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角度精巧,提炼精准,品练精彩

时间:2024-05-07

张玉辉+何相成

师:很多同学告诉老师,他们最怕写作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看!

【屏显1】

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

师:人物塑造大师老舍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动作描写是表现人物特征最重要的手段。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开启动作三重门。

【屏显2】

开启动作三重门

师:有人说过,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词语只有一个。首先让我们开启第一重門,从《皇帝的新装》中去感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屏显3】

选一选: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 )着一件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的新装》

(拿、托、拽)

师:请大家为这句话选择一个最准确的动词。

(生纷纷举手说是“托”)

师: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你们要选择“托”?

生:“托”表现出内臣们对皇帝的讨好谄媚。

生:“托”还可以看出内臣们对皇帝衣裙的重视。

师:那另外两个动词用在这里行不行呢?

生:不行。“拿”这个动作一点也不具体,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境;而 “拽”就是用力的拉,显得很没有礼貌,也触犯了皇帝的威严,那些内臣们是不敢这样做的。(生鼓掌)

师:是啊,面对皇帝的后裙,内臣们肯定是百般讨好、极其小心慎重的,所以只有“托”最合乎当时的情境。让我们一起小心谨慎地读出这个动作。(生齐读)

师:开启第一重门——准确的动词永远只有一个,就是最合乎情境的那一个。

【屏显4】

准确化动作———选用最合乎情境的那个动词。

师:但是生活中有许多场景,单独一个动词根本无法呈现它的精彩,这时怎么办?

【屏显5】

语段一:我赖在床上不起来,爸爸生气地打了我一顿。

语段二:我赖在床上不起来。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请全体女生读语段一,男生接着读语段二。(生读)

师:这两个语段都是写“我”——

生:(齐)挨打。

师:你们喜欢哪一个语段?

生:(齐)语段二。

师:可是现在老师心里却有一个疑惑,语段二写的是挨打,可整个语段中根本就没有“打”字,“打”到哪儿去了?

生:文中的“拖”“抄”“抡”写的就是“打”。

师:噢,“打”被分解细化了,难怪老师看不到了。不过只是被分解成这三个动作了吗?

生:还有“倒转”和“拿”。

生:“左看”“右看”也是。

师:太棒了!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语段二,给我重重地读这些“打”的分解动作。(生齐读)

师:听你们朗读时,老师心中又有了一个疑惑。明明一个“打”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作者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分解成七个动词、长长的一段话来说?难道像有些同学一样是为了凑字数吗?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在小组内探讨。

(学生们热烈探讨,不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写可以将爸爸当时愤怒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还可以看到一个害怕的“我”。

师:噢,这样写可以表现人物心情。

生:我们觉得这样写还可以看出爸爸是个很严厉的人。

师:说得好,还可以表现人物形象。你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思考吗?

生:“打”是一个抽象的词,就像是一幅画,将它分解描写,会使整个场面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如果你说“打”形成的场面是一幅画,那“打”字分解之后形成的场面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场3D电影。(学生纷纷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最大的肯定。开启第二重门——概念化的词语永远都是最抽象的,只有将它分解细化,才能还原精彩的场景。

【屏显6】

细致化动作———还原精彩场景

师:同学们,咱们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现在我们就用这种细化动作的方法去还原生活中的一个精彩场景。

【屏显7】

创设情境:天啊!要迟到了!我赶紧起床。

师:请你根据情境,用一串连续的动作将“我”上学要迟到了急忙起床时的情景展现出来。

(学生开始写作,不一会儿,不少学生写成)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朗读作品)我掀开被子,穿好衣服,跑到卫生间,拿起牙刷,胡乱刷了几下,用毛巾在脸上擦了两下,就冲出了家门。

师:同桌的女生,为他的作品作一下点评。

生: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用一串动词把自己当时着急的心情写出来了。但有一个动词用得不是很好。

师:噢,哪一个?

