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医精诚

时间:2024-04-24

“现在我已经80多岁,慢慢懂得了。

爸爸,你的愿望我已初步达到,

但是我还不会满足,我还会继续干。”

2020年初,武汉有这样一句民谚:“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见到了钟南山,大家就感到心安。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战士,还有人说他是国士,但他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鐘南山将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的“看病大夫”,认为“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

钟世藩一生与病原微生物研究紧密相连。20世纪30年代,他与谢和平在协和医学院研究肺炎球菌,奠定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免疫单向扩散技术基础。晚年时,钟世藩仍然奔走在医学的路上。1975年,他总结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开始写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当时钟南山从北京回到广州,看到父亲经常趴在桌子上工作。原来他的眼球辐辏功能严重失调,视力显著减退,“只能盖住一边眼睛,用一只眼睛看,另外一只眼睛休息”。实在无法看清外文字母时,他就请馆内的年轻同志帮助辨认。钟南山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坚持,钟世藩一股倔劲:“不做点东西,难道让我等死吗?”这本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一再重版印刷。

“父亲一生都在追求未知数,他总是在寻找什么。”不单是青年、中年,甚至晚年,钟世藩都痴迷于病毒学研究。钟南山回忆:“即使是在1987年6月,他走的前一天,还在跟我讨论病毒学研究。”

“治学严谨上,我受的是父亲的影响,但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

1955年,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一位考上北大物理系的同学向他借钱坐火车。“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南山,你不知道,我们为了准备你的钱都很困难了,实在没办法了。”没想到就在出发前几天,妈妈把他叫到面前,手里拿着20元钱。“妈妈对我说,‘把这些钱拿给同学吧。”

走到钟南山的病人中去,会听到许多温馨的小故事:每到冬天,钟南山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为了满足更多病人的愿望,每次专家门诊,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开诊,而他的研究生则提前一个小时作准备,每次总是等到很晚才能结束;省内外不少医院常请钟南山去会诊、急诊,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他从不推诿;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询问病情。他喜欢坐在病人的身边细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从不会有厌烦的表情……

如果不出差,钟南山在周三的上午是一定会去查房的。他说过:“只有到医疗第一线,我才能体会医生的喜怒哀乐,才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以便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同时,也只有到了第一线才能找到临床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的灵感要从实践中来。”

每周四的下午,是钟南山开专家门诊的日子,这也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到这一天,呼研所一楼的门诊室就人头攒动,候诊区排满了,走廊也排满了,一直到外面的过道也站立着等候专家门诊的病人。人们都是冲着钟南山来的。问起钟南山在百忙中为什么还坚持开专家门诊,他平静地说:“不管是院士还是院长,我首先是个医生。”

“大医精诚”作为大国医匠的历史传承已有千余年,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说的是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正是这样的精神追求,作为一种血脉传承在钟南山身上延续。他19岁考入医学院,第一学期回家时,一进家门,母亲几乎没认出他——由于太刻苦,他瘦了16斤;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比之前更忙,掉了不少头发,同学们在背后偷偷喊他“老钟头”。他67岁初战非典,84岁再战新冠肺炎疫情,每次都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冲在抗疫的第一线。

“患者的生命重如泰山,医院就是战场,医生就是一名战士。战士不上前线,谁上?”鼠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危急,人们重又想起了非典和钟南山这个抗疫老兵。可是时间一晃,已过去了17年,当年那个誓言铮铮的战疫老兵,如今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还能担起这份重任吗?

84岁,正是安享晚年的年龄,而这个七年前就因为心肌梗塞在心脏里安装了支架的老兵,还在战疫前线冲锋陷阵。

2019年,钟南山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谢谢了,我的家》栏目组访问时,对着镜头说了这番话:“爸爸,记得你说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我一直记着这句话,现在我已经80多岁,慢慢懂得了。爸爸,你的愿望我已初步达到,但是我还不会满足,我还会继续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钟南山的精神,也影响了自己的后代以及无数中国医者。

钟南山对自己的后代说:“你们要记住钟家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要永远有执著的追求,第二个办事要严谨要实在,只要有这两条,你们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而且会比我们取得更多的成绩。”钟南山继承了父辈良好的家风,并传承下去,对孩子们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力量。他的儿子也成为一名医生,女儿则成为一名运动员,各有成就。

“最大的希望是,永远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地探索。传授(年轻人)是一方面,但很重要的是发现和创新。对医生来说,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进步,中国医学才能进步。”近10多年来,虽然受到心肌梗塞、甲状腺炎等病痛的影响,钟南山却依然在学习中解答未知,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中国医者。在广州医科大学授课时,他对“90后”学生说自己是“80后”,微笑着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大家何为治病人。而今,台下的年轻学子听着他的讲话,就像他当年听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医者精神在他们彼此的眼神之间传承永续。

(责编/陈小婷 责校/兰嘉娜 来源/《勇敢战士:钟南山传奇》,魏东海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什么成就了钟南山》,蔡敏/文,《中国妇女报》2020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