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为什么要背书?

时间:2024-05-07

王中中

假如现在做个突击检查,马上背诵一篇以前学过的语文课文,你脱口而出的文章会是哪一篇?

一项超过10万人的投票数据显示,除了有3万多名老实人承认自己“脑海一片空白”之外,有1.2万人最熟悉《岳阳楼记》,2.6万人背得最熟的是《桃花源记》,《出师表》则毫无意外地以3.6万的超高票数成为语文课文中的“人气王”。

中国人大概是全世界最会背书的民族。背书这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说还真是家常便饭。

由于印刷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生接触的书屈指可数。因为书太少,那就只能通过记忆力来辅助补偿,古人的背诵潜能就这样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过目不忘这项技能,对于古人来说并不罕见,历朝历代都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神童出现。比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五岁时“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把《春秋》全文背了个透。就连被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孔融,除了会让梨,也是“博闻强记,奇逸卓荦”。

相传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因为触怒汉武帝而担心《史记》的传世问题。为了使《史记》能够流传下去,司马迁除了写书、抄书、自制副本外,还硬是让自己的女儿背下《史记》全篇以防万一。能对130篇、52万多字的《史记》倒背如流的司马迁的女儿,可能是史上最早的“移动图书馆”。

在古人的读书传统中,记诵不仅是一种储存书籍的方法,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成诵的目的是在“精熟”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充分的解读。

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近现代很多文學大家也是通过在少时大量地背诵名篇,才有雄厚的文字根基。

写出“激流三部曲”的巴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200多篇古文可以说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巴金本人亦说很感谢那位强迫他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虽然我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写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巴金说。

背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炫耀,为了卖弄,还是为了赢得背诵比赛冠军?都不是。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更好地去了解这个世界。

自由撰稿人钟宿说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死记硬背”,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也不能完全指望人们的自学能力,而这就是基础教育的作用。“你可能暂时理解不了,但是总有一天你会感谢这种教育的。各国的文艺教育不都是这样吗?”钟宿说,“等一个人真正能看懂《哈姆雷特》时再给他看已经太迟了。”

一名知乎网友在回答“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有没有实际意义”这个问题时分享了他的看法。

“晚上站在楼上看星星,感觉楼很高,星很近,有一种平时很难有的感觉,却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时想起一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过一会儿太凉了要回屋,又想起那句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自己说不出来的话古人说出来了,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古人也曾有过。在夜空之下,在星辰之间,你看见穿越而来的古人以及他们那些缀满天际的旷达思想。

这一刻,你离天地是如此近。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