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析及实施建议

时间:2024-05-07

葛敏怀 方丽敏

儿童进入小学后,他们的生活也进入了一种新样态。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由《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四课组成,分别围绕家中的“游戏”“饮食”“安全”“作息习惯”四个主题展开。学生通过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的学习,逐步适应“上学了”的生活。第三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基础上反思家庭生活,使之进入文明健康、安全愉快、自主治理的家庭生活状态,与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核心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相呼应。

【第9课《玩得真开心》】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交流家庭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学会健康、安全、文明地玩,学会独处时有创意地玩,学会和小伙伴分享着玩。

第一课时的第一个栏目“放学回家玩什么”,从放学后跟谁玩、玩什么这两个角度展开。教材提供的范例是针对学生与电子产品为伴的家庭生活状况,倡导学生可以开展做手工、和父母聊天等家庭活动,也可以与小伙伴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旨在拓展放学后玩的形式和内容。其教学重点是围绕小主持人提出的话题“我在家里喜欢玩……”展开交流,帮助学生从教材情境进入实际生活情境,提供相互借鉴的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具有开放的个性化色彩。第二个栏目“这样玩好吗”设计了看图辨析活动。教材提供了四种错误情境:在室内玩打火机、玩耍声影响邻居、长时间看电视、只顾玩而忘写作业。此处,用“这样玩好吗”做栏目标题,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类似的做法进行辨析,明白家庭游戏活动要健康、安全、文明,要学会合理安排玩与学习的时间。

第二课时“你会跟它们玩吗”栏目,是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一目标的落实,旨在引导学生居家独处时利用纸板、石头、树叶、碎花布等唾手可得的闲置物品进行创意游戏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创意,鼓励学生互相启发、发散思维、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增添生活情趣,享受创造的乐趣。“开个玩具交流会”栏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教材所呈现的玩具交流会的情境,点明了玩具交流可采用“借着玩”“换着玩”和“学着玩”这三种方式,这是实践活动引导的要点。教材中小主持人的话,点明了教学拓展的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活动收获。

【第10课《吃饭有讲究》】

本課编写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一些常见食物的安全与营养,培养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与就餐礼仪。

第一课时由“干干净净吃饭好”“我在餐桌上”两个栏目组成,分别指向用餐的卫生和礼仪。“干干净净吃饭好”的教学重点是洗手技能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现场实践掌握“洗手六步法”,其教学难点是洗手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补充“小邋遢的故事”“显微镜下的脏手”等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对该话题的认同度,并通过家庭记录表等形式,在家长的配合下帮助学生养成餐前洗手的好习惯。本栏目的拓展点是关于“吃饭时我们还要注意哪些卫生习惯呢”的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其他用餐好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将本课上成单纯的技能课,而要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细心观察生活、养成生活好习惯的意识和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在餐桌上”栏目,教材呈现了一般家庭用餐的典型场景。教师可以按就餐的先后顺序,指导学生掌握用餐礼仪:就餐前,主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请长辈先入座,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等;就餐时,行为要有教养,如打喷嚏要背对着餐桌,家人为自己夹菜要表示感谢等。该栏目的教学,同样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家庭实际进行拓展。

第二课时“食物的诉说”栏目,分两个教学层次。第一个层次,旨在引导学生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改变学生挑食的坏毛病。教材先用卡通图片、拟人化语言让食物自述营养价值,其实也给出了教学的建议: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来带动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为自己的家庭搭配一日三餐的活动,则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模拟实践。开展“配餐”游戏前,教师需做好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挑食的情况及原因,指导学生辨析挑食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纠正他们挑食的坏毛病。第二个层次,旨在引导学生安全地吃,包括不吃变质或有毒的食物、不暴饮暴食等。“这样吃好吗”栏目是对第10课的总结。教材呈现了边看电视边吃饭、吃饭前大量喝水、挑食、不文明用餐等生活情境,通过辨析来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小主持人有关“吃饭的时候,我要怎么做”的问题,意在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用餐情况的反思,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材所提供的儿歌,既可以作为线索在教学过程中逐句运用,也可以作为本课的总结。

