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进忻州,心系“耕者有其田”

时间:2024-04-24

闵睿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东倚太行山,西临黄河,南毗太原,北依长城,是唯一横跨山西省境东西的市。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晋察冀、晋绥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著名战役就发生于此。1948年4月初,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路经忻州,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2023年孟夏时节,我们沿着毛泽东在山西的光辉足迹,来到忻州市岢岚、五寨、神池县和雁门关。

“岢岚是个好地方”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建城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因县城形状宛如一叶扁舟,也被称为“舟城”。这里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边缘,古代曾是军事重地。

到达岢岚县,我们直奔位于县城内小东街的毛主席路居馆。该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5平方米,二进四合院,为民国时期建筑。现有正房7间、东房9间、西房6间,均为土木硬山顶。1938年日军入侵岢岚时被占为指挥部,后来成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指挥部。岢岚解放后,1942年为县贸易局所在地。1948年毛泽东路居于此。1958年县人民政府在此竖立保护标志,命名为“毛主席旅居处”。1984年作为革命文物旧址,由县博物馆管理,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

步入一进院,迎面是一座雄伟的毛泽东塑像,底座长1.89米,高1.2米,小平台高26厘米,寓意着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塑像高2.76米,“2”寓意毛泽东曾两次来到山西,“76”寓意毛泽东1976年逝世。塑像中的毛泽东身着棉大衣,头戴红军帽,目光坚毅,身材消瘦。听讲解得知,这尊塑像是根据毛泽东当年路居岢岚在烧炭山远望时的神态雕塑而成。

瞻仰完塑像,走进二进院,院内凉爽静谧,古朴清幽,3棵大树枝繁叶茂。我们来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当年居住过的房间,室内复原陈列着土炕、办公桌椅、灶桌、油灯等物品。在毛泽东路居室一侧墙上,还挂着他根据“岢岚”地形地貌特点出的谜语——“山下有河河无水,山上有风风上山,风抵着山转”,仿佛将我们带回了当年……

1948年4月4日清晨,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从兴县蔡家崖出发,沿着曲折蜿蜒的岚漪河前往岢岚。早春的晋绥大地,星星点点点缀着春绿,田野里随处可见农民春耕的景象。看到这些,毛泽东特意下车与耕地的老乡攀谈起来,关心他们的生活,询问收成情况。

下午4时,毛泽东一行进入岢岚,步行穿街而过,领略街容县貌,感受晋绥解放区人民翻身后的巨大变化;入住县贸易局大院。稍事休息后登上岢岚县古城墙,俯瞰县城全景,欣赏岢岚风光。

据时任县委书记丛一平回忆,毛泽东抵达岢岚县城的当晚,就接见了他。一见面,毛泽东亲切地询问他的名字。“我姓丛,就是一丛树的丛,叫一平。”丛一平回答。毛泽东点点头:“看来中国果然有这个姓。”又风趣地说:“不過你们岢岚的‘岢字,恐怕除了这个地名、山名外,别的地方似乎再没有见到过了!”接着,丛一平简要汇报了岢岚县土改和整党工作情况。毛泽东听后强调:“土地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现在一定要努力发展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改善人民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最后,丛一平请示说:“我们正开‘三干会(县、乡镇、村三级干部会议),同志们很想见见您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微笑着答应和大家见见面。

4月5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驻地接见参加“三干会”的代表,并作了简短讲话。毛泽东指出:“我看你们晋绥是个好地方,岢岚也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盛产洋芋和莜麦。你们的工作搞得也不错,这是大家辛勤劳动得来的。听说你们正在开会总结土改和整党工作,这很好。此外,还应该讨论如何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都要发展,改良农业技术,兴办水利;还应讨论如何在支援解放战争的条件下,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总之一句话,在完成土改工作之后,就要努力发展生产,这是一个中心任务和工作方向。岢岚是个老区,你们要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传统,努力把生产搞上去,以更多的成果,支援解放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此次讲话简短有力,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基层干部。

