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心价值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

时间:2024-05-07

唐福玖 李贞

摘要从2021年全国高考多套作文试题看,新高考作文命题不管是在作文试题材料内容和主题的选择,还是写作能力的呈现上,都明确了以“立德树人”育人根本任务为命题原则,积极践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全面渗透核心价值指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和趋势表现出核心价值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的鲜明特点。

关键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文命题价值取向命题趋势

随着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学科新版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制定和颁布,中国基础教育迈向了新的征程。学业质量评价是本轮新课改的亮点,而高考评价又是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高考命题的革新对提升学业评价的质量至关重要,更是保证本轮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语文课程借助高考命题改革来推动学业质量革新,进而提升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质量,是语文课程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从语文试题结构看,作文占据最大比例,因此语文高考命题改革的关键是作文命题的改革。从2021年的多套作文试题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新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文”“道”统一,走向核心价值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

一、作文命题渗透和践行核心价值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问本题出发,创新性地建构起了包含“一核”“四层”“四翼”三个板块内容的中国新时期高考评价体系。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新时期高考命题必须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改革和优化命题来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因此新高考命题首先要体现高考育人的核心价值。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内容,新高考命题育人核心价值具体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2021年多套语文高考作文试题在材料的选择和命制上,积极实践《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指导思想,渗透了多个核心价值指标,体现了新高考命题改革的第一个价值追求。

全国甲卷渗透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等核心价值指标。

纵观整个材料,第一句话“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句话中的“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指标中的“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第三句话呈现的节日、歌曲、作品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等指标的体现,而材料罗列的那些革命烈士和榜样,都具有崇高奋斗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这些形象本身很好渗透了上述指标,最后两句话则总体上告诉学生需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代重任,渗透了“理想信念”指标。整个试题材料每一句话都渗透了某项核心价值指标内容,每一句话都践行了新高考命题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

全国乙卷则积极渗透“理想信念”核心价值指标。从材料内容看,全国乙卷直接将“理想信念”指标作为作文的写作主题。材料看似平常,却展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理念追求,即语文作文命题要推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借助作文材料积极彰显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借助写作充分发挥语文“文以载道”的功能,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面貌。以前作文命题不管是基于任务驱动的论述文的写作,还是基于交际语境的应用文写作,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是写作命题最重的命题取向,但今年的全国乙卷重新重视作文写作的“文以载道”的功能,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主题的阐发需要借助写作知识和素养,但学生对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本身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则更为重要,即学生如何阐发好个人理想、党和国家的理想及其关系是本次作文写作的重点。乙卷通过作文写作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彰显了作文的育人价值,体现了作文命题改革积极彰显育人核心价值的命题新方向和价值追求。

与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写作主题紧扣时代热点、彰显时代特性,海南卷的“带你走进”写作主题考察学生落实统编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内容相比,语文新高考改革第二年的作文命题显得更加成熟,其表现就是全面践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用育人核心价值引领高考命题,命题材料渗透育人核心价值指标,借助作文写作来育人。

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I聚焦“五育”中的“体育”,通过借助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相关论述的观点,引导学生在毛泽东观点的启发下探讨体育锻炼在改变人自我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上的巨大意义和价值。材料主题紧扣“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一级指标下的“健康感情”指标。该指标说:“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7“五育”是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其中“体育”与学生自我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而“健康意识”的重要表现就是“体育意识”。新高考卷I避开时事热点,用明确的材料展现核心价值指标,通过写作让学生重视“体育”的意义和价值,这对学生以后提升健康意识和增强体质意识具有重要导向性意义,可见新高考卷I全面、准确地把握住了新高考评价和作文试题命制的价值追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Ⅱ则借助漫画和文字配合的方式,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做人,漫画中“藏而不露”“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等文字所引出的沉潜、含蓄、内敛、中正、正直、坚定等含义,都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品德修养,对个体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说明新高考全国卷Ⅱ融入了“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价值指标。综上,2021年全国各试卷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主题和选择材料,或显或隐地融入评价体系中的多个核心价值指标。具体表现如下图:

二、作文命题渗透和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今后高考作文命题在写作主题和材料选择上要全面依据和渗透核心价值,但是语文作文命题和写作毕竟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纯思想阐发,还需要体现作文写作的语文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说:“学科核心素养是连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这说明核心价值需要学科核心素养的承载和依附,否则将无落实的具体途径,流于空洞的思想说教。学科核心素养起着连接核心价值、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作用,因此高考作文命题还要体现和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命制符合语文学科特性,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作文试题。2021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融入和呈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核心素养。

