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他曾与蔡锷同窗,对梁启超执弟子礼,袁世凯、段祺瑞、孙传芳、冯玉祥、蒋介石等人都对他礼敬有加;他一生没打过仗,去世后却被国民政府追授为上将;他的妻子是日本人,却为了他改中国名、参加抗日,并且从不教子女日语;他的女婿钱学森是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他就是“兵学泰斗”蒋百里。蒋氏与钱氏珠联璧合,其为国拼搏的精神血脉,正是“中国的办法”!
为救国弃文从武,师友学生遍天下
1882年10月13日,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望族蒋家,诞生了一名婴儿,名方震,字百里。
蒋百里自幼聪颖,4岁识字,6岁能看小说野史,记忆力和模仿能力超群。他常常溜到镇上的小茶馆里,站在小方桌上,滔滔不绝地向茶客们讲述姜子牙登台点将、孙行者大闹天宫的故事。讲到紧张处,倏地小圆眼儿一瞪,小辫子一抖,把茶客们逗得哈哈大笑。
18岁那年,蒋百里考中秀才,在一家私塾里教书。某日,他去邻县拜访一位族人,在其书桌上看到一张“观风卷”,即新任县令方雨亭发下来给当地文化人的摸底试卷,目的是用来发现人才。蒋百里把题目抄下来带回,做好后寄出。结果,他考取超等第一。
方雨亭非常欣赏蒋百里,请他到邻县相见。在方雨亭的勉励下,蒋百里放弃科考,进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学习实用之学。入学后,他在两次考试中均列全校第一,学生们称他“硖石才子”。
1900年,庚子国变犹如晴天霹雳,令蒋百里深受刺激。他认为光靠三寸毛锥,根本无法救国,必须弃文从武。于是他决定赴日本学习军事。当时国人负笈海外的风气尚未大开,所以非议之声四起。幸亏寡母杨镇和支持,才遂了他乘风破浪的远志。1901年,蒋百里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蔡锷、张孝准被日本学员称作“中国三杰”。
一天,好友钱钧夫(钱学森的父亲)来到学校,远远望见一个体貌清癯的汉子在操场的单杠上操练,走近一看,竟是以前弱不禁风的蒋百里。
蒋百里有些自得地对钱钧夫说:“我每晨锻炼体格,你看我不是比以前的身体结实多了吗?”步兵科的蒋百里在全校有“喜骑者”之名,他有几句精论:“要做到马上无人,胯下无马,人与马浑然一体,才可以与言骑射。”
1905年,蔣百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当时的毕业典礼十分传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念出来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百里,于是按照规定赐予他天皇佩刀。当时很多日本军官在场,都觉得很没面子。谁想到接着宣布第二名的时候,还是中国人,就是蔡锷。这件事震动了全日本。此后,为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校方决定日本学员与外国学员分开编班,分开列成绩。
1906年初,蒋百里回国,各方纷纷延请:浙江抚台请他出任新军第二标标统,盛京将军请他去主持训练新军……可蒋百里认为,东北处于国防前线,在那里培养新式军队意义重大,遂决定去那里工作,职务是东三省督练公所总参议,即总参谋长。
上任三个月后,蒋百里被派往德国深造,成为德军第七军的一名实习连长。学习期间,蒋百里的军事才能得到德国同行的钦佩。德国留学生界有一则佳话:德军最高统帅兴登堡元帅召见这位东方连长,并与之长谈、合影留念。送别时,兴登堡拍着蒋百里的肩说:“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必出一伟大的将才,这或许就应在你的身上吧!”
1910年秋,蒋百里学成回国,投身革命活动,训练新军,于1912年冬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文简称保定军校)校长。该校的著名校友有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傅作义等。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前述方雨亭之子)、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国民政府将领都是蒋百里的学生。★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陶菊隐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侠骨傲气,震惊百里
蒋百里:没打过仗的上将
被限制自由后,门生劝他出国避祸,他怒目圆睁,
拍着桌子说:“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
“我没有犯法,不会离开上海。看他蒋介石把我怎么办!”
