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去远方

时间:2024-05-07

刘伟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科技的突飞猛进,更是以虚拟的方式直接介入人们的生活,比如支付宝、微信、银行支付等。因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速度成了发展的代名词。

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出行也变得多元化,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再是梦想。比如动车、高铁、飞机,又比如城市的公交、地铁、共享单车。

诗人木心有首题为《从前慢》的诗,其中写道:“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已成为心灵深处的怀念,成为时间的回流。火车站早已人满为患,邮件几乎被快递取代。相对于时间而言,速度是生活的抛物线。城市交通的便捷有目共睹,除了地铁,交通枢纽纵横交错。而乡村也铺上了水泥路,没了从前的泥泞,变得宽阔。在我的记忆中,从前乡村的道路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这是一个少年的忧伤,在黑夜中漫开。往事纷涌上心头,真实而清晰,像隔着久远的年月看泛黄的旧照片。记得那时,我最大的梦想是骑着自行车,穿越田野、河流、山冈,一个个村庄,一条条大道,一直骑到世界的尽头。现在想来,这个梦想十分可笑,但它是一个少年当初最真实的梦想。

很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我应邀去了北京一趟。记得那天,路上行人很少,趁着黎明的熹色,我踽踽而行,沿着一条灰色的土路,走了约5公里,去小镇搭乘开往县城的班车。为了赶早班车,整个晚上我都没睡好,翻来覆去地。正是冬日,天气寒冷,枯萎的草丛落满霜花,河水结冰,路面冻得梆硬。从县城发往镇街的班车,每天只有3趟。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并且是去一个如此遥远的地方,心里既忐忑又恐慌。在那以前,我去得最远的地方只是县城。

5公里的路程,不远也不近,等赶到镇街,班车还没到。站在街头,北风从路那头吹来,尘土飞扬,凹凸不平的路面延伸在视线的尽头。镇街距离县城30多公里,班车需行驶近两个小时。慢慢地,候车点来了不少人,人们都打着哈欠,神情疲惫地到处张望。又等了一会儿,终于等来了班车。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也怀着对未知的期待,踏上班车,一路颠簸来到县汽车站。

从县城到市内,有70余公里,因是省道,路况稍好,路面铺着碎石渣,每天往返的班车也多。去市内,中间还得过长江,有汽轮来回运输。当年的渡口两边都是低矮的房屋,破败不堪;城防大堤上铺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块,泛出夺目的亮光;钢铁焊铸的码头矗立在江边,宽大而斑驳。码头上散布着卖各种小吃的摊贩,人头攒动,到处拥挤不堪,各色人混迹在庞大的人群中,空气污浊,垃圾遍地,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各种声音同时响起——小孩子的哭闹声、摊贩的吆喝声、车喇叭的轰鸣声、吵闹声、喘息声和咳嗽声。还有卖磁带的,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手里拖拉着一个音箱,把音量调到最大,里面放着最热门的流行歌曲……这些场景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中。

我必须尽快赶到市火车站,然后买张去北京的火车票。我懵懂地以为,市火车站有直通北京的火车,没想到中间还得在另一个城市签证中转。在邻县过渡时,车辆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汽轮的运载。太阳躲在云层中,江边水汽、雾气弥漫,四周影影绰绰。我坐在班车上,到处张望,只见水天一线,江水翻涌,轮船不时鸣着笛,把雾气撕扯开一道口子。我内心焦急,不知班车何时才能重新开动。这时,我恨不得自己能长出翅膀,迅速飞到对面。

漫长的等待似耗尽了我的一生,速度就像一堵结实的墙,无情地堵在眼前。后来,在午后时分,班车终于到达市汽车站。从市汽车站出来,我茫然地站在街头,身边人流如织,人们都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多年前,街上根本没有计程车,只有公交车。我当街拦住一个行人,打听到了去市火车站的路。

等赶到火车站买好车票时,这趟艰难的行程,已把我折磨得心力交瘁、头昏脑涨。由此可见,当年交通的不便,给我造成了怎样的困扰与恐惧。待登上火车,找到座位,我蜷缩着疲倦的身体,靠在车厢的角落,呼呼大睡。几个小时后,我醒了过来,睁开双眼,发现外面暗黑一团,夜色已笼罩大地,车厢里亮着微弱的灯光,耳畔只有火车轧在铁轨上的“咣当、咣当、咣当”之声。

那无疑是一趟艰难而漫长的行程,就像10年之后,无数的打工者带着梦想奔赴城市的艰难。车少人挤,当年的绿皮火车,从南到北,缓慢地爬行在广袤的大地上,既携带着钢铁的冰冷,又裹着人心的温暖,还有微茫中的希望。我没想到,这只是开始,离结束还有一大段距离。在经过无数的村庄、无数的河流、无数的桥梁、无数的山丘,三天三夜之后,火车终于抵达北京。迈下火车的那一刻,我几乎虚脱,双腿麻木、发肿、打戰,因我买的是硬座票,所以在火车上坐了三天三夜。

这漫长的行程,让我刻骨铭心,也在心灵深处划了一道伤痕。多年后,我还记得自己当时枯瘦的面容、嘶哑的喉咙、颤抖的双腿和无助的眼神。

现在,我不再惧怕旅程,更不再惧怕时间,时代的发展让速度拉近了距离,去千里之外的城市,朝发夕至早已成为现实。而我也坐过高铁、坐过飞机、坐过动车,去过很多城市旅行,一直与风景同行。

这些年,出行越来越方便,家乡的县城也有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乡村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交通的便利既拉近了城与城的距离,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从邻县去市内,高速公路也绕过了渡口,绕过县城的一侧,直直地从山体中打了一个隧道,所有车辆穿过隧道,就驶上了连接长江两岸长长的钢索斜拉桥。车辆从桥面通过,转到了另一个方向,速度快得你根本来不及眺望渡口一眼。

去远方,去梦想中的地方,世界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眼球里。速度、速度、速度,山川退隐又闪现,列车的呼啸被寂静淹没,时间潜行在岁月之下……

创作谈

同学们写作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题目“较大”的作文,需要站在时代、生活、理想等高度来写作。很多同学面对这类题目时都感到无从下手,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找到合适的角度与方法,还是能将题目“破解”,化大为小,写出自己的个性的。

就拿《去远方》这篇散文来说,我的写作动机是写一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感想。但是这个角度太大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太多的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想应从何处谈起呢?我逐渐梳理自己的过往,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很快,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末赶火车去北京的一段经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导致旅途坎坷,所以记忆犹新。而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高铁、飞机、地铁等,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舟车劳顿”已成为过去式。就这样,我找到了写这个题目的角度,秘诀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记忆最深的事情,以此为切入点,以免泛泛而谈。

题目越“大”,同学们越容易写得空洞,假如你不大了解时事政治,就不要堆砌没有个人情感的材料,深挖自己的经历能写得更鲜活。在《去远方》这篇文章中,虽然主题是抒发时代前进给人们生活带来无穷便利的感想,但是我仍然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去北京的经历,细致入微地描述我的所见、所想,把当时的状态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达到对比的效果。因此,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着把自己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