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项羽之死》两处注释的质疑

时间:2024-05-07

杨大忠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该文记载乌江之战,有一段话描述了项羽和汉骑司马吕马童战场相见、马童指认项羽的场景: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文下对“面之”的解释是:“面对项羽。因为是项羽故人,吕马童本不好意思正面相看。此时被项羽发现相呼,只好尴尬面对。”;对“指王翳”的解释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一细节也反映了吕马童的难为情。”

但若联系《项羽本纪》的具体情节来看,这两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质疑之处在于:一、马童面对项羽究竟会不会难为情?二、将“指王翳”解释成“(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种解释是否正确?

先來看一看吕马童与王翳两人的身份。上述句子之前还有一句:“(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可知吕马童以前曾是项羽的“故人”,而今却投入了刘邦的军队,此次是被派来追杀项羽的,或许是被派来指认项羽的。王翳在《史记》中首次出现就在《项羽本纪》的这段话中。很明显,王翳也不可能是项羽部下,只能是汉将。因为项羽自杀后,汉军争夺其肢体,以此向刘邦邀功请赏。王翳斩断并抢夺了项羽的一条臂膀,并最终被刘邦封为杜衍侯。如果王翳是项羽部下,他是不可能争夺主人的肢体去请赏的;从当时的情境分析,如果王翳真是项羽部下,项羽死后,他肯定也会被汉军杀掉,哪有什么机会去与汉军争夺项羽肢体呢。可见王翳是汉将无异。

确认了马童与王翳的身份,就可以知道“指王翳曰”这句话中的“指”不能直译成“用手指着”,即用手指物这一动作。因为这样翻译的话,“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就要译为:“指着王翳说:‘这就是项羽。”马童与王翳同为来追杀项羽的汉将,马童怎么可能指着自己的同伙说对方就是项羽呢。文下注释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把“指”直译成“用手指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又把“指王翳”译为:“(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就值得商榷了。

把“指王翳”译为:“(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种解释其实是沿袭了《史记三家注》之《史记集解》中如淳的解释:“指,指示王翳。”①如淳把“指”译成“指示”,即“指”与“示”两个动作,而非今天通行的“指示”之意;“指王翳”即“指着项羽给王翳看”。这就是《项羽之死》文下注释的出处。如淳的解释,从句意上看是通顺的,但在训诂学中属于明显的增字强释。

增字强释是古汉语解释中的一大忌讳,其弊病在于所增加的字词是外在强加的,是原文并未包含的意义。“指王翳曰”把“指”这个单一的动词硬译成“指示”,即“指”与“示”,译成今义,即“指着”与“给……看”两个动作。显然,这里的“示”是外在强加的对“指”的解释,它与“指”的意思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属于增字强释的部分。因而文下解释,不能令人信服,这其实是对“指王翳曰”一句无法正确解释而作出的牵强附会的理解。

另外,《项羽之死》文下“面之”与“指王翳”的两处注释中都认为吕马童面对项羽,因为被项羽认出,故显得“不好意思正面相看”“难为情”,这种说法根本经不住推敲。因为联系《项羽本纪》的情节看,项羽自刎后,马童也争抢了项羽的肢体,并因此被刘邦封为中水侯。像这样心狠手辣、根本不讲故旧之情的小人,面对故人项羽怎么会有羞愧之情?怎么可能会“难为情”?

那么,“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此句该怎样正确理解?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该句,首先要对此句正确加以断句。此句应该是省略句,即在动词“指”之后省略了宾语“之”。正确的断句应为:

马童面之,指[之,]王翳曰:“此项王也。”

这样断句解释起来才比较合情合理。“马童面之”的“面”,就是“面对”或“打了个照面”的意思。全句可翻译成:

马童面对项羽,用手指着他,王翳(得到示意)说:“这就是项羽。”

古代汉语由于言辞质朴,在表情达意的充分性上不如现代汉语,因此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充分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马童在指认项羽时,为什么仅仅用手指着项羽,而没有说话呢?根据《项羽本纪》对项羽的描述,原因应当有二:

首先,《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说明了《史记》具有史学与文学的兼容性。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刻画项羽这一人物时,很多地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项羽的凛凛神威。如巨鹿之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广武之战中,“汉有善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不敢仰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乌江之围,项羽虽然被汉军重重包围,但仍然勇不可当,“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当项羽与马童打照面时,马童虽然认出了项羽,但慑于他的骇人气势,在心惊胆战地指认出项羽后就再也不敢说话了。

其次,项羽则不仅认出了吕马童是自己的故人,并且还对马童说了一句:“汝非吾故人吕马童乎?”马童万万没想到项羽身陷重围,竟然还认出了自己,一时手足无措,既震惊,又心怯,因而说不出话来。正因为马童面对项羽胆战心惊,狼狈不堪,在项羽看来,他似乎是被迫而来,于是下文就有“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分析项羽的脾性可知,他对故人是充满深情的。如他自刎前,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至死都不肯渡江;彭城称霸后,项羽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因而被人讥为“沐猴而冠”,可见其非常重视故人之谊。但项羽对敌人及背叛自己的人是非常残暴的。按如淳的解释,吕马童一面指认项羽,一面亲口告诉王翳,像这样的卖主求荣之辈,项羽怎么可能愿意慷慨地献上自己的头颅呢?这又从反面论证了如淳解释的不严密性。正因为马童指着项羽,与马童同来的王翳得到了他的示意,才认出了项羽。

通过对以上这则例句的纠谬可知,由于文言文表情达意的不充分性,所以在对有些难以理解的文句进行训释时,要充分揣摩隐含在语句中的潜在意义,补充出省略的成分,在不违背训诂学原则的基础上,作出最符合原义的解释。

[作者通联: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