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闫淑惠
徐林祥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书是在教师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语文學科领域较早出版的一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材,在理念、内容、体例、形式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特色。
一、新思维: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问题意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开展学术研究,必须敏锐地发现问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问题的理实一体课程。该书编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全书围绕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以语文和语文课程为例,编者就提出如下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什么?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语文课程的价值有哪些?语文课程目标是如何确定与演变的?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价值取向和构成因素?语文课程内容是什么?初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有哪些?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有哪些?语文课程的实施原则有哪些?这些问题是研究语文和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并不完全一致。对此,该书没有回避,而是直接面对,将反映在语文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有关语文教育的各种实际矛盾与理论疑难确定为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学术创新中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旧有理念进行改变和超越,以及对新情况、新矛盾的发现、归纳和提炼,并将之提升至理论思维的层面以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命题。简言之,理论创新是问题意识的一种具体呈现。该书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坚持严谨分析和科学论证,认真面对所发现的每一个问题。例如,对于语文及语文课程的认识问题,该书首先回顾学界关于“语文”和“语文课程”的种种认识,接着逐一辨析,最终得出结论:“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就是教学语言的课程。既包含口头语言的教学,又包含书面语言的教学;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教学,又包含语言内容的教学;既包含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的教学,又包含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进行的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的教学。”②这一结论进一步明晰了叶老确立的 “语言说”, 丰富了语文及语文课程的内涵,为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二、新视角:历时与共时
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历史悠久,当代语文教育研究与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有割不断的联系和渊源。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现在。该书在阐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等问题时,对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学堂章程时期、国文国语时期、语文教学大纲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时期等四个历史时期的课程文件进行了历史回顾。这种回顾梳理了我国语文课程文件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习者明白课程文件诞生、几经修改的原因,以及当下课程文件发展的趋势。在“语文教材评介”一章中,编者也对我国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进行了回顾。这种回顾,让学习者清楚语文教材的发展轨迹。现在的语文教材对于古代、近现代语文教材的传承与创新之处在哪里?利弊何在?即使是在论述教材观这类理论问题时,该书仍始终坚持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视野来看待这些问题,这样的说明和梳理,使得学习者更能明白其来龙去脉,而不至于一团乱麻。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处于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纵向的历时研究,为研究者提供历史经验借鉴。而横向的共时研究,则有助于开拓研究者的眼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问题众多,解决当代语文教育实践与理论上的问题,是当今语文教育研究的任务所在。纷繁复杂的语文教育现象和层出不穷的语文教育理论,更加需要研究者以全面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仅仅是在教材版本上,当前就存在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鲁人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哪个版本好?为什么?该书编者对这几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共时的客观比较研究,从编写思想、体例、特色上对几种教材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为学习者把握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特点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素材,也为学习者进行教材评介作了示范。在教材观的论述上,该书对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整体教材观和动态教材观也进行了共时的考察。
三、新体例:精彩前言与多元化课后延伸
该书每章均由“前言”“主体内容”“理解·反思·探究”三部分构成。“前言”部分又由“要点提示”“学习目标”“导入”三部分组成。“要点提示”简明扼要说明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学习目标”则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导入”部分,或是名家关于本章节内容的经典论述,或是展示生动的案例,语言或深邃富有哲理,或趣味横生。这三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该书各章节的前言部分,这在同类教材中是很少见的。编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给学习者提供关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的明确信息,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可以说是“倾心倾力”。
课后习题部分,该书采用的“理解·反思·探究”的提法。这不仅是说法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更新,认识的深化。该书设计的课后习题不仅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探究,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是终身学习者”等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语文教材评介”一章的课后习题围绕《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共设计四个题目,分别从全文整体分析、标题分析、教学解读和教学片段的评价与反思等角度对学习者进行考察。这些题目以该书前文论述的分析各类问题的要点和思路为依据,在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实践层面进行广泛阅读与深刻反思。完成这些题目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完成理解、反思与探究的过程,既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和督促,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延伸。
四、新技术:二维码植入与呈现方式变革
该书引入了时下最为时髦的二维码技术,将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于二维码资源平台中,实现了纸质文本与数字化资源的融合。该书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手机扫码,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源。
二维码所链接的课程资源,与书本内容并不重复,新增了很多背景知识、最新资讯、深入的专题分析和案例讲解等。全书共植入150余处二维码设计,每个章节不同位置的二维码指向路径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于篇幅限制,不便放在正文中的内容,如教材分析举例中涉及的教材原文本等。此类内容对学生理解教材分析的思路与方法,自然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这些内容直接放在正文中则占据较大篇幅,意义不大,通过二维码植入则既节省篇幅又方便学生了解相关信息。二是拓展性教学资源,比如对于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相关专业术语的解释等,如教材分析部分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这些内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以二维码为媒介的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文字文本,又有幻灯片、教学录像等。呈现方式的变革体现了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编写思想,将复杂的内容再次加工梳理、以更为直观、更为立体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与传统呈现方式相比,二维码的植入,顺应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发展,与书本呈现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互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发挥多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总之,该书是教师教育发展新形势下,语文学科领域新推出的一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材。该书在思维角度、研究视角、体例安排、技术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独特新颖的鲜明特征,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前瞻性意义,值得学习者深入学习。
[作者通联: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