听着讲解员的生动解说,站在路居馆院内,依稀感觉毛泽东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最后,我们走进路居馆展区。展区有5个部分,有图片500多幅、实物30余件。第一展厅介绍了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由延安转战西柏坡路经山西的历程;第二展厅展示了忻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第三展厅记录了岢岚人民节衣缩食,做军鞋、捐军粮等光荣的历史;第四展厅回顾了党的历史,感怀峥嵘岁月,重温党的奋斗历程。第五展厅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建设美丽新岢岚”,主要记录2017年6月21日下午,***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岢岚,极大地增强了全县人民建设新岢岚的凝聚力,众志成城,彻底摘掉了岢岚的“穷帽子”。

“岢岚是个好地方”是毛泽东对岢岚的深情赞誉,也是殷切希望。如今的岢岚,山清了、水秀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少年来戴在人们头上的那顶贫困帽子已不复存在。全县人民精心打造的“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平安县”“晋岚绒山羊之乡”“中华红芸豆之乡”等金光闪闪的“国”字招牌相继亮相。傍晚,我们漫步在岢岚街头,看到古城墙上游人如织,游乐场里孩子们欢快地玩耍,夜市上灯火通明,古老的边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神池指导土改工作

在岢岚停留一天后,次日一早,我们沿着毛泽东一行的足迹前往五寨、神池。

五寨县东部与神池县相邻,南部隔管涔山脉与宁武、岢岚毗连,西北部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为“丁”字形平川,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五寨县毛主席路居旧址位于县城内大西街,旧文庙大殿过厅西厢房,是旧文庙仅存的古建筑。其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6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4椽,青灰筒瓦布顶,保存完好。路居室放一张紫红色双人床,两边各有一张办公桌,还放置有脸盆架、小方桌、圆腿座椅等。1948年4月5日11时,毛泽东一行由岢岚到达五寨,从西城门直抵晋绥二分区司令部驻地——文庙。在此短暂停留后,于当天下午2时前往神池。

神池县东依长城俯朔州,南屏管涔望宁武,西连平川毗五寨,北据洪涛接靠偏关。地势东高西低,群山绵亘,沟壑纵横,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县城西北“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涝不溢,鱼藻胥不生,湛然清澈,若有神焉”,县名由此而来。

1948年4月5日下午5时许,毛泽东一行来到神池县城。这天是清明节,乍暖还寒。中共雁门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神池县土改工作团团长郑林和县委书记黄志刚等迎接毛泽东一行,安排他们住在城内北街县委机关院内。这里曾是一座基督教堂,建筑风格独特,装潢考究,室内铺设木质地板。神池解放后,中共神池县委机关移驻此地。据郑林回忆,为迎接毛泽东一行,他把自己住的屋子腾出来,不仅打扫一新,还新糊了窗纸,在长条案上摆好纸墨笔砚……他还陪同周恩来查看了为毛泽东准备下榻的卧室,周恩来仔细地查看了屋里的门窗是否通风保暖,试了试桌椅是否有响声,又捏了捏被褥的厚薄,看了看炭火正旺的炉子,满意地说:“很好,主席就住在这里。”

1958年神池县将该院作为重要纪念地保护起来。后来设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把毛泽东住过的居室按原样陈设,以供参观者瞻仰。如今,路居室内正墙上挂着一个木边玻璃镜框,框内“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格外醒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身体力行,行之念之。从延安到西柏坡,步履所至,心之所向,满是关切,始终把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作为奋斗目标。尤其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强调“在消灭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的原则下,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早从1947年9月开始,晋绥二地委就派土改工作团来到神池县,选定虎北、塘涧、东湖、小寨4村为试点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前,全县地主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是贫、雇农的13.5倍。地主、富农占有牲畜、房屋、农具数量分别占全县总数的20.2%、10.1%和30.7%。毛泽东路居神池并作出具体指示后,土改工作目标更明确,方法更合理,推进更有力。全县4563户贫雇农分得房屋,5016户农民分得农具,2021户分得牲畜,894户分得衣物,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彻底改变。全县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焕发出极大的革命和生产建设热情。

