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田燕芳
为践行让学生“幸福学习、快乐成长”的核心办学理念,丰富“幸福江南”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设计并且实施了“江南踏歌行”的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创新原有的学生活动体系,拓宽学生的校园生活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框架设计
(一)概念阐述
“江南踏歌行”是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称,也是学校拓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取意两个内涵:一是直接来源于校名,二是指广义上的原野或自然界。“踏歌行”是一种文学化的诗意概括,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大自然的原野中自由游畅。取名“江南踏歌行”,一方面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且舒适亲切的“望文生义”之直观感;二是寓意学生在一种“行歌”的活动过程中,亲近大自然,获得直观的知识习得与生活经验。
(二)实践目标
1. 设计与实施“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路径及推进策略,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2. 拓展学习时空,引领学生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知识经验,促进课堂学习与生活探究的融合。
3. 通过“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完善学校拓展性课程习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
(三)设计思路
1. 凸显综合,力求整合。“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超越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行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整合”。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各种方法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 融入社区,联系时政。学校地处钱塘江畔,地域文化、社区资源丰富,这为“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把握特色,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亲近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增进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强调过程,重在体验。“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侧重的是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究。不过分注重结果,淡化教师的权威。在活动中,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对自然与社会获得新发现、新感悟。
二、资源开发:三大板块
(一)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既需要立足本土文化,更需要广阔的区域文化。学校地处钱塘江畔,积淀了丰厚的区域历史文化及日新月异的高新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活动课程资源的最佳载体。根据学校实际和地域特色,“江南踏歌行”课程资源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学校地处的“钱塘文化”,二是区域内独特的“高新文化”,三是区域附近的“西湖文化”。(见图1)
(二)三大板块课程资源的内涵解析
1. 钱塘文化。“我家住在钱塘江边”,滨江(高新技术)区原有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厚,如“九厅十八堂”“古镇考察”“来氏家族”等。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是了解家乡、了解自己的成长环境的绝好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考察、了解、挖掘身边的家乡文化,这是 “江南踏歌行”活动课程最直接的资源指向。
2. 高新文化。滨江(高新技术)区以高科技企业集结为基本区域经济特征。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云集了国内外诸多的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网易、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此外,还有像白马湖动漫基地等休闲企业文化的集结地。这些企业文化无疑构成了独特的“高新文化”,这些文化正是21世纪的学生需要去了解的社会先进文化。
3. 西湖文化。学校跨江就是西湖,西湖文化,名闻天下,内涵丰富且厚重。这是实践活动课程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江南踏歌行”无疑也要有所涉及。
三、推进策略:“2345模式”
“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路径及推进策略上,可以简单概括为“2345模式”,即二种方式、三大主题、四步推进、五项机制。
(一)二种方式
1. 主体式的个性化探究。个人或者小组研究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可以各不相同,都是学生根据自行制定的方案,根据课题小组的分工去完成。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有条件,可以独立完成。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运用创造力去解决问题。
2. 问题式的集体型探究。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和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行走实践,收集资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二)三大主题
“江南踏歌行”以三个板块的课程资源为依托,确立了三个主题:亲近自然、贴近人文、联结社会。每一主题下面包含一系列实践活动,根据年级顺序,由易到难,循环上升。当然,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各年级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增删、组合等。
(三)四步推进
第一步:确定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课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在相当程度上,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以及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第二步: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目标,使活动有连续性,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方案的制定,要经历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和全班论证完善的环节。
第三步:组织实施活动。当活动方案制定后,活动就进入实际意义上的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根据校本活动课自主性原则,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第四步:活动总结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验,已积累了相当的资料,形成了初步的探究结论,这时,就要对活动过程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或口头汇报材料,对这些资料经加工后,还要及时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这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又是学生展示自我才能、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 四年级 “走进名人馆”——参观韩美林艺术馆
【活动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艺术人生,并能简单讲个小故事,感受韩美林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
2. 通过各种亲自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揭开韩美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无限的创造力。
3.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了解韩美林先生的艺术人生
1. 临习一幅韩美林先生的绘画作品(纸张大小不限)。
2. 参观《我和韩美林爷爷学画画临摹作品展》,各班分组讨论,讲一讲韩美林先生求艺的故事。
第二阶段:走进韩美林艺术馆
1. 9∶20~11∶00分班进行观展,班主任带队。引导学生阅读艺术馆序厅及“足迹”内容,带着崇敬之情去参观他的艺术作品(5个展厅)。
2. 11∶10野餐派对开始,分享佳肴。离开前各班整理环境,做到“不带走,不留下”,年级组长巡视检查。请老师提示学生不要大声喧哗。
3. 12∶00正副班主任清点人数后,植物园内散步留影。
第三阶段:活动后延伸
1. 征集秋游各班精彩照片。
2. 各班小组汇报一个收获,以班级为单位制作一个主题为“走近名人——韩美林”的海报,围绕韩美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无限的创造力编辑内容,图文并茂。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五项机制
1. 课程化提升。从活动走向课程,是“江南踏歌行”一个既定的设计思路及操作框架。只有活动走向课程化,才能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有序、规范及高效。反之,往往会使活动趋向随意性及低层次运作。
2. 协同化保障。为了保障“江南踏歌行”活动的高效性与优化战略,学校在具体执行时,创新了协同机制,具体的形式有以下几类:校内协同、校企协同、家校协同。
3. 制度化执行。“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是列入课表每周必上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为同年级组全体教师,参与学生为年级全体学生;学校就此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纲要。每学期开学前,各年级组制订出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每一次活动前,在年级组长的牵头下,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集体备课;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各自学生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引领。这些制度的落实,保证了该课程高效、有序地开展。
4. 本土化展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本土化资源的利用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中,如认识周围建筑工地、慰问工人叔叔等;再如进入周边菜园拔萝卜、掰玉米、拔莴笋等课程,就充分呈现出“江南”特色,使之成为江南师生共同开发的生成资源,成为各课程学习、各知识运用的有效载体。
5. 序列化推进。“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序列化,使活动设计更为合理、更为有序、更为有效。一、二年级,以学校周边地区为主要活动区域,根据周边环境设计“画游滨江”“自理自护”活动课程。三、四年级扩大活动范围至各风景区、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计“博物馆里学本领”“亲近名人共成长”等主题活动课程。五、六年级依托高新企业、高等院校、各个社会福利机构,设立“职业初体验”“名校知多少”系列课程。随着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活动目标的提升,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课程。
总体而言,“江南踏歌行”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三大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二是丰富了教育及课程资源;三是为打造“幸福江南”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310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