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构“三环节八课型”的整本书阅读范式

时间:2024-05-07

甘纪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程7项学习任务群中的一项。显然,“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的统编教材对于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等问题注意“纠偏”,加强了“名著选读” ,也大力倡导整本书阅读。

从国家层面到教师层面,再到家长层面都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更多停留在提倡和呼吁语文教学要“读整本的书”,至于如何实施没有明确的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只是笼统地提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因此在课程观上,要变过去“教教材为主”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重”,将整本书阅读明确纳入整个语文课程体系,让整本书阅读走进课堂,从课时上保障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和品质,确立整本书阅读的地位,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整本书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堂意味着教师们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整本书教学。“三环节八课型”正是针对此而开发设计。

一、“三环节八课型”的内容

很多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小,但阅读能力并没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推荐学生读整本书并不是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性课程或者等同于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全程化的督促和引导,带领学生踏实阅读,深入文本。“三环节八课型”正是为了帮助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而研制。

首先按照阅读指导过程,先将整本书阅读分为导读、促读和展示三个环节。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进行导读,在读书过程中进行促读,在读完整本书之后进行展示。其次,在三环节这个框架下,再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研制出八种课型。流程图如下:

1.导读环节

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称之为期待视野。“任何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展开的,都离不开期待视野的参与。期待视野对阅读不仅具有驱动作用,而且始终起着背景和参考框架的作用。” 一般来说,初中生对许多整本书是陌生的,很多整本书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观念结构相去甚远。因此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念结构与文本中的部分内容建立关联,勾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非常重要,必要时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阅读视野,确定阅读方式和方向及方法和计划,这是导读课的重要目标。导读课主要有以下三种课型:

(1)激趣课

激趣课主要由教师通过采用影视片段欣赏、精彩情节尝鲜、作者轶事、个性化的评价或者是特别的荐书活动让学生对整本书建立起阅读期待。比如阅读《简爱》,先让学生诵读简爱与罗切斯特精彩对白,这正符合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阅读《指环王》之前可以借助电影预告片燃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魔幻题材符合大部分初中生对内容上的期待;阅读《骆驼祥子》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人力车夫的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定的知识之后更好地建立阅读期待。

只要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有了阅读动机,在后续的阅读中就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阅读就可以成为一次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的经历。

(2)概览课

概览课主要是让学生看书名、副标题、目录、封面、摘要、序言和后记,然后猜测书籍的类别及大致内容,并提取序言中的关键词,由此对整本书有初步的认识,从而确定阅读的方式和方向。

一本书拿到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本书进行归类,由此可以确定这本书的阅读方向和方式。“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学生如果能够提前对书籍进行分类,大致明白不同类别书籍的特点,可以提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了解相關的背景材料以最佳的状态和方式去阅读。而概览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书名、副标题、目录、封面、摘要、序言和后记找到作者或者编者传递相关的信息:文体、时代、国别、作者风格、地域甚至作者的观点立场。如《水浒传》,学生通过封面序言很容易知道这是一部古典白话小说,通过序言不难发现文本描写的是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接下来就可以更多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特点,从心理和阅读方法上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及主题。再如《红星照耀中国》,看到封面是一位拿着冲锋号的红军战士,那么学生大致可以猜测这本书的年代背景,再阅读序言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初步确定本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倾向,甚至还能找到本书的核心价值,为接下来阅读整本书指引了方向。

概览课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引入适当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翻阅作者的介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书籍的类别。一般来说“文学书籍注重文辞赏析与意境品味,实用性书籍注重法则可行性与实践空间,哲学类重逻辑思辨,理论性书籍注重作者的立论判断与知识考证”。

概览课上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是否能调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大致的判断,并对文本进行分类,然后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向和方式。

(3)阅读计划课

整本书往往篇幅比较长,有些甚至数百万字,初中生在阅读之前往往存有畏惧之心,不知如何入手。阅读计划课就是帮助学生确定好阅读计划,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同时给出评价阅读的标准。

在阅读计划课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翻开目录,大致了解有多少章节,每章节有多少页,每页有多少字数,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个阅读计划表。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师生要根据文本的体裁、风格、学生的学段等商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批注、摘抄、写读后感、故事新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来设计,允许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让学生能够持续阅读,评价方式也要在制定阅读计划时明确,并体现在阅读计划表中。评价可以由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次构成,这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阅读带动家庭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例如阅读《朝花夕拾》,看目录有10篇,根据初一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时间,可计划每天阅读一篇,十天完成。《朝花夕拾》是散文集,采用批注摘抄的阅读方法比较合适。此外,作为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其中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思,所以要对主题、语言深入品析。