蒋百里,1882年出生,1900年入求是书院,1901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任东三省督练公所总参议。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1912年任保定军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军事处一等参议,次年著《孙子新释》。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出任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出师计划股主任。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著《军事常识》。1918年底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1920年回国。1925年至汉口任吴佩孚总参谋长,1926年辞职。1933年赴日考察。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次年赴欧美考察。1937年夏出版《国防论》,9月以蒋介石特使身份访问意大利、德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和《抗战的基本观念》,预言日本必败,中国必胜。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1月卒于广西宜山,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上将。
民国时期,曾有一起轰动全国的自杀事件。那天,保定军校校长一身戎装站在主席台上,在2000多名学生前训话,痛言自己失职,说到激动处掏出手枪,瞄准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他就是人称“将将之将”的蒋百里。
轰动全国的自杀事件
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那年,三十而立。学生有与之年龄相仿的,还有年长于他的。他的姿态与旧校长截然不同:一个白面书生,着黄呢军装,加红缎里子的黄呢披风,腰挂长指挥刀,骑着高头大马……一声号令,学员两排站开,好像蒋百里刚跨进校门,这个学校已有了焕然一新的新气象。
“今天方震到校,有两点向同学们一说:一是精神上的主旨……一是学问上的主旨……方震如有不称职,当自杀以谢天下!”学生们肃立静听,一个个交头接耳,都以为说得太过火了:“看你将来怎样兑现。”
三个月的时间里,蒋百里忙得没工夫剃须。使得军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有了显著进步。“办一流的军校,就该不惜任何代价,将来才有莫大的收获。”为了办校,蒋百里请求增加经费,而北洋当局一心扩充私人武装,一再找借口不办。蒋百里又亲自赴京,向陆军总长段祺瑞请款,依然碰了钉子。他一气之下申请辞职,袁世凯假意挽留,但并没有答应增加经费。1913年6月17日,蒋百里返回保定,越想越气,当晚写了绝命书。当时的校长室侍童史福后来回忆:
校长由京里回来的那天是民国二年(1913年)六月十七日,距接事时约有半年光景。他平日性情很和蔼,那天脸上难看不理人,我看了很害怕。晚上他叫我磨墨,磨好了挥手叫我出去。门上了闩,灯光犹未熄……我从门缝向里面张望,他一面喝酒一面在写信。我不敢走开,却又不敢叩门进去,就在门外打着盹儿。挨到天快亮了,他开门看见我,叫我传话号兵吹集合号。我看他精神很好,以为他的一肚子气都消了。
这天清晨,蒋百里召集2000余名军校学生开会,说到学校未办好,自己失职,愧对学生时,突然拔出手枪对准自己胸口。蒋百里的同乡、仆从李如意见势不妙,一个箭步跳上台去,一把抓住蒋百里的手拼命夺枪。抢夺之间,枪声响了——“校长自杀了!”随着一声大喊,在场师生都慌乱起来。所幸子弹射偏,从肋骨缝隙中穿过,没有伤着蒋百里的要害部位。后经过及时抢救,蒋百里转危为安。
保定事件后,蔡锷质问北京政府,要求查明事由并追究责任;名流熊希龄称“此案如不得水落石出,誓不干休”;议会对政府的责难声、各省响应谴责政府的电报、慰问蒋百里的电报,充满了当时各报的版面。可见其声望之高。
与老同学蔡锷密谋反袁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控制了大半个中国。他视蔡锷为眼中钉,遂用计调其进京,封为昭威将军,将他“供”起来。同时,任命蒋百里为总统府军事处一等参议,将他“养”起来。这一“供”一“养”,使两人如囚虎笼,难有所为。
蒋百里与老同学蔡锷阔别十载,此时京华重逢,感慨万千。当时蔡锷住西城棉花胡同,蒋百里住东城锡拉胡同,相隔虽远,两人却过从甚密。蔡锷几乎每晚都去蒋百里家,纵论天下大势。两人交换了看法,放弃了利用袁世凯的力量建立新军的幻想。正好此时,孙中山和黄兴在日本密谋推翻袁世凯,他们和蒋百里的学生李小川商议,派李小川持密函到北京见蒋百里和蔡锷,策动讨袁事宜。
接连密商,蒋百里和蔡锷定下一条金蝉脱壳计:蔡锷故作颓唐,麻痹袁世凯,乘机逃走。蒋百里对蔡锷说:“近期少碰面,以免袁贼疑心。”自此蔡锷不再到蒋家做客,且不问政事,假装沉湎于酒色,由此让袁世凯放松了警惕。1915年11月间,蔡锷躲过密探跟踪,脱身到了天津,藏身处唯有蒋百里知晓。
住津数日,蔡锷与隐居在此的老师梁启超密谋反袁大计。很快,袁世凯得到密报,即刻派陈仪带兵速去天津追回蔡锷。陈仪是蔡锷、蒋百里在留日时的老同学,且志同道合,关系密切。袁世凯命他追蔡锷,他不免暗暗好笑:“袁大头用错人了。”当晚他悄悄赶到蒋家,告诉蒋百里:“袁世凯命我赴津追松坡(蔡锷字),此事万分紧急。你先走一步,前去通风报信,要他速速离津。”
蒋百里沉思片刻,对在座的好友张宗祥说:“我已被袁世凯监视,此去恐怕引起大错。宗祥兄,还是请你去一趟天津,催松坡火速动身避难。”说完又补充一句:“生死攸关,一分钟也不能拖延!”张宗祥慨然应允,次晨就乘火车赴津。蔡锷得知消息,即刻离津。
蔡鍔最终安全返回昆明。此时蒋百里按照预先与蔡锷、梁启超约定的行程,乔装改扮,秘密从北京东城出门,骑驴到廊坊,在那里买三等火车票到天津,又马不停蹄,由津转车南下。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通电全国讨袁。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下,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由于连月苦战,蔡锷喉疾复发,病入膏肓。蒋百里闻讯赶去,陪同蔡锷就医。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殁,遗言也系陪伴在侧的蒋百里笔录。次年春,蒋百里扶柩南下,葬蔡锷于岳麓山下。
