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句义理解与结构转换

时间:2024-05-07

李富林

关键词 高考阅读 句义理解 同义结构 转换方式

句子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使用单位。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有了一个基本思想,就要一句一句地表达出来。这一句句表达出来的思想就是句子的字面意义。我们平常所说的句义,在一般情况下,多指句子的字面意义。但是,一个基本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有时,我们对这种说法不理解,但换一种说法就理解了。这就是同义结构转换的功能。这种基本意义相同,语言形式不同的句子是就是句子的同义结构——同义句。

转换的方式很多。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变换语气。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它们属于不同的句类,但有时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语气变换以后,只是附加色彩有些变化,基本意义不变。除此以外,还有8种变换方式,兹简介如下。

一、变换语序

语序,就是连贯话语中词句的排列顺序。包括单句中成分的语序和复句中分句的顺序。例如:

①你把这封信好好看看。→你好好看看这封信。

②溪上有灯心草,但是没有树木。→溪上没有树木,但是有灯芯草。

变换语序不能违背逻辑规则,否则就是错误变换。例如:“李明是五年级学生”但不能说“五年级学生是李明”;但若说“李明就是那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五年级学生”则能说成“那个做好事不不留姓名的五年级学生是李明”。再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不能说成“人类是伟大的,然而自然更伟大”;样,“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也不能说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二、变换词语

变换词语,就是变换说法。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即不同的说法。这不同的说法就构成言语中的同义结构。言语同义结构可以是词与词,也可以是词与词组。例如: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是个劳动能手。→母亲很能干。→母亲很勤劳。

②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有话非说不可的人了。→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能抑制自己说话欲望的人了。

③人生在世,既要有所敢,同时又要有所怕。→人生在世,既要胆大,又要心细。

变换词语要选择同义词语,否则就可能导致错误变换。例如:

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出任何像样的辩驳。”→“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没有作出任何像样的辩驳。”

这是错误变换。因为“不可能作出”不等于“没有作出”。

三、分解与加合

分解就是把一个结构体依据语法关系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结构体;加合则与之相反。例如:

①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地前进的,也是有意识地前进的。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水很高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哪里绿树成荫,哪里百鸟齐鸣;哪里野草丛生,哪里牛羊成群。→哪里绿树成荫、野草丛生,哪里就百鸟齐鸣、牛羊成群。

分解与加合要认真辨析分解与加合的项目是否对应,否则就可能造成错误变换。例如:

“思维模式包括由已掌握的经验和理论形成的知识结构和利用知识结构加工输入的思维信息的方式。”→“思维模式包括已经掌握的经验理论、知识结构、思维信息和加工输入的方式。”

这里,原句说思维模式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由已掌握的经验和理论形成的知识结构”,二是“利用知识结构加工输入的思维信息”;而变换句说它包含了4项内容。

四、缩略删减

缩略删减就是抽取长句的主干,把长句变短。有单句的缩减,也有复句的缩减。

1.单句缩减

抓住主干,删去枝叶。所谓主干,一般指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中的核心动词和动词的宾语。例如:

①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是民族英雄。→鲁迅是英雄。

②每年特別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没钱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带工游说同乡。

单句缩减既要要准确辨析句子结构、把握主干和枝叶,又要看哪些枝叶可以删去,哪些不能,否则就可能致错。例如: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中国人民创造奇迹。

这是错误缩减。原句有一处能愿状语“一定能”,主观推断,不是客观事实。正确缩减应保留能愿动词“能”:中国人民能创造奇迹。

2.复句缩减

复句缩减要辨别关系、分析层次、把握中心。具体方法有三。

第一,提取主干。有的复句——解证复句,有主干分句和支撑分句,这样将主干分句提取出来即可。例如:

①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或是一条深深的雨裂沟,或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或是地震留下的一块凹坑。

②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两例都是解证复句。①是申说式结构,②是按断式结构;横线标出的是主干分句。像单句的主干成分一样,复句的主干分句也是覆盖全句语义的。所以①句可缩减为:“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②句可缩减为:“这些石刻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第二,留正(实)去偏(虚)。有的复句,分句之间有偏正虚实之分,正的、实的要保留,偏的、虚的可删去。这项工作十分复杂,它涉及到复句的大类及其具体语义,以下举例说明。

①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秋天是繁荣昌盛的标志。

②无论怎样忙乱,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

③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根本坏了的人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④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落日颜色不同于旭日。

