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庆生
议论文教学的起始阶段需要范本,就如学书法需要从规范法度入手,摹写优秀字帖一样,在当下的任务驱动型写作热潮中,哪些文本可以作为高中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呢?
首选当然是教材中的经典议论性文本,然而,教材由于编写的时间关系,所选文本往往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在应对当下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时有所不足,那么,教师就有必要寻找一类时效性强的高质量文本,来作为写作课程的补充性资源。
权威大报的评论版文章可胜任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导师。有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时文是积极体现和回应发展大方向和时代大趋势,体现思维活动的丰富性、灵活性、有序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语篇。”此言不假,权威大报的时评文章时效性强,其中不少文章结构严谨,言辞恢宏,观点是非分明,论据旁征博引,既能活在當下,又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师引导学生以此为师,不仅可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规范思维,避免他们在写作规范上失去标的,而且让他们学会用正能量的角度去剖析当下的社会事件,避免在思想成长上出现偏颇,甚至走向极端的不良倾向。
如何选用符合中学生写作成长规律的大报时评呢?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以学科专业为衡量标准,结合写作训练的阶段性要求,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每周从国家权威大报的时评专栏中选择代表性强的文章或片段,这些选文或片段求精不求多,在与时代同频的基础下,以能满足当下作文训练需要为基准,以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思维境界为目的。在编辑时,教师可根据专题进行汇编,也可以时间为序连载。对于其中精彩的言辞或文段,教师要特别划线提示,让学生在阅读时评时能够聚焦精华,以帮助他们从中感悟、汲取和迁移运用。
跟着大报学写作的训练方式要有成效,教师要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化用范写法
写作教学最好的示范就是眼见为实,用优秀时评引导思考,以范写带动训练,让学生明白大报的写作指导价值。
人民日报有一篇优秀时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入选了最新的统编教材,该文写于2016年4月,在2019年被人民日报公众号再次推荐。我校就把该文印发给高三学生,教导学生从中汲取思维营养。为了让学生领悟该时评的精髓,教师先划出其中关于工匠精神的精彩言辞,然后用2019年全国卷Ⅰ的“劳动”话题来进行范写。
大报原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人民日报》2016.04.30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教师范写片段: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这种幸福不仅有来自制茶艺人精妙劳作间催发的幽雅的中国茶香,更有来自故宫匠人在方寸世界间一盏孤灯一刻刀地臻于至善的追求,无论民间艺人还是大国工匠,劳动再苦再累,在物我两忘之间,都可以被演绎成了巧夺天工的卓越。这种充满生命尊严的劳动,超越了个人,超越了千秋万代,创造了精美绝伦的中国形象,绽放成了东方文化璀璨的一隅,孕育了中华文明幸福的源泉。
教师的范写化用了大报时评中的精华,根据制茶匠人的小罐茶广告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启发,把“劳动”与匠心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拓展了“劳动”的思维广度。化用的写作手法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技法,纵观文学史,不难发现,陶渊明的文中有《离骚》的痕迹,李白的诗化用郦道元的名句,苏轼的词化用李白的诗句,正是昔时的优秀文句提供了新的写作思维支点,催生了新的优秀文句,生发了新的深厚意蕴,在文脉的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虽然判别何谓精彩文句的标准因人因时而有异,但是,化用优秀文句,让静态的积累变为动态的写作成长,这不啻为议论文写作起始阶段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大报时评作者多为写作高手,其笔下不乏优秀的文句与高屋建瓴的思想。学生多读、多积累大报的时评,厚积薄发,写作思维就会逐渐摆脱无材料积累、无逻辑层次、无思想境界的三无现象,量变自然会引发质变,逐步提升写作的境界。
在优秀的时评引导下,学生的化用有时也会有精彩的表现。以下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在2019年8月26日发表的文章。
在拼搏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让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
《人民日报》评论部2019.8.26
1949—2019,是国的70年,也是家的70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每向上飞跃一次,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基石就抬升一阶。如今,每1分钟,就有35217名旅客出行;每24小时,就有1.8万多户企业诞生……
岁月为证,这是人民获得感不断夯实的70年。……挥别灌风漏雨的草瓦房、拥挤吵闹的筒子楼,住进美观舒适的高层公寓、配套优质的花园小区,时光刻录着居者“忧”其屋到“有”其屋再向“优”其屋的变迁轨迹。
学生借助该时评提供的思维,以“劳动”为话题,写出了以下优秀的议论性文段: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中国风雨无阻的复兴之路上,劳动始终是永不贬值的硬通货,是永远坚挺的价值标杆。看吧,从“蜀道难”到“一桥飞架南北”,无数高铁工程人员的劳动汗水把中华民族带进了“高速时代”;从“筒子楼”到“高层公寓”,无数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在大地上绘出一幅“广厦千万间”的壮阔画卷。中国,因劳动而精彩,因劳动而伟大,一部中国发展史,就这样被千万劳动者用汗水铺陈成了恢宏的时代史诗!