与老师梁启超互写序言
北洋军阀段祺瑞不信任任何与他无历史渊源的南方人,比袁世凯更甚。他表面上对蒋百里礼敬有加,实则以公府顾问的空衔羁縻蒋百里,像羁縻其他的失意军人一样。
“你闲着没事做,不如先解决你个人的生活问题。”那阵子,梁启超见蒋百里实在穷得无聊,想为他谋一份差事。蒋百里对此不感兴趣,推荐他的朋友林摄自代。他自己则一边办松坡图书馆,一边译书,德文本《执分论》(商务版)就是在这时候译成的,这是他第一部问世的长作。
1918年,蒋百里与梁启超结伴去欧洲旅游考察。他们从法国巴黎开始,先后游历了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和城市。1920年,梁启超以此次游历为背景写了《欧游心影录》,蒋百里则撰成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蒋百里找梁启超为新书写序,梁启超欣然答应。
梁启超认真阅读了《欧洲文艺复兴史》,认为写得非常好,是“极有价值之作,述而有创作精神”。鉴于此,他奋笔疾书,竟一口气写了五万多字。而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全书也只有五万字。于是,梁启超再次动笔,写了一篇比较短的文章作为序言。而将那篇五万字的“序言”定名为《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并反过来请蒋百里为此书写序。蒋百里欣然应允。
梁启超和蒋百里的这三本书都成为名著,出版之后轰动一时。这件文坛趣事也经常被人提起,传为佳话。
北洋军阀混战时,蒋百里常往返于南北,某次他南下,梁启超集陶渊明诗赠他:“相期各努力,别后辄相思。”
1926年秋冬之际,蒋百里与胡适等参加了徐志摩发起的“新月社”,以推进文化为共同目标。当时梁启超患牙病,在协和医院诊治,蒋百里前去探视。谈到时局,梁启超不禁摇头:“我们这批人太闲了,怎么办?”蒋百里说:“青天白日旗非挂出来不可。国民党统一中国无问题,问题在统一之后,尤其重要的是外交问题。”梁启超说:“你的观察很对。共和国成立后打了十几年的内战,中国应该统一了。希望这次革命成功,大家洗心革面,不要再打无意义的内战,才可以进行你终身引为职志的国防建设。”
这是蒋百里与梁启超见的最后一面,此后梁启超去世于1929年冬,蒋百里惊闻噩耗,伤心许久。
冯玉祥、吴佩孚都对他礼敬有加
1923年,直系军阀冯玉祥在河南练兵,请蒋百里每星期到军中演讲一次。冯玉祥还不时地去看望蒋百里,颇有想请他做参谋长的意思。
一天,蒋百里去演讲,走到旅长张之江的办公室,室内阒无一人。忽然有电话打来,没有人去接,蒋百里便去接了。只听对方兴高采烈地报告:“喂,事情已经办好了,黎老头儿已经出京了哇!”这就是1923年6月13日“逼宫”事件——北京军警向总统府索饷,逼走了黎元洪。
蒋百里刚把电话放下,张之江就匆匆地走进来。蒋百里告诉他这一消息,张之江不禁忸怩地问:“您的意思怎样?”
蒋百里说:“总统的好不好是另一问题,总之应求政治解决。军人不应该有这样的动作。”张之江一声不响,从此蒋百里也不再到冯玉祥军中演讲了。
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老同学、直系军阀吴佩孚请蒋百里前去督战。吴佩孚生性高傲,惯于盛气凌人,在外人看来有一副“大帅”的架子,但他对蒋百里礼敬备至,呼之为“先生”,每次见他来便站起来迎接。他对蒋百里说:“您在东北多年,那边的情形很熟悉,我想请您同去辛苦一趟。”早在清朝末年,蒋百里主持东三省训练新兵事宜时,就和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怨,当时蒋百里想裁汰素质不良的旧军,张作霖不允。当他离开奉天时张作霖还赶上火车想杀他雪忿。但是蒋百里不愿掺和军阀间的混战,便说:“我离开那边多年,今昔的情形大不同,未便妄参末议。”吴佩孚只好作罢。
蒋百里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冯玉祥出北京到喜峰口的时候,他还亲自去送行。蒋百里的侄儿蒋慰堂在清华大学当教授,一天蒋百里早起去看他,看见城门开了,大街上到处张贴“陆军检阅使冯”的告示,才知道直系内部发生了剧变,吴佩孚的大患不在西南也不在奉天,而在萧墙之内(冯玉祥与吴佩孚反目)。蒋百里向侄儿长吁了一口气:“子玉(吴佩孚字)是完了!当他困危的时候,我得去看他。”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革命的洪流不可抵挡。身在局中的蒋百里,没有选择他的老朋友、老同学,而是选择了大局。当革命军攻下南京时,蒋介石令刘文岛借专车迎接蒋百里进京。他们在三元巷总部见面,谈得很投机。蒋介石称蒋百里为“百里先生”,对他礼貌而优待。
蒋介石想杀又不敢杀的人
1929年秋冬,蒋百里的学生唐生智起兵反蒋介石,蒋介石认定蒋百里为其幕后主使,遂派人“保护”蒋百里,实为限制其自由。
1930年元旦,上海市长张群登门,劝说蒋百里出国避风头。蒋百里断然拒绝:“我为什么要亡命?我没有资格亡命!”张群碰了一鼻子灰,拂袖而去。几天后,门生刘文岛来访,劝蒋百里:“老师,目前你处境险恶,我看你还是出国安全,早走为好。”蒋百里怒目圆睁,拍着桌子说:“我没有刮地皮,没有钱出国!”刘文岛说:“听说上海当局答应发给你路费5万元。”蒋百里余怒未消,以鄙视的口吻,坚定地说:“别人的钱我不要,我没有犯法,不会离开上海。看他蒋介石把我怎么办!”
后來,蒋百里被押解至南京,关在三元巷总部军法处待审。他若被军法处会审,罪名成立,必被判死刑无疑。幸亏时任军政部次长的陈仪暗中相助,以“拖”的办法使军法会审延期举行。蒋百里不明陈仪的用心,以为来日无多,视死如归,每日晨起,打过太极拳,就念唐诗、读佛经,或练书法。
当时,反蒋介石的邓演达,被关在蒋百里对面的牢房里。邓演达与其夫人的通信,均由蒋百里家前来探监的女儿轮流传递。1931年11月,蒋介石下令秘密枪杀邓演达,蒋百里无限伤感,他对探监的挚友张宗祥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邓演达昨日已被杀害,不知明日是否轮到我?如今世道是无理可言的。”
女儿来探望时,他讲历史和时政给她们听,说到愤慨之处,仰着脖子把一瓶酒一口气喝干,瓶子扔在地上,背着手在牢房中踱来踱去。妻子说:“老头子生气了,他生平少有这样的盛怒。我们叫朋友替他解解闷吧!”