【第11课《别伤着自己》】

本课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明白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课时“在家会有危险吗”是一个通栏,意在引发学生对居家安全学习的必要性产生共鸣。由于小学生有独自在家的现象,但安全防护意识较淡薄,家长对家庭安全隐患较容易忽视,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居家安全教育,本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学伊始,教师可援引发生家庭事故的典型案例,用事实对“在家会有危险吗”进行回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如何处理开放而多元的居家安全隐患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不局限于安全知识的讲解;二是在课堂上学习有关家庭的内容,如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积极参与。对此,教材做了精妙的设计。首先,呈现了“湿手拔插头”“手捡碎玻璃”等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居家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有危险,将共性的话题示范和个性的话题拓展相结合,解决了第一个难点。其次,教材以将各种安全话题呈现在迷宫棋的棋格中,用下棋的方式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只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可以结合实际对迷宫棋进行再创造,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解决第二个难题。

第二课时“危险是怎么发生的”“受伤了怎么办”栏目,是采用故事绘本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男孩因与小狗不恰当玩耍而造成伤害的故事,旨在引发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造成危险的原因是自己的不当行为。结合小主持人 “还有哪些做法可能会伤着自己”的提问,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如生活中还有哪些经常相处的动物,和它们相处要注意什么?能否随意收留流浪猫?和花草树木接触时,要注意什么?能否逞强攀高、涉水?“受伤了怎么办”栏目是承接“危险是怎么发生的”的绘本故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伤害发生后的处理办法。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实施:一是请学生讲述爸爸带着男孩去医院的故事结局,知道伤害发生要及时处理,以避免更大的危险;二是呈现“烫伤后用冷水冲洗”“小割伤用创可贴包扎”的场景,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浅显的自救自护方法;三是教学的重点,借主持人“受伤了,要告诉大人”的提示,提醒学生受到伤害要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由于一年级学生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对意外伤害严重性的认识。意外发生后,因为害怕家长的责骂或惩罚经常会隐瞒情况。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可围绕“隐瞒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展开讨论,使他们明白受到伤害时,无论轻重都要及时向家长或老师说明情况,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安全。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救护意识。

【第12课《早睡早起》】

本课编写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以及独睡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几点睡,才合适”栏目,以一种开放的形态导入学习。教材用调查表的形式,围绕“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每天睡多久”帮助学生回顾自己日常的作息规律。这张调查表是所有教学环节展开的基础,也是贯穿全课教学的线索。这个栏目的教学重点是“小学生应该每天睡足十小时”。学生以“十小时”为标准,借助调查表判断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充足,讨论睡不足的原因。“没早睡,真糟糕”栏目,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没早睡带来的不良后果。教材用故事绘本呈现了小男孩因为没早睡导致“不能按时起床,没有时间吃早餐,上课饿肚子”的后果。通过小主持人“没早睡,还会怎么样”的追问,让调查中睡不足十小时的学生,来讲讲自己由此带来的麻烦事及其后果,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课时“早点睡,按时起”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按时作息的具体方法。除了教材所提供的闹钟定时、请家长督促等方法外,依然可以通过小主持人“我还有一个好方法”的话题进行拓展。第一课时的调查表,仍旧能发挥基础和线索的作用。教师可以请睡足十小时的学生来分享好办法,让学生的经验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本栏目中的儿歌,既是对按时作息方法的总结,也是对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意义的提升。第二课时“我能一个人睡”栏目,是个相对独立的话题。其设计要点是:基于调查表,分析学生不能独自睡觉的原因,通过分享独自睡觉的过渡方法,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课后,教师可以用记录表的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一个阶段早睡早起和独自睡觉的情况,通过定期总结表扬,帮助学生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以“向家庭生活开放”为主题,将教学内容从学校生活引至家庭生活。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与家庭教育力量的合作和沟通,通过课后实践延伸,利用家庭资源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持之以恒直至养成好习惯。由此,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通过学校生活带动家庭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311400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3100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