将动态化、长期化的活性评价融入日常,教师从“锁定评价内容,串连评价链条,采用个性化评价”这三方面入手,扎根综合评价,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综合评价成为学生学力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性评价;综合评价;学力生长
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制订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判断,拥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价值淡化、评价主体虚化等问题,都让评价脱离了预定的轨道。为了更好地将动态化、长期化的“活性”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促进学生的学力发展,教师应聚焦综合评价,活化评价方式,从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锁定评價内容,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路径是多元、开放的。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地锚定评价内容,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评价更有针对性。
(一)定性:双向交融,探寻评价的交点
评什么?怎么评?教师应针对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结合教材,从学情和文本中寻找评价的交点。
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为《说说我们的学校》,三课内容分别从学校历史和现况的调查、学校部门的走访、画学校平面图三方面展开,评价指向学生的综合社会交际能力。因此,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展示能力等是评价的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有效的信息并进行分享,达到愿说、会说、能说的目标,而后对其进行基础的综合考评,这是综合评价的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在评价中实现发展。
(二)定项:同类推进,锁定评价的角度
不同类别的文本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考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本身就是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的综合统一。因此,同类推进能够更好地锁定评价的角度,发挥评价的价值。
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中的实践测评集知识、情感、技能于一体,采用“家庭记录单”的模式,设计了不同的评价内容。教师首先安排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家庭购物,从商品是否购买正确、购买过程中是否索取发票、购买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聚焦买东西的一系列技巧,强化“买东西的学问”。教师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每月对其进行一次考评,在实践强化中落实相关知识技能。
唯有亲历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生动,知和行之间的距离才会不断缩短。而且,实践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是动态的,二者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有方向的评价的指引下,学生更愿意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在不断探索中内化既定的目标。
(三)定向:多方整合,挖掘评价的深度
评价具有过程性和综合性,每次评价都是为了下一次评价做准备,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评价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连续性体验。
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时,教师对每一课都设计了专门的评价内容:《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主要是从购买技巧方面进行评价,如关注学生是否会观察购买商品的生产日期、厂家等信息,是否会核对购买商品的小票等。《合理消费》一课是从家庭连续两周购买的商品入手,让学生对合理的消费和不合理的消费进行分类,考查其对“消费合理度”的认识程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记录家庭连续两周的消费情况和商品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的消费观念,提出消费建议。
三次评价都按规划、实践、分析三个步骤展开。连续性的评价模式能够让评价的意义更深刻。其中还包含了关心家人、自我调适、平等沟通等隐性品质的形成,对学生内在个性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二、串连评价链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价是一个多元、开放的过程,融于整个课堂之中。串连式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不断回味之前的评价内容,发现自我的发展需求,从而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怎么做。
(一)“预评”:善埋暗示,指导正确的学习方式
“预评”是指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为后期的评价做好准备和铺垫。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学前预测单,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评价,如奖励五角星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物品对他们表示肯定、赞美、认同,比如盖章、画大拇指、送小礼品等,在潜意识里暗示他们“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是正确的”。
(二)“控评”:巧妙导引,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控评”即调控评价,它是针对课堂设计内容而产生的,旨在由部分学生带动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课堂互动评价、随堂小练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这能够让优秀的学生在团队中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能让班级中比较弱势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
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合理消费》中,教师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说明理由。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比如有的学生写“想要一辆车,因为爸妈接送不方便”。对此,教师可以从经济和交通法规方面进行适当引导。这样的即时评价既能呵护学生的个性,又能引导其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观,重新确定课堂的思考方向。
(三)“综评”:巧置量表,明确行动的内容
“综评”即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以是对一段时间内课堂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也可以是对一学期、一学年的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量化的评价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量化表格,用来叠加数字、积累星星等,制作学生的评价“档案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分发一本《成长存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个性化记录,也可以融入多种元素进行多样化的评价。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不断积累内容,养成习惯,明白该做哪些事,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这样的变化就是“存折”的价值。
三、采用个性化评价,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许多问题都在于自我内驱力不足。引导学生在正视问题的同时发现自我的价值,以提升内在来获得满足感,对于提升學生的学习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一)实施个性评价,适应个体发展需求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是多样的、多元的,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契机,不断地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能力,完善道德行为。
生生之间的评价、师生间的评价,都是对学生个体成长轨迹的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基础不同,进步的空间也不同,因此其进步趋势也不同。
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读懂彼此的心》时,一个学生悄悄地向教师抱怨:妈妈的唠叨简直就像枷锁一样让她喘不过气起来。教师基于正向的引导,通过“沟通本”的方式进行评价:“相信你一定愿意做一些努力,改变这样的状况,所以才会烦恼。能否试着给妈妈写一张小纸条,表达自己的想法呢?”一段时间后,学生回复:“一开始的沟通总是很困难,但是坚持去做,把它当作一种倾诉方式,慢慢地,似乎妈妈也理解一点了,自己瞬间觉得轻松了很多。”教师继续评价引导:“所有的变化都是细微的,你很善于发现。试着去和妈妈聊聊生活,让她看懂你的成长,相信她也会很惊喜的。”
私人化的评价方式更具督促性,能给予学生一些破解难题的方法。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困惑等也都能得到抒发和解决。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促使学生和他人的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引入具象事物,强化评价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由具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他们渴望通过一些实物来体现短期、中期或者长期的综合评价结果。事实上,实物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被赋予的意义。这些意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提示和激励的作用。如荣誉证书、小零食、文具等都是适合学生的物品。学生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积分,而后在积分超市中“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此外,精神方面的评价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定期选择不同的学生担当“值日班长”,获得和校长合影的机会……这些都是对学生行为的正向评价,能够在精神上鼓励学生,使其不断提升自我。
总体而言,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评价需要将综合和简约相结合,将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也需要将评价融于日常学习中,以多元化的方式激励学生,使其做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静娟.概念图,学力提升的支点:概念图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3(5).
[2]钟信.立德树人:新课程下小学德育教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3]冯继有.真好玩与真有用[J].中小学德育,2018(10).
[4]李艳丽.浅谈“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42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