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巨成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我小时候尝过真正饥饿的滋味。
饥饿像很有韧性的风,一点点刮起来,逐渐增大,慢慢地将胃的角角落落所存的食物刮走,直到里面空空的,就像一间巨大而空荡荡的屋子,就连一星半点的东西都未遗留下来。腰杆不由自主地弯下来,似乎那一个巨大的空白之处承受不住头和上肢的重,因而走路时两腿发虚,打晃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每天上午接近放学时,这种饥饿的滋味便如期而至。这时人的心思差不多都集中在一点上—期盼铃声响,我甚至闻到了家里饭菜的香味。
放学的铃声总与我作对,故意拖延时间。所以每次经过电铃旁时,我对电铃又爱又恨。铃声不响,我也没有听课的心思了。看见窗外青青的树叶,真想拽一把下来,填进肚子里。
那一天,就在铃声将响的前夕,我忽然闻到同座那里传来一股神奇的味道,这种味道仿佛一下调动了我肚子里千军万马般饥饿的虫子,它们疯狂地跳动着,像要从肚子里挣脱出来,循着味儿扑过去。
我看见同座的抽屉里有小半块蛋糕,金黄的,那神奇的味儿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应该是香香甜甜的。我想不看,可我的目光却一次次被它拉过去。在那时候,蛋糕绝对是奢侈品,我长这么大,还从未吃过蛋糕。
下课铃终于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奔回家。一下子,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我向教室四周看看,知道确实没有人了,然后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慢慢伸向了那块蛋糕。我吞咽着汹涌而来的口水,心里说只尝那么一点点,印证一下对它味道的猜想。手一点点地伸过去,那么艰难,好像经过了一个世纪。在手指终于接近蛋糕时,我的手发抖,脸上一阵阵地发热。在手指要触到蛋糕的一刹那,我的手像遭到电击似的缩了回来,然后我把手伸进嘴里,咬了咬,有疼的感觉,然后下意识地吮着。
我拿了一本书,把蛋糕盖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我向教室外面走去。到了教室门口,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地方—一本书下隐藏着小半块蛋糕的地方。
这一天的中午,家里的粗茶淡饭,使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香甜,直吃得我头上冒汗,吃了一碗又一碗。
那一年我只有十岁,这是我第一次抵制诱惑。
那时还有一种饥饿。由于家里人口多,糧食少,父母是不允许我们疯玩的,因为疯玩之后势必增加食量。而对我来说,减少饥饿感的办法只有不玩。可是我还有精神饥饿,看着别人玩,是一种折磨;枯燥地坐在座位上,也是一种折磨。只有去看课本了,那薄薄的两本书早被我翻烂了,往往老师还没有教,我已经会了。
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就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我的生活,那些小人书是我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有时为了一本小人书,我可以替别人写作业或扫地。对那些小人书,我常常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那些画面、文字刻在我的脑海里。
想不到那些小人书从此成了我童年的重要精神食粮,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它们成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
我庆幸自己曾经拥有的饥饿。物质的饥饿,使我珍惜粗茶淡饭的平常,绝不会为一点点的诱惑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精神的饥饿,使我爱上了读书,进而成为一个能为孩子写作的人。
告诉你们,没有饥饿,你就不懂得珍惜。
我感谢饥饿。
(选自《语文世界·小学版》2005年第5期)
品读
上一篇文章的作者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偷钱是为了买零食;而这一篇文章的作者生于1961年,也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由于生活条件限制,作者小时候能每餐吃饱都是难以实现的愿望。文中的“我”在饥饿难耐的时候,看到了同桌抽屉里的小半块蛋糕,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而“我”伸出去的手最终却缩了回来,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我”抵制住了诱惑。这是物质的饥饿。而另一种饥饿——精神的饥饿又使“我”爱上了读书,使“我”走上了写作之路。由此看来,无论是物质的饥饿还是精神的饥饿,都让“我”得到磨炼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本文大量运用形象的比喻,例如将饥饿比作有韧性的风,让今天不再挨饿的小朋友们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饥饿的滋味。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希望小朋友们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