该文段把思维定格于中国复兴的大背景中,从高铁工人到建筑工地农民工,内容有广度,有深度,行文有力度。写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含金量的写作源泉,就会激活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让他们笔下的世界不再是苍白乏味的单色调,而是符合时代风采的多彩世界。
二、命题引导法
大报时评不只有严肃的政治话题,还有许多关于生活、人文的话题,这些多元化的话题往往可构成教师原创性作文命题的源泉。
如果以《人民日报》2019年4月30日刊登的智春丽的《弘扬劳模精神》中的片段——“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为命题依托的話,几乎就可以生成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原题中的一段话“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次的大报内容与高考命题之间关联,但是,这些奇妙关联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同一时代的不同资源之间的同频共振关系。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了近期中学语文改革的热点,探讨读书方式也成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如果参照《人民日报》在2019年5月和8月分别刊登的《“云时代”当有“云阅读”》《“书店之夜”如何带来书香满城?》两篇文章,教师就可以模仿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命题方式,生成以下原创性作文命题:
书怎么读,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互联网这个求新应变的时代,有人质疑:“难道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吗?”还有人质疑“五花八门的打卡读书活动还是读书吗?书展上的表演、音乐会等形式是否侵蚀了阅读的本质?”这些质疑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为学校读书节写一篇演讲稿,说说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个原创性的命题贴近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切合当下的学科改革热点,又留下了较大的思辨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为备考提供了良好的导向。
可见,跟着大报学写作,不仅让学生有了议论写作良好的范本,也使教师在命题思维上及时与时代保持同步。有了大报时评这种生生不息的源泉,教师与当下社会不脱节,学生与时代保持应有的接触与思考,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传统写作理念进而得到了应有的落实。
三、搭梯子法
再多的优秀大报时评,再多的素材,如果没有通过有序的作文训练话题组织起来,对学生而言,不过是一堆缺乏有机联系的信息碎片。教师要实现议论文教学效益最优化,就有必要以一系列作文话题为梯子,让学生依据话题去筛选运用手上的有价值的时评与素材,盘活现有的优势资源,引导学生沿着教师搭建的写作训练梯子爬上写作的新殿堂。
如何让学生备战“德智体美劳”中“体”的话题呢?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话题:“论校园的体育精神”。该话题相当宽泛,让学生把每周发放的大报中有关体育的报道进行筛选组合,用丰富的事例和深刻的议论阐述校园的体育精神。学生研读《“一根跳绳”的体育启示》(马原《人民日报》2019年09月05日)、《体育强国,从开足体育课始》(唐天奕《人民日报》2019年09月18日)等时评,理解了其中涉及的花都小学生跳绳队等相关的校园体育内涵,再把它们与中学跑操、大学阳光长跑、清华大学体育传统等关于校园体育精神的精华内容精心整编到了小论文中,大多数学生的文章因而达到了言之有物、思想深刻、内容有高度的写作预期目的。
《人民日报》在2019年国庆节前后刊登了不少激情昂扬的时评文章,如《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雄关漫道真如铁》《拿出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是奋斗》等等,它们是学生练习表达爱国热情的极佳的写作范本,如何推动学生去学习借鉴这些优秀的时评呢?教师借助2019年天津卷的作文题(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让学生按照考场议论文的格式对这些时评进行筛选运用。由于借鉴了大报的时评,学生的思路明显宽广了许多,内容丰富,人物论据极其充实,思想高屋建瓴。想想以往没有学大报之前,学生类似的话题写作大多内容干瘪,议论乏味,思路狭隘,今日的这种进步确实令人欣慰。
学生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踏着大报时评这个巨人的肩膀,不仅熟知了各种社会事件,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重要的是,写作能力实现了有机快速成长,摆脱了以往苍白无力的写作困境,从点到面,从文字磨合到精神锤炼,实现了质的飞跃,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写作教育的品质。
跟着大报学写作,遵循了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有序发展。教师曾让跟着大报学了两年写作的学生自我总结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如是说:
学生一:掌握大报频率高的大气的词,提高作文档次。借鉴评论员的写作技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学生二:大报的点评让我厘清了这些时事属于哪些角度的作文素材。我抄写了名人名言、形象生动的比喻,作文为此充实了不少,不再像以往那么空洞了。
学生三:如果能出声朗读,就能培养一种语感,光记得名言、素材是不够的。
学生四:大报到手后一定要把对应的内容整理到对应的笔记里,真正把素材放在脑子里,当没有大报在手边时也能应用自如。
学生五:老师对重点词句进行划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然而,学生需自行归纳总结,内化为考场写作能力。
总结学生的个人体验,教师会从中发现这批学习者的一条学习脉络:抄写—提示—借鉴—朗读—整理—内化。学生的学习脉络实际蕴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囤积信息,做知识搬运工的阶段;第二阶段为磨练看待世界的方式、修身养性的智慧阶段;第三阶段为厚积薄发,动态提升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从基础到运用,从外在到内在,学习者完善了议论文写作的信息库,累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习得了写作智慧,实现了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
学生通过两年的锤炼,曾有如此感言:
通过大报,我们学会了“登高而招”的大气;拥有了“顺风而呼”的格局;学会了从家国兴亡的大视野,审视变幻的时代风云;学会了从人文关怀的层面,探幽微的真情;学会在那巍峨的山巅,细嗅路边蔷薇的花香。
从中可见,跟着大报学习,学生拥有了更大的格局和视野,拥有了人文关怀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细微感悟。这些成长是综合性的,超越了单纯的语文空间,实现了跨学科的多面成长,这种读写成长正是议论性写作教学蓬勃发展难能可贵的发育土壤,值得一线教师好好研究实践。
[作者通联:广东汕头市潮阳林百欣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