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杲争取
语文教学中设置“课眼”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在具体教学中能否起到抓重点、利思考的作用。在一些交流中,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课眼”就是文眼、诗眼,其实是大谬不然的。应该说,一篇文章的文眼、一首诗的诗眼,可以作为天然的“课眼”,并以此来进行设计教学。
但是,并不是所有文章都有着这样明显的,或者说可以提纲挈领的文眼,如果贸然抓住某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作为“课眼”,就可能导致挂一漏万、偏离中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设置“课眼”,就还需要精心研磨文本,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来精心设置了,這样也将使得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比如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教学中,作为一篇小说,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悬念推动的,没有明显的“文眼”,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悬念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以具体的悬念“我究竟在哪儿?受了什么样的伤?”作为“课眼”来进行教学;如果结合教材专题和板块的内涵,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和法西斯对人的思想毒害”,那么则可以将“课眼”设置成“谁是真正让我受伤的人?是谁让学校这样的文明之地变成战争的动员地的?”所以说,设置“课眼”的核心是要抓住“教什么”的问题,其有效设置的关键是能否为教学推进服务。
不仅如此,在一些局部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需要那种统揽全篇的文眼来作为“课眼”,特别是需要深入探究某个相对具体的问题时,太大的文眼作为“课眼”,往往不够直接和精准,这时也需要提炼点睛之词、挖掘文本之意、品味中心之句、理清结构层次来有效设置“课眼”了,而这才是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常态”,也是一节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创新所在。比如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这篇小说标题就是“祝福”,整个故事是起于祝福而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的祭祀都有密切联系,而且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在热闹的祝福中凄凉死去这种反衬和震撼人心,通过“祝福”的形式及其背后的阶级矛盾、斗争、迫害,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所以将“祝福”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眼”,无论是在情节梳理上,还是在内涵揭示上都很好。
当然,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在实际教学中也抓住了重点,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而言,或许未必理想。因为在具体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文本的内涵解读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在接受上的有效性。上述这种教学和“课眼”设置,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说到80年代都很有效,因为那个时代或者与小说创作的年代不远,或者对小说中描述的一些故事能够有所了解,能够相对准确地理解。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恐怕就很难理解了。即使所谓的理解,也更多是一种文字上的理解,或者说概念上的一种认知,对于小说描述的 “四权”(政权、族权、 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迫害的主题,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既不能切身感受,也很难深刻认知体悟。在具体教学中,由于“祝福”既是一种情节,也是一种环境,更有着丰富的内涵,选择“祝福”这个内蕴过于复杂的词作为“课眼”,因此也就很难集中、具体、直接地围绕其进行有效教学。
就《祝福》这篇小说而言,笔者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主题理解的“隔膜”,就在局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一个相对较小的“课眼”,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我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以“祥林嫂的打工收入到哪儿去了”作为“课眼”,推动学生梳理情节、探究思考。在我的提醒和要求下,学生列出了两次在鲁镇打工的收支清单: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打工,收入是每个月500文,一共干了三个半月,合计收入是1750文,最终被婆婆给支取了,自己1文钱都没有花;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收入还是每月500文没变,时间一共是两年,合计收入有12000文之多,最终却为了所谓的赎罪而捐了门槛,自己也1文钱没有花。通过这样的梳理分析,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祥林嫂几乎没有人身自由,她属于婆家,夫权之深一览无余;而为了避免“死后两个死鬼男人”来争,将两年的工钱全部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可见神权力量之大。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打工收入还有一双无形的手在“盘剥”,她起早贪黑,“工作能顶一个男人”,然而起早摸黑一个月的工钱,不过是约合半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这时候,学生都为祥林嫂被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惊呆了。我想,此时学生对小说所反映主题的认知也就更加深刻了。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从教学时间、教学对象、互动方式等层面考虑和设计,有意识地精心设置“课眼”,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精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通联:江苏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