蒋百里门生遍布天下,蒋介石杀他徒失人心,所以一时还下不了决心。蒋百里的好友唐天如四方奔走,催促蒋百里的学生陈铭枢等出面保释蒋百里。陈铭枢时任国民党“行政院代院长”兼京(南京)沪卫戍司令,在军政界举足轻重。他见时机已到,便进言蒋介石,力保蒋百里。蒋介石也就顺水推舟,于1931年12月中旬释放了蒋百里,他还假惺惺地说:“我蒋某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
“西安事变”中,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蒋百里与陈诚、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军政大员同被羁押。在押的蒋系大员都反对“兵谏”,不肯在八项主张通电上签名。唯有蒋百里对张学良说:“我佩服你们的胆魄,赞成你们的正义勇敢行为!”随后,蒋百里两次与蒋介石密谈,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事后,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较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金庸说他“只会讲武,不会动武”
蒋百里一生研究对日作战,1923年即断定中日将来决战之地为平汉线以西的襄阳、洛阳、衡阳。
1932年淞沪会战时,浴血奋战的19路军就是陈铭枢以前所领导的部队。时任19路军参谋长的张襄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林建铭也都是蒋百里的学生,不时来到蒋百里家请老师指示当前的战略。蒋百里楼上楼下跑个不停。夜半窃窃私语,是师生研究战略的秘密会谈。那时以虹口区为战场,中国军方对英美有所顾忌,敌军自由通过租界而中国军人不能。“为什么不进兵公共租界?为什么在我国领土上敌人纵横无阻我们反受限制?”蒋百里忿忿不平。
1933年,蒋百里赴日本考察,正值日本提出所谓非常时期的口号,军阀借以鼓动国民情绪,想进行对华的侵略战。蒋百里当面揭穿他们:“你们无论说得怎样漂亮,终不能掩饰侵略的野心。”他认为中日难免一战,回国后便大声呼吁国民政府备战,并参与拟定多种国防计划。他在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第一次石破天惊地提出“全面抗战,空间换时间”的概念。
蒋介石虽然很器重蒋百里,但从不授予他兵权。1938年秋,蒋介石任命蒋百里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仍由自己兼校长。蒋百里携全家随校搬迁,取道湘桂。他事必躬亲,心力交瘁,因操劳过度罹病,于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6岁。噩耗传来,举国震动,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授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因为蒋百里对日本作战的态度很坚决,曾公开表态:“战胜也罢战败也罢,切勿言和!”邵力子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抗战胜利后,蒋百里遗体迁葬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1947年,蒋百里的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发现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道:“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众人泣不成声。1971年,蒋百里的侄子蒋复璁和薛光前主編《蒋百里先生全集》,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蒋介石亲为题签。此举表示出了他对蒋百里的复杂情感。
中华民国有“二个半军事家”:蒋百里是一个,杨杰是一个,白崇禧是半个。《书剑恩仇录》后记中,金庸写道:“我是浙江海宁人。海宁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会动武。”他一生担任过参谋、智囊、校长,相信中国必有办法,虽然没有带过兵打过仗,死后却被追授为上将。这充分证明:即便不能上阵杀敌、血染疆场,中国人也自有报国之计。爱国精神,本身便是中国的必胜必强的“办法”!★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陶菊隐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蒋百里:蒋介石想杀又不敢杀的人》,潘东/文,《老人报》2012年3月30日)
离日本前她告诉家人:“本人现为一中国妇人。”
蒋百里的日本妻子:爱他就要爱他的国
自从嫁给蒋百里,她再也没有回过日本;
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
她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教之,不习日语一字
蒋百里的婚姻很有名,因为他是以研究对日战略闻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佐藤屋登。
她的汉文名更为人熟知——蒋佐梅。蒋佐梅是一位奇女子,自22岁嫁给蒋百里,她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蒋百里去世后,她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教之,不习日语一字。
金庸为姑父辩解:迎娶查夫人是迫不得已
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原名查良镛)的同族姑母,蒋百里18岁时与查品珍订婚。查品珍是一个传统的小脚闺秀,且比蒋百里大一岁。蒋百里出国留学后,他的母亲很委婉地劝查家解除婚约,查品珍却很痴心地表示,绝不另嫁他人。