以上4例,①是并列复句,有虚有实。横线标出的是表肯定的,是实的部分;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分句表否定,是虚的部分。所以表肯定的能体现原句的本义。②③④例有偏有正,保留正句,删除偏句,加以整合,即为缩略后的本义。②是条件复句。“无论”表示任何条件,所以等于无条件;这样一来,正句的语义就“绝对”固定了。③是假设复句。“根本一坏”是大前提,“即使”是虚设的小前提,横线标出的是结论;删去虚设的小前提,将大前提整合成主语,让结论充当谓语,原来的复句就成了同义的单句。④是因果复句。该复句由“因此”联结,前后为推论关系,横线标出的是结论,所以是正句。

以上复句,大多一个层次,有的是两个层次,但因为有呼应的关联词语,所以层次关系不难认定。如果没有呼应的关联词语,或者层次较多者,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例如:

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人是不幸的,①但祖国建设需要的不只是“人”,而且是“人才”,②因此,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③。

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转折还是因果?两种可能都有。如果第一层在“但”字处,那就需要这样压缩:保留①句,删去②句,结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人是不幸的,但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第一层在“因此”处,那就需要保留③句,由于①②两句为转折关系——前偏后正,所以再删去①句,结果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不只是‘人,而且是‘人才,因此,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可见,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成立的。删去表因的②句,保留表果的③句,全句则为:“我們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

有的复句,其层次关系在句子内部难以确定,需要借助更大的语言环境。例如: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①,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②,而忌讳仍然极多③,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④,倘不得已⑤,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⑥,可惜我又不知道⑦,因此屡次想问⑧,而终于中止了⑨。(《祝福》)

这个复句有9个单分句,而且从句中的关联词语看,有表转折的,有表因果的,有表假设的,第一层次只靠关联词语难以把握;因为,句中虽然有呼应的关联词语,但它们都不在最高层次上。第一层次有两种可能:在①与②-⑨之间——为转折关系;在①-⑦与⑧⑨之间——为因果关系。按第一种理解,该句的思路是:“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最后终止了”;按照第二种理解,该句的思路是:“我终止了打听祥林嫂的消息”。两相比较,还是第一种思路符合“我”的心理。因为,从上文看,“我”既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又担心为自己找麻烦。

五、归纳概括

有的复句,分句之间平行并立,没有偏正虚实之分,要进行缩减并非易事。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可窥见其基本语义。例如:

①汉语是我的肤色,汉语是我的血型,汉语是我的心律。→汉语是我的生命。

②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我小时候对做建筑师存在矛盾心理。

③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牛郎织女各司其职。

④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劳动是丰衣足食的保证。

这里,①是单主语复句,且是“是”字判断句;保留其主语,抽象“是”的宾语,得出“汉语是我的生命”的概括意义。②也是单主语复句,为转折复句,但分句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并存关系,所以得出了“我小时候对做建筑师存在矛盾心理”的概括意义。③是双主语复句,两个单分句各有自己的主语,所以均不能舍去;依其谓语语义,得出了“牛郎织女各司其职”的概括意义。④是多主语复句,包括两个范畴:“开荒,种庄稼,种蔬菜”和“纺羊毛,纺棉花”。两个范畴都是动词性的,都是“劳动”的不同方式。从两个谓语中分别提取两个核心词语,就得出了“劳动是丰衣足食的保证”的概括意义。

六、逻辑引申

逻辑引申就是依据推理规则从原句的基本语义中推演出应有之义。推理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各种推理都有不同的逻辑规则。例如:“凡特殊技能都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开车需要特殊技能,所以开车是需要专门训练的。”这是个直言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整个推理只有三个概念——特殊技能、专门训练、开车;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这里的中项是“特殊技能”,它在大前提中是周延的。

这样严密的推理过程是在思维中进行的。在自然语言中,推理大都是以省略形式出现的。可以省略前提,也可省略结论。如上面的推理在自然语言中就可有如下表达方式:“开车需要特殊技能,所以需要专门训练”——这里省略了大前提;“特殊技能都需要专门训练,所以开车需要专门训练”——这里省略了小前提;“特殊技能都需要专门训练,而开车需要特殊技能”——省略了结论。

这种引申有时体现为一种概念外延的推演。例如:“孩子都爱吃糖”可以推出“男孩儿都爱吃糖”;再如“他在看《红楼梦》”可以推演为“他在看小说”“他在看引申有时可以借助相反相成的规律,由正面推出反面,或由反面推出正面。例如甲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乙说“我们是来学习的。”这里,乙的话语是肯定形式,但它引含的意思是否定形式:“我们不是来看电影的”。这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语义,经常共现于一个语言片段中。例如:

①一个高尚的人,会放弃庸俗;一个善良的人,会放弃邪恶。

②如果一直向上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的话,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

