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翻转课堂对常规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4-05-07

杨彦虎

“翻转课堂”是相对于“课堂讲解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录制的或是在其他渠道获得的教学微视频,同步完成进阶作业,而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诊断作业、解答疑难、创造探究。从翻转课堂的起源(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用雅虎通的涂鸦功能图解数学概念,然后再出题练习,以帮助表妹学习数学)来看,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基于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训练而进行的——微视频讲解什么知识,课堂就该训练什么知识。笔者就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借物写人”手法作为知识点,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一次语文翻转教学实践,虽有遗憾,但也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即翻转课堂的很多实施办法对语文常规教学启示颇多。

一、翻转课堂实践概述

首先,依据文学理论中“审美意象”的有关内容来确定借物写人的基本要求(所写之物与所写之人必须有现实关联;所写之物要有象征意义,承载感情或思想),选择合宜的语篇或语段(《项脊轩志》文末的两段文字)对借物写人手法进行阐释,将讲解过程录制成约7分钟的微视频。

然后,制作与微视频内容相配套的进阶作业。进阶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微视频后需要完成的,旨在检测学生对微视频呈现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确定学生能否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作业。以下是本课例进阶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的方式学习视频内容,完成进阶作业,并通过进阶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疑惑(如“借物写人”手法的基本要求管用吗?是不是凑巧能用来分析《项脊轩志》,能分析其他作品吗?)

最后,针对性设置诊断检测课堂的学习资料,以巩固学习效果。诊断检测课堂是在“大规模”的前提下,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或运用,以此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课堂。而诊断性作业就是在诊断检测课堂使用的学习资料。本课例诊断性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对微视频中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到位,所以鉴赏《合欢树》相关文字的课堂效果非常好,但是由于课时不够,看图写作并没有在课堂上完成。

二、对常规教学的启示

1.语文课堂要有货: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成为当务之需

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微视频教学阶段必须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准确、有价值的知识点。这就倒逼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心里有知识,教学有目标。本课例中诊断检测环节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主要归功于他们通过学习微视频对“借物写人”这一知识点已有准确的理解,而当下常规语文课堂却严重缺少合宜的知识。比如,塑造人物的常规方法有哪些?都有哪些具体要求?使用某种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会有什么效果?语文教学工作者要不从小学到高中不断重复着正、侧面描写这种老掉牙的术语,要不就干脆没觉得这些问题竟然会是语文教学的问题!

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比,我们会欣喜地发现,2017版课标中终于出现了课程内容,但遗憾的是,每一个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都与学习目标混而为一。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内容蓝本,有了“学习内容”,教师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某一学段该教些什么方可达成教学目标。而没有“学习内容”的语文学科则面临着无米下炊的尴尬——语文课堂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应该教什么?因此,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千奇百怪的荒诞景象,主要表现有二:同一个学段,同一套教材,同一个教学单元,不同的语文教师都挖空心思传授着自己“研发”的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教学内容(这从目前很多“同课异构”课例中的教学内容存在巨大差异可窥一斑);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认为语文需要教知识,他们自觉地将“教课文”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其结果是,所授知识有误,贻害深远;或者师生看轻语文,认为语文就是“耍耍课”,反正学不到东西(知识),国语教学领地失陷。

再将语文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构成做一比较,我们又发现一大遗憾——“文选型”语文教材呈现的是一篇篇的阅读语料(相当于其他学科中的例子),而没有呈现关于这一则语料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有心的语文教师一般会根据教材中课后练习题来揣摩教学内容(知识点)。

在当前学术界与语文教育界关系疏离,很难有权威的专家从文艺理论等前沿知识中抽选出适合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有效语文知识的背景下,身处一线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义不容辞,齐心协力,共同肩负开发清晰、有效的语文知识的使命。

从这点上讲,翻转课堂给了语文学科一次重新审视自身价值、构建学科教学内容的机会。虽然笔者结合相关文论知识总结出了“借物写人”的要求,但毕竟属于“民间”自创,其科学性尚待检验。而且遗憾的是,借物写人的艺术效果也始终没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2.教学目标要精简:“一课一点”才能“一課一得”

人们在反思语文教学时常说,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具体体现在一堂语文课上,往往就是教学目标模糊或者目标过多,教学内容庞杂,教师多根据自身知识状况随意阐发(在哪里能阐发就多阐发一下),要在课后问教师,你这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问学生,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师生都会语塞。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课一得”的信仰和坚守。我们要对知识充满敬畏之心——掌握一个知识点不是那么容易的,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能做好的事情不用多,一件就好。这样,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才会想到一定只能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一”点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设计本课时,笔者起初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集中的,即“能赏析借物写人的语段或作品,并能运用借物写人的手法塑造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本节课根本无法同时达成又“赏得来”还“写得来”这两大能力目标。课堂最后几分钟看图写作的安排显然是狗尾续貂的败笔。

3.把脉学情有方法:作业研究法让“备学生”的口号落地

杜威将教学关系比作买卖关系,“买”(学生“学”)多少决定“卖”(教师“教”)多少。这意味着,在某个学段,学生具备哪些知识,还需要哪些知识,学习新知识有哪些困难,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有明确的把握。然而如何有效“备学生”,却始终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作业研究法是备学生的有效方法。作业研究是指教师对学生在作业、测验或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错误和问题,进行及时的跟踪与记录以及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本课例中,笔者进行诊断检测课堂教学是很有底气的,因为进阶作业已经全面反映了学生对学过的所有写人技法的熟悉程度,对于微视频中讲授的“借物写人”手法的记忆和理解情况。通过课前的交流,笔者甚至了解到学生对该知识点适用性的大胆质疑。学情是最好的教学起点。掌握了这么多有效的信息,开展诊断检测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心中有数了。

因此,在设计常规课堂教学时,我们也要有把脉学情的意识,要有设计摸底作业的行为,要在摸底作业中设计合理的、有梯度的、容易快速测评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调查内容;而且,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教师要舍得留课堂时间给学生完成摸底作业。明确、统一了起点,才有可能让每个学生顺利到达终点。

翻转课堂的理念及操作模式与常规教学差异甚大,同时,翻转课堂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语文课型。但可以确定的是,翻转课堂的理念及操作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可以倒逼我们反思语文常规教学中的种种显而易见却习以为常的疏漏,从而改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通联:重庆南开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