1910年,蒋百里归国,勉强地与29岁的查品珍成亲。完婚后,蒋百里随即北上出任清廷的禁卫军标统,查品珍则侍奉婆婆在硖石过日子,终生没有生育,直至蒋百里病逝后的第二年,查品珍悄然离世,年仅58岁。
蒋百里“移情别恋”,让查品珍独守空闺,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为撰写《蒋百里传》到香港采访金庸,金庸为姑父蒋百里辩护:“查夫人是百里留学前奉父母之命订下的婚事,迎娶也是迫不得已的。就像鲁迅的元配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元配夫人张琼华一样,都是父亲攀交情、母亲讨媳妇,而不是丈夫讨妻子,所以这是不足于为百里病的。”
据考证,金庸很可能与姑父蒋百里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他多次提到姑父的名字,引以为傲。他不仅在《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提到蒋百里,评价颇高。1974年访问台湾会见蒋经国时、1995年11月与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对话时,他都提到蒋百里,并赞赏有加。1996年5月,金庸夫妇到杭州,由妹妹查良璇、妹夫曹时中陪同来到南山,在蒋百里夫妇墓前献花祭奠。
值得一提的是,查品珍的侄女查良敏嫁给了琼瑶的舅舅袁行云。所以算起来,蒋百里不仅和金庸是亲戚,和琼瑶也是亲戚。
嫁给中国将军,从此以中国人自居
蒋佐梅和蒋百里的相遇,像一出特意安排的偶像剧。一个是日本的护士,一个是保定军校的校长,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本来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交集,却因为一个突发事件而紧紧相连。
保定军校自杀事件后,蒋百里被紧急送医抢救。在这里,日本护士佐藤屋登悉心照料他,两人朝夕相处,产生了感情。佐藤屋登犹豫不决,逃回日本,他就写信狂追:“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
佐藤屋登的父母起初不同意她嫁给中国人,但是在看了蒋百里的信之后,也改变了想法。佐藤屋登的父亲还告诉她:“爱情不分国界,你既救了他一次,就应当救他第二次。”最终,佐藤屋登答应了蒋百里的求婚,离日本前她告诉家人:“本人现为一中国妇人,因仰慕将军及热爱中国而嫁至蒋氏。”婚后,佐藤屋登改名“蒋佐梅”(蒋百里最喜欢梅花),以中国人自居,再也没有回过日本。
蒋佐梅初来北京时,向蒋母行礼,蒋母不懂日本语,不好说什么,只笑着点头。当时,蒋百里每天早上8时上班,下班后应酬很忙,很晚才能回家。这漫长的时光中,蒋母还有几位老太太陪着打牌消遣,蒋佐梅却只能递茶、奉烟、削水果,聊尽招待之责。因言语不通,她只能装哑巴,做手势,一切都感到相当地困窘。蒋母外出访友时,她孑然一身静坐斗室,看书看久了太闷,想访友又无友可访。勤劳的蒋佐梅只能以莳花及做家务来消磨光阴,且无师自习缝纫,不久能自制棉衣。
自从嫁给蒋百里,蒋佐梅不仅尽心料理家事,而且学习做中国菜、说中国话,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习惯。
一次,蒋百里发高烧,蒋佐梅不敢就寝,坐在椅子上打了一夜的盹儿。蒋母半夜起来看到了这一幕,悄然回到自己房里。婆媳同居了三个多月后,蒋母苦寒想南归,动身前把这一幕告诉蒋百里,且对蒋佐梅说:“我知道你的心眼儿好,放心把我宝贝的独子托付你。”
蒋百里向妻子诉穷:“莫说现在穷,将来亦不会富”
蔡锷离京后,袁世凯对蒋百里起了疑心。某日,蒋百里从总统府回来,对蒋佐梅说:“我明天就要动身了!”当晚他一面喝酒,一面在灯下写信,一连写了五封信,直到深夜才解衣躺下,翻来覆去不能成眠。
翌日天色刚亮,蒋百里把写就的五封信交给蒋佐梅,并说:“我到南京就有电报来,那时候我已脱离险境了。你接到我的电报后,就把这几封信发出。北京倘有乱事,你不妨到东交民巷暂避,随身细软早点预备好,我留二百元作家用。”他将往何处、所谋何事、有可能发生的危险、何日再相逢,没有半个字道及,而蒋佐梅绝不问半句。蒋百里离家时,蒋佐梅亲自为之启门,家中无一人知。
天亮后,家人都来问,蒋佐梅只淡淡地说道:“他约朋友一大早就逛十三陵去了。”她自谓生平不说谎,这是破例的一次诳语。蒋百里到南京后果然發来电报,蒋佐梅按照他的交代发出五封信,是留给袁世凯劝他及早回头、取消帝制,并请徐世昌、段祺瑞等人对国事多所负责的。
蒋百里曾向妻子诉穷:“一件事说出来你不会不高兴吧,我不但没有钱,还负了几千元的债。”蒋佐梅瞪了他一眼:“我听说中国出洋的留学生回国来就能做大官,做了大官就能发大财,所以外国女人都想嫁给中国留学生。你这个双料留学生何以这样的穷,不怕你的外国太太生气吗?”蒋百里说:“我晓得你不会生气才敢于娶你,才敢于把真情说出来,我没有从外国学得升官发财的本领。莫说现在穷,将来亦不会富。你如果要生气呢,恐怕一辈子也气不了。”
蒋佐梅当然没有生气,对于欠债,她主张分期偿还:“欠别人一天的债,我们一天就觉得不安。不怕穷,只怕欠。今后宜撙节家用,了此一笔旧债。但我们不可要不正当的钱,否则良心上的负债更难安。”
蒋百里的痛
蒋佐梅继生下长女蒋昭、次女蒋雍之后,又先后于1919年、1921年和1923年生下了蒋英、蒋华与蒋和三个女儿。蒋百里长得英俊潇洒,蒋佐梅容貌超群,他们生的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堪称“五朵金花”。
1923年3月的一天,小女儿蒋和尚未满月,蒋百里携妻女到北京西山赁屋居住,以便静心写作,同时让产妇静养。结果由于寒冷,蒋佐梅患了产后热。就在蒋百里怀着愧疚的心情携妻子返回北新桥锅烧胡同家中时,他得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他们走到胡同口,远远看到8岁的长女蒋昭在大门口迎候他们。蒋昭见着父母即大声叫道:“可了不得,奶奶死了,你们快快回来呀!”
