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乐素芬
【摘 要】区域教研工作的整体谋划,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有效实施提供发展空间。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为例,当地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到课程保障三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教研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并经过多年实施积累形成了“区域·有效实施”的教研范式,可为同类区域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实践 区域实施 教研范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区域教研有着不一样的任务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教研首先需要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创新设计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解决课程开发问题;其次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人”的问题,帮助课程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再次要创建软件支持,使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化,从根本上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内驱力。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迁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中,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能够形成一定的范式。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从2002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区域教研就一直致力帮助学校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2007年开展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项目以来,区域教研更加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在区教研室统一部署之下,成立课题实验组,分类分校组建研究团队,开发课程模式,让各实验学校做到校校有专攻,校校有特色,并帮助学校打造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适时向全区学校辐射实验成果。同时在教研模式上不断创新,组建骨干团队,下移教研重心,手把手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实施。在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仑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范式。
一、课程开发: 借助课题研究形成校本开发模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现阶段该课程的课程纲要还未正式颁布。同时该课程不是学科课程层面的“依本施教”,它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特色以及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校本开发,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而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以提升课程质量。北仑区教研室通过项目研究,统筹规划,最终确定10所学校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学校,并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组织研讨与交流,形成四种课程开发模式,供全区同类学校借鉴、学习或复制。
(一)基地资源校本化开发
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优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化依赖于校本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利用和改造。基于北仑区各校课程资源的实际状况,区域教研通过子课题来引领实验学校探索课程资源的功能转化,开发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如小港实验学校拥有规模较大的农艺园和配置一流的学校科技馆,这些原本只是科学学科基地,没有充分发挥更多作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与课题研究引领,转化基地功能,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田园小灶——我为班级赚班费”“科技节”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再如江南中学,有精美的纸花制作室,原来只用于劳技制作以及校本课程“纸花艺术”教学活动,而在课题组引领下该校开发了纸花艺术节,以纸花为载体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如郭巨学校,利用学校周边的“总台山”资源,从认识总台、探索总台、推荐总台三个层面提出不同要求,并以“烽火魂·乡土情·民间艺”为主线设计不同活动,将校外资源和学校的特色活动巧妙结合,有效地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
(二)系统规划整体化设计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可以从学校办学理念出发,整合周边社区资源,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以淮河小学为例,该校将牡丹社区、芙蓉社区、边检站列入学校课程基地,根据社区特色和边检站功能分别确定“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创设“阳光城”为课程载体,设立“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在序列化的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分别展开活动: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养成教育。序列活动中,以“阳光城小市长负责制”进行自主管理,聘请所在区域的各单位领导和其他优秀人员为“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力求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七彩阳光卡”“特色阳光币”“阳光活动章”等激励体系,创新了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阳光城”课程模式也因此被很多相关报纸杂志报道,享誉全国。
(三)传统活动课程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学校文化活动重活动表象,学生往往被安排、被设置,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品质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学校传统活动,将活动做深、做长,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从而获得体验、提高能力。以蔚斗小学为例,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发了“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课程理念到位,活动环节清晰,学生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自主制订活动计划、深度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原有的学校活动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该校将传统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分年级开设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及各类节日课程,如走进端午节、春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成了“蔚斗烙印”课程特色。
(四)无痕德育品牌化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对核心素养的自我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而学校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实现德育无痕化的最合适的课程。泰河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发了经典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如“今天我当家”“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争做最美泰河人”“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等,把少先队队课、雏鹰争章评价活动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了学生责任意识,养成了奉献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其中《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依托北仑区女排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基地,成立“手拉手”志愿服务大队,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男篮、女排等赛事规则,更多地体会了服务他人、奉献付出的美丽情怀。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泰河手拉手志愿大队”已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了区域德育品牌。
通过区域教研项目组的推广,此四种校本开发模式为区内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区域教研项目组定期组织同类课程组建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研讨,不断完善课程开发模式并向外辐射。
二、 课程实施:通过教研创新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区域教研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除了帮助学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外,还要帮助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让课程指导教师“心中有法”“手中有术”。因此通过教研创新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是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经典主题”系列化教研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区教研室要求学校根据校情确定经典特色主题,同时组建跨校的骨干团队定点定时帮助学校打造“经典主题”。与此同时,骨干团队成员将在指导过程中的所学所悟带回本校,从而带动本校经典主题的深入实施。如2013年,区域教研组建跨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团队共同为泰河学校打造经典主题“大手拉小手”,通过区域教研五次系列活动,团队成员从整体方案设计到各环节的课内指导,与该校课程指导教师一起将该主题精耕细作,做深做实,成为该校德育特色品牌活动。又如蔚斗小学的“我的毕业典礼”活动,历经八年,面向每届毕业生,既有固定的毕业主题内容,每届学生又有新的创意。该主题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的毕业大餐。
(二)“转换角色”体验式教研
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做一回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行为,改进指导方案,这是北仑区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例如,在区级教研研讨课“家庭一次性用品的调查表设计”中,由骨干教师执教,其他参训教师做学生,举手发言,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听课教师不仅体会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心理,也从学生角度观察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提问与反馈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针对研讨课的亮点、不足和改进之处进行讨论。短短几分钟,让教师们对“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要点有了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参加这样的体验式教研,教师们在以后的活动设计、活动指导中就多了一份从学生视角切入的自觉性。
(三)“团队指导”协作式教研
小组活动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又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提倡的指导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各学科知识,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提倡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这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大手拉小手” 系列主题活动的指导中,我们采用跨校教师团队协作指导的方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整指导这一主题活动。在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教师设“主教”和“助教”各一名,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即时网络点评,以“即点即评”的方式观察课堂教学现场,通过“助教”及时调整指导思路和方法。这种教研形式,打破了常规教研中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观摩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及时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让更多的教师置身课堂指导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观课者。
(四)“沙龙研讨”故事式教研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特殊性(专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师+兼职教师),“沙龙研讨”因其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接纳、吸引各个层次的教师,这种沙龙漫谈式教研是北仑区在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中的又一尝试。例如,在暑期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中,开展“品歌谈课程”活动,教师分别以“最初的梦想”“记住起初的美好”“追寻,在十里桃花间”“十年脚步”“加德满都的风铃”等歌曲引入,在品歌中畅谈各自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之情。再如,在区教研员与骨干团队教师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和应用中,以沙龙谈话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项目制作过程,畅谈了对“自主学习社区”的基本认识,介绍了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与操作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利用自主学习社区的相关课例。这样的教研模式将学术研讨融进故事讲述之中,更能深入人心。
三、课程保障:通过制度建设提供课程长效实施的“软件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管理要逐渐向课程领导转变,行政推动要向“软件支持”转变。区域教研要架起行政推动与课程实施间的桥梁,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参谋,争取提供课程建设的“软件支持”。
(一)出台指导意见,规范课程实施
区域教研应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通过行政出台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从区域层面规划课程的目标、大致的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提出高质量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包括课程计划编排、指导人员设置、指导常规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职责界定以及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并通过创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做好示范。
(二)三级教研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三级教研分区级教研、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区级教研带动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不断注入新的教研内容,关注课程发展趋势,讨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其便捷就近的原则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和内需力,这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优质实施的最为关键的软件建设。
(三)联手德育部门,搭建交流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要与德育部门整合资源联合实施。区域教研则要引导学校将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并在区级层面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如义务段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在区域层面的引导下,各校可效仿开展一年一次的成果展评活动,形成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上述教研范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至今,北仑区基层教研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当然,作为“范式”,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发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筱泉.要素与内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3158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