这天艳阳高照,路居馆外是喧闹的县城南大街,对面油坊里浓浓的胡麻油香味弥漫在清爽的空气中。时隔75年,我们走进这里、走进这段历史,小院的记忆分外鲜活。

毛泽东一下车还未进屋就询问郑林和黄志刚关于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土改情况。晚上,毛泽东因身体不适,委托任弼时听取神池县土改、整党、支前和生产自救等工作情况的详细汇报。任弼时听取汇报后指示,“土改后一定要努力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组织好生产自救”,为神池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天晚上,任弼时和郑林等人谈到很晚。后来郑林回忆,路过主席居住的房子,屋里还亮着灯光。患病感冒后的毛泽东不知是在阅读报告还是起草文件,那夜的灯光一直摇曳到点亮了曙色。

次日清晨,任弼时等人到县城外西海子畔散步,西海子因旱不涸、涝不溢被誉为“神池”。同时,郑林汇报了当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早饭后,毛澤东一行离开神池县继续东进。

雁门关前关心生产

沿着毛泽东在山西的光辉足迹,我们前往雁门关。当年,毛泽东一行前往雁门关时,途经宁武县阳方村北同蒲铁路的一个交叉口,看到路基上的铁轨和枕木都有破损,特意叮嘱当地干部,在敌人力量不是太强的地方,铁路破坏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将来也好修复。而如今,举目望去,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向前延伸,道路四通八达,不远处铁轨上的“和谐号”动车呼啸而过,无不展示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上午10时,我们到达雁门关。其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大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而得名,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为内长城之“外三关”。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战国时赵武灵王在此置郡,唐朝置关,汉代王昭君从这里出塞和亲,北宋杨家将为抗击契丹血洒雁门关,明代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

我们跟随讲解员走进镇边祠。这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被毁,之后复建改名为镇边祠,里面陈设“毛泽东主席登临雁门关”“雁门关下燃起抗日烽火”“日寇在代县制造的五大惨案”等展览。听讲解得知,自秦汉以来,雁门关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主要通道,是经历战事最为频繁的古关隘。

1948年4月6日下午,毛泽东一行抵达雁门关。适逢清明时节,万象更新,生机盎然,山路风来草木香。毛泽东一行到达后,附近耕作的村民纷纷走过来攀谈。毛泽东和一个村民攀谈起来,询问对方的年纪,家里有几口人?土改分了几亩地?村民答道:“8亩坡地,土质很不好,现在又分了十几亩好地,平均每人2亩。这十几亩好地,去年全种了麦子,现在小麦长势很好,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我们更好地支援前线。”听了这番话,毛泽东赞许地说:“你的想法很好。努力生产,多打粮食,老乡们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更好地支援前线打胜仗,争取解放全中国,到那时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和你们一样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了。”毛泽东还注意到许多村民光着膀子没穿上衣。于是问他:“你为啥不穿上衣,光着膀子不冷吗?”农民说:“不冷,干活穿棉衣要出汗呢!”毛泽东又问:“你们是没衣服穿?还是有不穿衣服的习惯呢?”村民说:“什么习惯不习惯,大家宁愿穿破旧衣服也不愿意光着膀子。但是连年战乱,大伙没钱买布,做不起衣服。说习惯也是习惯,大家都这样,等将来粮食多了,有了钱,谁也不会光着膀子干活了。”毛泽东点头说:“是的,老乡们吃不饱穿不暖,主要是日军侵略中国和内战造成的。现在好了,你们要搞好农业生产,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的。”

随后,毛泽东在残破的城楼下伫立良久,驻足于李牧祠中仔细观看《武安君庙碑记》,并说:“古代这里是反对外来侵略的关口要塞。现代战争中,这里也是有名的战场。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名扬天下,平型关离雁门关不远,都在晋北地区。”

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等一道登上雁门关,凭吊古战场。夕阳西下,放眼长城内外,遥看群山起伏,霞走云飞;近览重峦叠嶂,峥嵘险峻。两座大山对峙,形状犹如两扇大门,护卫着山间一条盘旋幽曲的古栈道……

离开雁门关,回程路上大家感慨万千。同行的老师谈起《关外吟古诗》:“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这首诗描述的是古雁北地区的荒凉与艰辛。听着他们的谈话,我向车外望去,蓝天白云下绿意盎然,昔日荒芜的雁门关已是农牧交错示范区,心中不禁默念:“这盛世如您所愿,锦绣繁华,国泰民安!”

(责编 王燕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