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文学习,当求一念

时间:2024-05-07

王丽

教完《雷雨(节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中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的是,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忽然严厉地”。问学生何以对此句特有印象,学生答曰:“就是这句话,使得周朴园前后判若两人。原来还觉得周朴园蛮好的,后来就觉得他坏了。”于是跟学生一起回头,又将《雷雨》重新拿出来,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感觉此段教学过程甚有意义,故提笔记之。

一、经典文本,点睛一笔

《雷雨》毫无疑问是一部经典,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高,因为以戏剧体裁出现的文本在高中语文中并不多见,而《雷雨》作者曹禺先生在该作中对人性的描写与把握极为细致与精确,这篇经典对于学生来说显然具有一种以经典引领成长的意义。也正是这个原因,笔者在教本文时,是下大气力的,而这也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依然有所记忆的原因。

但笔者仍然没有料到的是,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竟然是“忽然严厉地”一句。在笔者看来,这一经典文本中的点睛之笔总不该是这一句,学生总该忆得起鲁侍萍的那句“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能算得清的”吧。然而事实就是事实,而事实也一定是有其根据的。

学生所说的周朴园原来“好”而后来“坏”,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们对选入教材的《雷雨》第二幕的理解之上的,仅仅通过这一幕的解读,学生未必能够读出周朴园是封建大家庭的家长这一信息,但一定可以从“忽然严厉地”之前的周朴园对鲁侍萍(梅小姐)的思念中读出其好,而又从“忽然严厉地”之后所暴露出来的商人本质(用钱来衡量一切关系)读出其坏。在重新对话的过程中,有学生说:“我想了很久才明白了‘忽然严厉地态度转变中,蕴藏着周朴园多么丰富的心理变化。”

如此看来,学生认为该句为本文的点睛之笔,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他们认为这句话背后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二、学生心灵,相遇文本

语文教学中面对新的文本时,常常强调“整体感知”,笔者所理解的整体感知,就是学生的心灵走入文本当中,并获得认识的过程。很显然,学生对《雷雨》一文的思考,并没有完全随着新课结束而结束,那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此句具有点睛之义(部分学生说他们课后还就这句话展开了讨论),恰恰说明学生的感知是充分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值得分析的。

高中学生读《雷雨》有两个先天优势:一是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对话,恰当地建立起相应的表象。这就意味着虽然《雷雨》不是以戏剧的形式而只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学生一样可以构建出相应的情景来帮自己完成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尽管对于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经验更多的是由小说或电视剧等提供,但高中学生已然具有的情感与思维,足以帮他们对《雷雨》中的人物建立有血有肉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才能从“忽然严厉地”之前读出周朴园所谓的好,那是学生的心灵中已经出现一个回忆旧人的周朴园的形象;而在“忽然严厉地”之后又读出了周朴园的坏,那是因为他们在初读此文时,无法接受周朴园那么快的变化。好多学生在重新对话的过程中都说“怎么那么快就变了,而且还问‘你来干什么?”“明明刚才还在思念,可当他思念的人真正出现在他面前时,又是那么的冷酷。”更有学生戏语“這是不按套路出牌啊”。

很显然,学生所期待的原本是温馨一幕,但事实却非如此。难怪学生的印象如此深刻!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灵上的急剧转换,才使得学生在后续的文本解读中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周朴园的商人本质与封建家长本质。而学生心中尚存的一点矛盾,就成为学生理解旧家庭的罪恶与矛盾的基础。

三、课文学习,当求一念

重新对话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就是,课文解读,真的要给学生留一个念想。

再经典的文本,学生都不可能全文记住,如果有一句话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那这篇文本及其教学意旨,就会在学生的思维中种下一颗有价值的种子。如果说高中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原本就不是一时之效的话,那语文的人文性的“长效”机制,或许就在学生所念的那一两句话当中。

如此,“课文学习,当求一念”的观点就是可接受的。其实,学生所念者,非某一句也,是学生自己也!在“忽然严厉地”这一句中,学生错愕了,而错愕之后学生再去分析周朴园这个人时,便发现了旧家庭中这一大家长的坏了。而有学生则说“这种坏与其说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倒不如说是人性之恶使然”。一学生发“今天就没有这样的人吗”之问,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共鸣,这就说明了此文之于学生的价值,在于引导他们审视人性。而这样的意义,不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吗?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