蒋百里闻言大惊,三步并做两步跑进屋里,看到了从硖石发来的报丧电报。白纸黑字,确凿无疑,蒋百里痛不欲生。蒋佐梅无从劝解,只有陪着丈夫垂泪。情绪稍微稳定下来,蒋百里决定即刻南下奔丧。他把妻子送进医院继续治疗,又忍泪含悲给恩师梁启超写了一封信,让恩师挥笔为母亲书写墓志铭。
安排好京中之事,蒋百里当晚便乘火车南下。他是远近闻名的孝子,据说14岁时割肉疗亲,救了母亲一命,后来外出求学任事,不管天南海北,总不忘寄钱供养母亲。而今母亲仙逝,独子却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怎不令他痛彻心扉?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痛正在于此。
事母至孝的蒋百里决定建造“怀萱堂”永远怀念母亲。按当地风俗,人死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断七”时常请和尚道士来念经超度亡魂。为了赶在“断七”那天启用怀萱堂,蒋百里带领前来帮忙的亲戚乡邻日夜施工,终于及时修建完成。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蒋百里才回去看望患病的妻子。蒋佐梅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宽慰蒋百里。
蒋百里被捕,蒋佐梅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狱中生活的片段,抄下来寄给他
1930年蒋百里被捕时,蒋佐梅在医院里养病,她不相信蒋百里会有不测之祸,但仍然着急地出院回家,一面奔走求援,一面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狱中生活的片段,抄下来寄给蒋百里。蒋百里在回信中写道:“你的用心是很好的,我也懂得怎样自处的方法。”
过了三个月,情势有所缓和,蒋佐梅遂偕家人探监。
不久,得到每天可以接见家属的通知,蒋佐梅便带着女儿举家迁入南京,在蒋百里监禁处附近住了下来。母女每天早晨6时就带着早点盒子来,时间久了,门卫见到她们就说:“早呀,你们来得这样的早!”
早饭后,蒋百里会打太极拳、练字,教女儿唐诗,给她们讲《水浒传》等故事。晚饭后,父女一起打桥牌,直到蜡烛燃尽,女儿们才道声“晚安”,挽着手跑回家。
蒋百里向来不过问家务事,可是他的脑子毕竟是灵活的,他看见每天送来的丰美的菜肴,常向女儿盘问钱的来源。她们早就约好了一致应付的办法:“娘做股票赚了钱,你还不知道吗?”可是赚了钱怎么会买不起袜子呢?蒋百里的袜子实在破得不能再穿。
一次,女儿每人各得压岁钱二元,于是买了几双新袜子回来。她们想,父亲看见了新袜,必定又要盘问,对父亲说假话实在是不应该的,把真话说出来又怕父亲听了伤心。她们把新袜子洗旧了偷偷塞到蒋百里的枕头下。不久,蒋百里还是发觉了。原来,蒋佐梅为了照料丈夫和女儿,不惜变卖家当,还找亲友借了钱。
蒋百里在狱中前后约有20个月,这样的生活足足有16个月。每当蒋佐梅母女进进出出的时候,门卫常常用这样一句话调侃她们:“你们是没有星期和寒暑假的。”
他知道,妻子总会选择站在自己这一边
自从学会说中国话后,蒋佐梅从不说日语,也不教女儿学日语,平时一家人都用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交谈。
20世纪30年代,蒋佐梅说:“中日交战,是日本军阀侵略的过错!”1937年,蒋百里将自己的轿车捐给国家支援抗战,而蒋佐梅变卖了许多首饰及值钱之物,买来布匹、纱布,与女儿们一起,夜以继日地赶制军衣、绷带,送往前线,救护伤员。她的这些举动给了蒋百里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底气。他多次表达要亲自率军队击败日本军队的梦想,在很多场合说了很多防御日本的策论。做这一切时,他不用担心自己的妻子出生于日本,因为他知道,她总会选择站在自己这一边,为正义呐喊。
1938年蒋百里去世后,蒋佐梅与女儿相依为命。由于蒋百里是在中日战争期间去世的,这件事给蒋佐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蒋佐梅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不仅带女儿们到街头募捐处捐助抗战,还奔赴抗日前线,作为战地护士护理受伤的中国士兵。蒋佐梅晚年曾讲,她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
1978年,蒋佐梅病逝,墓碑上篆刻的名字为“蒋佐梅”——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的名字。
蒋佐梅与蒋百里相守25年,又独自度过了40年。算起来,她在中国生活了65年,在日本不过20余年。大概在骨子里,她早已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女人。★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陶菊隐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金庸与蒋英:没有血缘的亲情》,蒋连根/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2月20日;《傲雪孤寒,长成他喜欢的模样》,汤小小/文,《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
蒋英与钱学森:以爱国报国为基调的二重唱
蒋家与钱家:珠联璧合,为国争光
只要是钱学森穿着大皮袄和大靴子风尘仆仆地回家,蒋英就猜出来丈夫是到大西北去了。
钱学森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蒋百里与蒋佐梅生有五女,除大女儿蒋昭早逝外,另四个女儿都颇具传奇色彩。
二女儿蒋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父母的劝导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后定居美国。
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音乐家,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四女儿蒋华,曾筹办欧洲中山学校,为华侨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五女儿蒋和,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蒋和的身份受到审查。她傲然不屈,在写交代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嚇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
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蒋英了。蒋家和钱家是世交,钱学森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国防科技的发展树立起一座丰碑,蒋英就是丰碑旁盛开的艺术之花。他们用科学与音乐,组成了美妙悠扬的以爱国报国为基调的二重唱,给世界留下无尽的回响……
蒋百里与钱钧夫:以关心国事、研究学问为乐事
1900年,蒋百里在桐乡县“观风卷”考试中获得超等第一名,消息不胫而走,海宁、桐乡两地学子纷纷前来拜访,其中包括钱钧夫。
钱钧夫来自吴越钱氏家族,该家族至今已历1100余年,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近代钱氏家族出现人才“井喷”:“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钱氏后裔谨遵“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的先祖遗训,“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参见本刊2016年第10期《吴越钱氏家族》)
蒋百里与钱钧夫一见如故,结为好友。不久,蒋百里考入求是书院,与钱钧夫同窗。两人经常漫步西子湖畔,无所不谈,以关心国事、研究学问为乐事。