生:他说的是“穿好衣服”。我觉得这里用“穿”不如用“套”, “套”字更能看出穿衣服的速度之快。

师: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赞同她的看法!

生:我觉得“拿起牙刷”改成“抓起牙刷”不是更显慌忙吗?

师:写得好,评得更好。你们不仅学会了分解动作描写场景,在选用动词上还如此地讲究,真了不起!还有谁要向我们“晒一晒”吗?

生:(朗读作品)我蹬开被子,滚下床来,套上鞋子,冲向卫生间,扯下毛巾,在脸上一抹,抓起书包,摔门而去。(生热烈鼓掌)

师: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她的作品中的这些动词十分连贯,而且用得非常准确,特别是那个“滚”字,把当时那种急切的心情写出来了。

生:我不是很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我觉得这个“滚”字用得太夸张了,用“跳”字不是更合适吗?(少许学生点头认可)

师:(点点头)动词的使用也要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这样写出来的场面才会真实可感。瞧,咱们笔下的场景多精彩。但是场景再精彩,也是因人而精彩。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间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开启第三重门,去拜访那些不一样的“他”。首先让我们到《故乡》去探探“母亲”和“宏儿”。请朗读。(生朗读)

【屏显8】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故乡》

师:“母亲”和“宏儿”都出来迎接我,母亲是“迎”出来的,宏儿是“飞”出来的。这一“迎”一“飞”能否互换?

生:不能换,母亲年事已高,不可能会“飞”出来。

师:那侄儿就能“飞”出来吗?

生:“飞”主要是表现侄儿速度很快。因为他年纪小,性格活泼,对从未见过面的“我”的到来充满了好奇心,就小鸟一样“飞”出来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换。“迎”字既可以看出母亲喜悦的心情,又可以看出她作为母亲这个身份表现出来的稳重沉着。

师:说得好,你们真是心思细腻的孩子。同样是迎接“我”回来,年龄、身份、心情不同,“母亲”和“宏儿”做出的动作也不相同。接着咱们到五庄观去看看唐僧师徒。

【屏显9】

说这一日,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五庄观,观中童子拿出镇观之宝人参果招待他们。当童子将一盘人参果端到他们面前时,只见有一个人,他跳上前,眼珠骨碌直转,左看右看半天,挠了挠后脑,抓起一个,使劲啃下一口,随手向后一丢。

师:你知道“他”是谁吗?请大家朗读这段动作描写的文字。(生齐读)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

生:他是孙悟空。“挠后脑”“随手向后丢”,这是孙悟空的招牌动作,他吃蟠桃时就是这样。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他很机灵却有点不拘小节。

师:你说的招牌动作老师可以理解为习惯性动作吗?

生:当然可以。

师:原来从习惯性动作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但我觉得证据还不充足,无法让我完全信服。

生:还有从这个“跳”字中我也可以推断是孙悟空。八戒那么肥胖,根本跳不起来;唐僧作为师父,性格沉稳,根本不可能会跳;沙僧老实憨厚,也不会做这个动作。只有猴子才有这种调皮机灵的动作。

师:你还用上了排除法,分析得可真透彻。

生:我觉得从“眼珠骨碌直转”这个动作中也可以看出是孙悟空,多机灵谨慎啊!

师:是啊,这么多的证据摆在面前,不是悟空,还能是谁?可就在悟空刚啃下一口时,又有一个人出场了。

【屏显10】

他冲向前,夺过人参果,张大嘴,手一捂,喉咙一鼓,整个吞下去了。

师:你知道“他”又是谁吗?

生:是猪八戒。这个“吞”字将他的贪吃表现得淋漓尽致,猪八戒是四人中最好吃的一个。

生:我也认为是猪八戒。“冲”和“夺”这两个动作还可以看出他的性急和自私。

师:可不就是猪八戒吗?瞧,你们也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同样是吃人参果,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性格不同,他们做出的动作包括习惯性动作都不相同。拜访了这些不一样的“他”,在用动作表现人物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把你们的发现和感受交流交流。

生:我认为动词要用得准确。

生:我们认为动作描写要能表现人物个性。

师:是啊,可是怎样的动作描写才能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呢?