有了阅读计划,困难和任务就被分解,学生就可以从容地开始整本书阅读。学生不仅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根据阅读计划表完成阅读任务,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

阅读计划课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大致框架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阅读方法、策略及评价标准,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表。

2.促读环节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极为丰富、阅读形态日益多元,一方面使得快阅读、浅阅读、碎片化、“读图”等“快餐式阅读”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也令整本书阅读受到冷遇,深度阅读不被重视,猎奇式、消遣性、功利化的阅读在初中生群体中盛行。与此同时,现行教育体制下相对沉重的学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压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抑制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热情。为了防止学生阅读流于肤浅,让学生在阅读中能真正深入文本,在促读环节我们主要设置了三种课型:自读课、方法指导课和讨论交流课。

(1)自读课

自读课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和有效的监督评价,那么学生容易因为自身的惰性或者追求阅读的愉悦性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这种抱着消遣态度的浅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很难留下痕迹,更不要说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自由阅读的时间里,教师千万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阅读感受,保证阅读活動按照计划进行。” 因此在自读课上,教师要给学生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包含详细的任务要求及达标的标准,指引学生深入阅读。例如阅读《西游记》可以采用以下的任务单。

有了阅读任务就要有检查和反馈,教师在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按照任务单上的要求去抽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并及时反馈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有了阅读任务单做指引,不仅保障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了阅读支架,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专注持续阅读的能力。

(2)方法指导课

初中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无论是具体的阅读方法上还是文体阅读策略上都比较缺乏,方法指导课正是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首先,根据阅读书籍的内容及阅读的需要,可以教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例如读《西游记》《水浒传》等长篇小说可以教学生精读与略读及思维导图的使用;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教学生使用批注。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不同文类,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来深入文本。不同的文类传递的知识和信息也不相同,那么阅读的方法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文体策略的运用非常重要。例如读《艾青诗选》就要教学生朗诵诗歌的方法以及赏析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读《儒林外史》不仅要教会学生从小说三要素入手阅读小说,还要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学会“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必要还要学习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每节方法指导课要做到有效指引,真正让学生掌握方法和策略,将来能够迁移到同类作品阅读当中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阅读方法指导课。

(3)讨论交流课

讨论交流课以问题为抓手,让学生在质疑和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发挥阅读共同体的作用。“讨论的精神是对话,站在平等、尊重、民主的立场上针对主题发表观点,为自己的阅读作清晰的归纳与整理,并通过良性互动、专注聆听他人的意见,开启多元的思考与脑力的激荡,理清观念与提升价值观,内化成外在的行为准则,产生智慧的行动,让阅读与学习发挥效能。”

一节有效的讨论交流课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要确定讨论交流的规则及组织方式;其次要有合适话题,并围绕话题组织开展;第三,要进行评价反思。

①规则及组织方式

讨论交流不是闲聊,不是作报告或者演讲,而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因此讨论需要规则才能有效进行。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每个人都要做发言的准备并争取发言;每位同学都要尊重其他发言者,接纳别人的感受,认真聆听;发言要简介扼要,紧紧围绕话题和文本;发言有理有据地讲清楚自己的思考即可,避免先入为主,避免人身攻击。

讨论交流课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交流和自由讨论交流三种。班级讨论交流就是全班一起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跟全班对话,便于监控和评价,缺点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分组讨论交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同质或者异质分成若干小组,优点是学生能够充分互动,缺点是较难以监控和评价。自由讨论交流则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同学进行讨论,人数不限,优点是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更愿意表达,缺点是难以监控和评价。教师可以灵活采用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②确定合适的话题

讨论交流要有聚焦,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在上课前要做充分准备。讨论之前,学生们要熟练阅读将讨论交流的内容,教师提前确定讨论交流的范围,确定讨论交流的话题和方向,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

讨论的话题和方向可以由学生提议然后进行筛选,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来给定。一个好的话题常常是引起成员讨论兴趣的关键。怎样才是好话题?一是问题清楚简明;二要让大家有话可说,没有标准答案,具有讨论的空间;三要紧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比如文本中有争议的人物,有争议的事件,有争议的观点可以设计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进行探讨,形成自己新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认知。例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有胆有识。杀奸夫淫妇为兄报仇,有情有义。为替施恩夺回店铺,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急侠好义、嫉恶如仇、不向恶势力低头。但也有嗜杀的一面,甚至连妇女和儿童都成了他的刀下鬼。这样的人物是否还能成为英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加深对《水浒传》的理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