“戊戌政变”以后,蒋百里经常阅读违禁书刊,倾向维新、革命。次年,方雨亭、林迪臣、陈仲怒等开明士大夫共同出资,赞助蒋百里东渡扶桑,学习军事,希望他学成报效国家。蒋百里走后,钱钧夫经常到海宁探望蒋母。后来,钱钧夫也去日本留学,研读现代教育。
几年后两人返国,一个出任保定军校的校长,培养了陈铭枢、唐生智、刘文岛、龚浩、万耀煌等大批将领;一个出任杭州一中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蒋百里与蒋佐梅夫妇生下5个女儿,钱钧夫与妻子章兰娟生下独子钱学森。钱钧夫夫妇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便恳求蒋百里夫妇将此女过继给他们。得到应允,钱家办了几桌酒席,蒋英住进钱家,改名为“钱学英”。从此,钱学森和蒋英以兄妹相称,青梅竹马。
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思念蒋英,提出带她回家,钱家应允。钱钧夫直言:“你们这个老三,聪敏伶俐,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
1935年,时年24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临别时,蒋英为钱学森弹奏了钢琴曲,还送给他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钱氏父子争论,蒋百里解围
1936年,蒋百里奉派赴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蒋英留居德国柏林学习。同年11月,蒋百里夫妇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门看望老友的儿子钱学森。
这一年是钱学森负笈美国的第二年,取得了硕士学位。他见到蒋百里如见亲人,说出了与父亲的争论:他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其父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认为西方国家航空工业非常发达,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若从事飞机制造业研究,很难超过西方国家。掌握了航天理论,则能跨越式发展,有超越西方的可能。
蒋百里回国后即去杭州拜望钱钧夫,他说:“学森的想法是对的,你应该改变陈旧的观念,支持他研究航天理论,回国后发展航天事业。”钱钧夫尊重老友的意见,致函儿子,表示理解他的想法。钱学森如释重负,十分感激蒋百里。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三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与合作下,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火箭和导弹等研究,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钱学森与冯·卡门齐名,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二战”期间,钱学森与蒋英中断了联系。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生活艰苦,她经常买面包充饥。她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国。
1947年,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后不久,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之久的上海,见到了父母,接着约见蒋英。这一年,钱学森36岁,蒋英27岁,他俩的婚礼在国际饭店二楼大厅举行,双方家长十分满意。
“看到太老师站在毛主席的旁边,那我们的回国梦就可以实现了”
钱学森本打算留下为国家效力,但他看到,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国民党严重腐败,科学家不过是统治当局的装饰品。考虑再三,他决心返回美国继续他的喷气推进技术研究。
1947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夫妇飞到美国波士顿。蒋英后来回忆:“我们结婚以后,礼拜天只有半天休息,上半天陪我去散散步,他说下半天他要看书;或者说他礼拜天下午陪我去玩玩,上午他一定要看书。他是非常用功的,我在边上看着,所以说我很尊敬他,我很佩服他。他的学识、学问不是完全凭天赋,他后天很努力,流了大汗,像他这样用功的人可是不多的。”
1949年暑假过后,钱学森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中心主任教授,他们搬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第一个孩子永刚出生了。次年,他们家里又添一女,名字叫永真。有了一双儿女,家里充满了欢乐。
尽管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始终想着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他没有买过一美元的保险。在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他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而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回国是钱学森和蒋英一家人心中最大的期盼。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钱学森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蒋英和他患难与共,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
蒋英说:“1955年5月,这个时候,很巧,我打电话到‘中国城买大白菜、粉丝,我让他们给我送来,美国的华侨就把菜给我送来了。这送菜的人就藏了一本《人民画报》在篮子底下,上面有一张照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仔细一看,发现毛主席身后站着我们的太老师陈叔通。我们激动极了,看到太老师站在毛主席的旁边,那我们的回国梦就可以实现了。”
蒋百里、钱均夫在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时,陈叔通是该书院的老师,监院(相当于教务长)陈仲怒是其兄长。1947年,蒋英和钱学森回国结婚时,也曾看望过陈叔通。蒋英说:“陈叔通我们是很熟悉的,我们叫他太老师。我们得想办法跟他联系,给陈叔通先生写信,告诉他我们有国难归的困境,请求中国政府给予帮助。”
为了确保能够寄出这封信,蒋英和钱学森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考虑:蒋英用左手写,模仿儿童的笔迹,在信封上写了在比利时的妹妹的地址,联邦调查局并未认出蒋英的笔迹。为了避开联邦调查局特工的监视,钱学森夫妇来到商场,钱学森在门口等待,蒋英进入商场。男人不进商场,这在美国很正常。如果有特工在后面跟踪,紧盯的当然是钱学森。蒋英走进商场,趁无人注意,悄悄把信投进了商场里的邮筒中。这封信就这样躲过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安全到达比利时。
蒋英回忆说:“我把我们的情况告诉在比利时的妹妹,请她跟中国政府联系,说我们想回国,替我们想想办法。我妹妹很聪明,知道这个事,赶快将这封信寄给钱学森的爸爸,他在上海。钱学森的爸爸赶快就把信寄给陈叔通,陈叔通收到信后又赶快将信转给周总理。”
随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一家离开美国,于1955年10月回到了祖国。
高山流水,相知相伴
1956年1月,刚刚回国三个月的钱学森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工作非常忙碌,和妻儿经常一分别就是数月。蒋英说:“他自从干了这个,打球、照相、画画的爱好都不要了。”