生:我觉得动作描写应该符合人物性格。

生:动作描写还应该符合人物年龄、身份、心情,这样才能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出来。

师:说得好。开启第三重门——每个人都有他最独特的肢体语言,要抓住他个性化的动作去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呈现不一样的“他”。

【屏显11】

个性化动作———呈现不一样的“他”

师:大家想不想自己亲手去创造一个有个性的人物?心动不如行动,现在咱们就去写写身边那个熟悉的“他”。

【屏显12】

创设情境:一场紧张的考试结束了……

师:一场紧张的考试结束了,考生们会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出考场呢?请你抓住某个考生走出考场时个性化的动作进行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性格特点。

(生开始写作,不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朗读作品)他低着头,慢慢地收好桌上的东西,提着书包,一步一步地向教室门口挪去。他抬头呆呆地望着天空,阳光是那样的明媚……他不禁垂下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师:谁来为他的作品点评?

生:我觉得他写得很好,通过动作描写将人物沉重的心情写出来了。

师:你最欣赏他的哪个动作描写?

生:我觉得用得最好的就是那个“挪”字,缓慢的动作写出心情的沉重。

师:评得精辟。文中的“拖”字也有这样的效果。还有同学要为我们展示吗?

生:(朗读作品)他抓起桌上的东西,胡乱往书包里一塞,抬起右脚向后用力,蹬开了椅子,像箭一样地冲出了教室。跑到教室旁边的那棵大树下,他将书包狠狠地往地上一摔,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半天没有动。

生:我来为他点评一下。我觉得从“抓”“塞”“蹬”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

师:是啊,从他“摔书包”这一动作更见他的暴躁。

生:还有“跌坐”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他心情极度沉重。

师:是啊,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还写出了人物心情,多传神啊!短短几分鐘,你们就塑造出了个性这么鲜明的“他”,老师真是惊讶。现在,让我们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开启了动作三重门,学习了动作描写的三种技法。

【屏显13】

第一重门:准确化动作———选用最合乎情境的那个动词

第二重门:细致化动作———还原精彩场景

第三重门:个性化动作———呈现不一样的“他”

师:我们知道了要合乎情境,就要———

生:(齐)准确化动作。

师:要还原精彩的场景,就要———

生:(齐)细致化动作。

师:要呈现不一样的他,就要———

生:(齐)个性化动作。

师:当然,动作描写的技巧还有很多,它还可以和适当的修饰语、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细节描写配合使用。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去探究,不断去发现,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能够个性十足、跃然纸上!下课!

【点评】

动作描写是作文训练中的大众化课题,又是学生作文训练中回避不了的话题。选取动作描写训练在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其一,虽然是一种单一的人物描写手法训练,但其类别和方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要想一堂课就能解决这一浩大问题而且又要真正有所效果,给人无从入手之困;其二,如何训练,抓住哪些点训练,这里面又面临如何整合、如何选材选点的细节性问题。因此,教者将训练的角度定位于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后,又有针对性选取了三个点:动作的准确性,动作的场景式,动作的个性化。这三个点,提炼精准,表述精要,品析精彩,涵盖了课题的关键性问题,具有典型性。

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人物动作描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在细节处理上,课文具体材料的选择显得精巧,对材料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朗读,品析,提炼,总结。没有繁琐的答问,没有多余的讲解,没有拖沓的评点。由于教师切入角度得当,引领有效,调度充分,评点精要,因而课堂流程相当流畅,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在动静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与氛围,师生沉浸在一种动态的思维之中。

[作者通联:张玉辉,湖南临湘市第七中学;何相成,湖北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