这里,只要给出分号前后的任何一个分句,让读者填空对举,只要具备相应学力,都不难做到。

因为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从原则上说,每一个句子都可以引申出必然的结论来。例如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意味着没有另外的标准,所以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检验;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那就意味着我们要相信群众,遇事要同群众商量,不能自以为是。此类引申意义本来不难理解,但却成了高考考场中学子们的难题。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文本,而陌生的概念带来了陌生的句义。所以要理出它的推断意义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七、多式共用

多种转换方式共用,属于复杂工程,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由于多式共用,所以已经超越了句式转换的范畴,成为一种对文意的“复述”。例如: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③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④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问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这里,A项是对①句的复述。对照原句可看出,“并没有深刻的含义”的说法不是原文的意思,所以该项是錯误的。B项是对②句的复述。但不是对原文全句的转换,而是缩略了(我们没有标记的)内容;用于转换的内容,我们也作了标记:黑体字部分相对应,横线部分相对应,曲线部分相对应。可以看出:它将原句中的“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变换为“在春秋中叶以前”,这是变换说法,换词;将原句中“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变换为“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原句中的“是”换成了“曾经作为”,也是换词;将“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这两个句子组成了一个句子:“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这里用了加合、变换词语和语序的方法;它们都是正确变换。C项是对③的复述。但也不是全部转换,而是舍弃了一部分内容;原句中“献诗言志”在宾语中,转换句将其变为主语,成了“所谓‘献诗言志”;原句中“当一些人”与另一分句中的“还有人”对举,转换句只涉及分号前的内容,所以主语用了“一种情况(是)”;将原句中“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转换为“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这属于概括转换;另外,原句中“献诗言志”者用“当一些人”、“还有人”的模糊语言,转换句借用了④中的黑体字“卿士献诗”一语,用具体名词“卿士”代替了原句的模糊说法。这里也综合运用了多种转换方式。D项是对④的复述,原句是正序因果复句,选项改成了“先果后因”式的倒装复句。

八、章内互文

章内互文指文章中的“同义换述”现象。在同一篇或同一片段的文章中,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说出来,但又不是机械的句式变换。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篇章同义句,具有互文功能。篇章同义句为我们理解文章句子的意义提供了有效视角。同义陈述有的是换述式,用“换句话说”“或者说”等词语。有的是申说式,先概括说,再具体说;有的是按断式,先具体说,再概括说;有的是呼应式,起始句和结束句取同义形式。例如:

①在检验了大量对成功和幸福感受所做的研究成果之后,有两位社会学家得出结论,通过进行过于肯定的自我评价、保持言过其实的支配与控制感以及不切实际的乐观心态,人们可以在事业上取得真正的成就。换句话说,在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方面保留了一点自欺欺人,事实上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高中语文读本)

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高中语文读本)

这两例是换述式,①例用“换句话说”,②例用“严格地说”相衔接。横线标出的两句话具有同义关系。通过换述,①例的后续句比先行句更具体,②例的后续句比始发句更概括。再如:

③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种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

这是申说式。横线标出的是起始句,其基本意义是么?要做出具体解释,仅凭变换语序有困难,这就需要借助下文的同义陈述了。据此,我们可以对横线句作出这样的解答:在一定时间内,要从事某种行为就必须放弃其他可能从事的行为,这被放弃的其他行为就是所从事行为的代价,这代价就是所从事行为的机会成本。

④在生物进化的全过程中,物种总是存在着大致的平衡。一些物种消亡了,另一些物种出现了,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奇妙的多样性就保持下来。如果某一物种过度增殖,那么疾病、饥饿和其他的限制因素就会使其减少。但是,实际上人类已经从这种自然界的约束中逃脱出来,并且已经在改变生物圈方面,在决定许多别的生物的命运以适合自己的目的方面,走过了很长的历程。人类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法则。

这里是按断式。展开句具体说,结束句概括说:“人类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法则”。要对这句概括性语句进行解读,必须结合展开句。笔者的解读是: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已经对人类失去了作用,人类已经从自然界的约束下逃脱出来,改变了生物圈的分布,控制其他生物的命运以适应自己的目的。再如:

⑤社会属性不仅仅对整个人性结构具有统摄作用,而且还是人性的整体表征。人的自然属性……只有溶入人的社会属性中才能称之为人性。人的精神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只是一种潜在的、有待塑造的的可能性存在,是人性形成建构的对象性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人性生成、进步和发展完善的依据和条件,并由此规定人性的整体风貌和特质。

这里,横线标出的两个句子,一个是起始句,一个是结束句。起始句是论点,结束句是结论,两句具有同义关系。分析从略。

[作者通联:河南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