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头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钱学森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要到大西北的荒漠第一线去工作,冒着狂暴的黄沙,顶着火辣的烈日,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出差从来不对家人讲,不留电话和书信。有时,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回来,蒋英问他去哪儿了,为什么瘦成这个样子?他只是淡淡一笑,说一声“没关系,不用担心”。近三十年里,钱学森肩负了很大的压力,那时,他经常神秘“失踪”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事情全靠蒋英。
有一回,钱学森又“失踪”了,一去又是几个月,杳无音信。蒋英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她不得不找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的消息:“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五院的同志回复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蒋英听了心里有数了,具体事情也不再多问了。
1960年11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通稿:我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我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精确命中目标……蒋英看到消息,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想这肯定是钱学森参与的工作。
后来,只要是钱学森穿着大皮袄和大靴子风尘仆仆地回家,蒋英就猜出来丈夫是到大西北去了。钱学森每次“失踪”,总是给祖国人民带来惊喜。
钱学森对于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管,蒋英也慢慢习惯了,她越发理解钱学森的工作,觉得不能干扰他。她对钱学森说:“我是搞音乐的,你是搞工程的,那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所以蒋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音乐方面。蒋英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是权威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
钱学森一生扑在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中,直到1991年,当80岁高龄的钱学森退休之后,才终于可以与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蒋英说:“一直到他退休为止,我们才能一块去散散步、谈谈话,在那以前我们连谈话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应该的,所以说咱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好,连老婆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在儿子钱永刚的印象中,母亲在家的时候總是忙忙碌碌。蒋英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但孝敬老人,而且还把家里的工作人员团结得特别好。钱永刚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给家里的秘书、司机、警卫员、炊事员等送过年礼物,这些事情常常是让钱永刚去做的。
蒋英对于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无时不在,有人说蒋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幕后功臣”。如果说钱学森是一座高山,那么蒋英就是潺潺的流水。高山流水,相知相伴,他们用一生演绎了一曲和谐的科学与艺术的二重唱。★
(责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蒋英传》,王文华、王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为国尽忠,虽死无关重要”
“中国是有办法的!”
“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
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
蒋百里为救国而弃文从武,被推为文武双全的第一流人才,在国际上亦为知名之士。
保定军校一枪,震惊中国。中弹后,他转身走了二十多步才不支倒地。学生们拥上前,把他抬到校长室,看见桌上有遗书说:“仆之殉职,为国家故。虽轻若鸿毛,而与军人之风气有关,乞告老母,不可悲伤。”
当时有学生说:“这是蒋校长给我们上的另一课,这一课名曰‘军人之精神教育……中国如果有人继续这种精神,则军人负责任和不计成败生死的风气早已建立起来,而中国也不会弱到这地步了。”
1937年,蒋百里出版《国防论》,在扉页上他力有千钧写着:“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句话后来激励了无数中国抗战军民。
蒋百里是学陆军出身,按照常理,他应该多发“发展陆军”的议论才不失他个人的立场,且投当时军人之所好,但他是严守国家立场的。旅欧回国后,他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中国国防无论从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哪一角度看,都已经万万赶不及了!这时候唯一快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发展空军,加速训练航空人才!”
蒋百里严守国家立场,上可追溯至其母。当年蒋母听说蒋百里自杀,不甚悲戚,却对亲人说:“我虽只此一子,当他学陆军时,即以身许国。殉职与死于疆场初无二致。万一性命得保全,将来必有大事可任。”
蒋百里严守国家立场,下传于子孙后代。他对女儿的教育,精神教育重于知识教育。淞沪会战时,号外纷纷传中国军队胜利。蒋百里忽然听到自己寂静的住宅中有震耳的声浪,查问起才知是女儿们节省吃冰淇淋、看电影的零花钱,买了鞭炮回来放。蒋百里抚着她们的脖颈说:“你们也是有出息的。”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切盼回国,报效国家,却被美国政府百般阻挠、禁止出境。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在写给太老师陈叔通的信中说:“自1947年9月拜别后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2001年,钱学森获“霍英东杰出奖”,奖金为100万港元。钱学森因行动不便,委托蒋英和儿子钱永刚去领奖。没过多久,这100万元港币被捐了出去。
蒋英曾说:“一个科研人员如果满脑子都是金钱、荣誉、地位这些东西,即使他很聪明,也成不了大器。”在这种家教家风的影响下,钱学森与蒋英的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蒋百里到钱学森,中国百余年来的苦难辉煌史,浓缩为一个家庭的拼搏史,爱国是其本色,报国是其传承,值得今人学习,也足以流芳后世!这,正是“中国的办法”!★
(責编/陈小婷 责校/袁栋梁 来源/《狷介与风流:蒋百里传》,陶菊隐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