1.在思辨表达中践行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就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核心素养范畴。写作是人运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思考、认识、情感,而语言的运用过程则是人大脑的思维过程,可见作文写作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考作文命题需要积极践行和融入“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积极渗透“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其表现方式就是设置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辨表达情境和写作任务。

全国甲卷设置“可为与有为”写作主题,该主题呈现的观点和态度看以明确,但如果引入《论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6“,引人《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例24,引人《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话语,我们发现“可为与有为”这一主题其实充满哲学思辨。考生纯粹从“可为”和“有为”角度谈容易流于平庸,无法展现写作思维和思想的深刻性,如果能够引入儒家和道家中谈“不可为”“可不为”和“无为”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性分析,就能站在更高的思维和思想层次,挖掘“可为”与“有为”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全国乙卷写作主题是“追求理想”,但与以往用描述型材料呈现理想追求不同,该命制的材料具有浓郁的语文味,通过引人一个谈理想的比喻句来引导考生思考理想,让学生用语文思维来思考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了“文道统一”。比喻除了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之外,更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形象思维和增强论说性的论证思维。扬雄用射箭比喻追求理想,将“修身”“正心”“立义”等要素融入到理想中,这种比喻思维方式给考生思考自我的人生理想追求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见,全国乙卷作文试题命制很好践行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了作文命题思想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新高考卷I命题者所引用的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关于“强弱”表述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强”与“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至强”与“至弱”之间何以会转化?如何看待“强”与“弱”的转换?这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问题都需要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效回答,学生感悟和思考的深度就体现在对这一组充满对立和辩证的观点的思辨之处的辩证分析中。可见新高考一卷积极践行“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新高考卷Ⅱ则通过设置“反映你的认识和评价、鉴别与取舍”写作任务,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场域,学生可以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运用批判性思维阐发“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等做人之道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具创新性的做人之道。

与新高考卷I命题精神一致的还有上海卷和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上海卷高考作文设置“事物的价值及其认识与时间沉淀的关系”写作话题,该话题指向引导考生思考“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是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这一问题,并通过设置“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情境将该问题引入到思辨思维中,于是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可以是肯定、否定和针对具体情况辩证分析。浙江卷作文试题引导考生思考“得”与“失”关系问题,“得”与“失”的关系本身就具有了强烈的思辨色彩,但浙江卷又通过设置三个“有人看”和“起点”“终点”“过程”三个阶段,将“得”“失”的思辨性引入到思维更为纵深的层次上,其对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考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上海卷和浙江卷作文试题主要都考察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一是学生能否读出材料的思辨内容,二是能否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辩证分析生活现象和经验中需要作多方面思考和评价的问题,在思辨分析中进行有效的权衡和取舍。这样一种命题思维和方式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命题者践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的积极姿态和有益尝试。

2.在文化元素的发掘中考查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

继承和弘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语文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要义,当然更需要借助学业质量测评进行呈现和巩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新增“学业质量”内容,呈现了五个学业质量水平指标,每个指标下面的第四条指标都与“文化”有关,因此高质量的语文学业质量命题,尤其是作文命题一定要融人和彰显民族文化元素。具体而言,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者在两个方面积极融人“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一是在试题材料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是学生写作过程需要充分调动文化积累,理解和阐释材料蕴涵的民族文化元素,挖掘民族文化中具有启示意义的内涵和价值,获得文化的启示。具体表现如下表:

从上面表格的统计和分析看,今年全国多套作文试题材料渗透民族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材料文字至少涉及《老子》、《论语》《孟子》《易经》等文化典籍,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对当下青年树立理想,奋斗进取,做好一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彰显了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测评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良做法。这些试题命制的亮点是切合了《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学业质量水平二“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的精神,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和传承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和阐释能力,即通过写作实现文化精神与自我生命的融合,彰显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三、作文命题趋势

每年高考作文试题公布都会引发全社会关注,这说明高考作文命题不仅仅关乎人才选拔,更触及国人对语文教育的整体期待和评价。因此高考作文命题要处理好引领国人价值观(载道)与学科特性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处理好育人核心价值、语文核心素养、写作关键知识能力之间关系,即依托考试践行核心价值需要考虑学科特性,融人到具体学科中,融入到学科核心素养中。

总之,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是走向育人核心价值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作文材料的内容和主题会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价值”层的具体指标内容,将指标内容或显或隐地融入到材料语言表述中,充分彰显材料的“载道”功能;第二,材料内容和写作主题会融入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指标内容,所命制的主体材料、写作情境和任务既要考查出学生的语言建构功底、审美鉴赏能力、语文学科思维品质、民族文化内涵理解能力等四大核心素养,又要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写作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4.

[3]朱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4.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2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6.

[作者通联:唐福玖,重庆秀山高级中学;

李贞,重庆秀山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