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郭建华
诗人瓦尔策写了《想起冬妮娅》这首诗,诗句有“湖水慢慢地荡开,我一个人从湖边离开”。冬妮娅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初恋情人,她花瓣一般绽放的热情,一度动摇了保尔的革命意志,几乎用“小资产阶级情调”腐蚀、毒害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钢铁战士。莫言也坦言,自己读书时最喜欢读爱情题材,有一种冲破禁忌的激动心理。其实,几乎每一个青少年在成长阶段都接触过“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影响学习与前途,教师碰到爱情字眼颇有些为难或难为,甚至有几分“谈爱色变”。然而,爱情始终在语文教学的调色板上,无法过滤或擦除,我们更不能轻率、任意地“从湖边离开”,而是要把“谈情说爱”化作独特的教学契机。
一、文体分类、专题分级教学法:用知识与技能转移“爱情题材”无关内容
在语文文章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章因为“性质、功能、构造”①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阅读设计上都参照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体裁进行分类,“爱情题材”也主要体现为“体裁”对于“直接的爱情内容的书写”,因此本文参照的是“体裁”式文体分类法,并加入“影视”这一特殊文体。由于“诗缘情”,诗歌中的爱情题词比之于其他文体而言占的比重极大,其次是小说、戏剧,散文最少,而影视则安排在选修课本中,需要观摩影片,语文教学可以灵活处理。从文体的特征、比重来看,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爱情题材,关键在于“诗歌”与“小说”这两种文体的分类教学,需要结合两种文体的不同教学特征,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专题分级处理,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和材料移出课堂。
诗歌教学,景物与情感相扣,从“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的单元要求,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意象意境”进行分析。比如教学《雨巷》时,应将侧重点放在“丁香姑娘的忧愁上”,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时代背景进行朗读与解读,明确爱情题材的诗歌教学应以鉴赏、评价为切入点。我们学习诗歌不是指导“爱情”这一行为,而是通过他者的爱情文本提高文本鉴赏能力,学习写景与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评价他人的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情感,从而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小说往往容易被生动的情节、富有个性化的人物所吸引。在爱情题材的小说中,学生能否从故事中获得陶冶和净化,关键在于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同情,对小说主旨的归纳,所以教学中应该聚焦于对小说阅读的要求,而对爱情的情节应点到为止。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小说的主线是“木石前盟”,然而,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人物性格分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爱情题材的影视剧时,教师仍然可以从“拍摄手法、选景、人物对话”的角度加以引导,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角度进行分类教学,这是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转移,通过创设任务,增加任务难度,强调任务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对爱情的“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中。这样,教学时,就能避免陷入流行歌曲式通俗吟唱,或者陷入追求低俗的感官刺激之中。
二、学生分层、教师分享教学法:用过程与方法清除“爱情题材”无用内容
现实生活中越是被禁止的,越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引起叛逆的狂欢。爱情题材一旦被禁止,学生就会从课本、课堂外寻找对“爱情”的认知,甚至因为无知而陷入困境。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唤醒,让学生在接触爱情题材的内容时,应从课堂组织革新的层面对教学进行改良。一节课能否有效率取决于师生的状态,在于师生能否在预设与生成中形成师生之间观点、思想的碰撞。教学内容中的“爱情题材”不由教师决定,“爱情题材”的教学关键在于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怎么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学,做到内容和形式,过程与方法相结合。
中国语文教学受到朱熹涵咏诵读法的影响大,但与西方语文教学相比,中国语文教学重知识积累,轻思维训练,学习的过程缺乏反馈与调控,学习的方法单一、落后,碰到“爱情题材”的教学内容时,普遍用灌输、传授的方法,无法将学生按照性别、年龄、性格进行分层教学;而且,受到制度、民族性格的制约,教师也不敢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短板。鉴于此,本人在教授《长恨歌》这首爱情诗时作了一点尝试。
《长恨歌》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的历史事实,带有“史诗”味,对爱情的理解历久弥新,有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也有直抒胸臆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在“临邛道士招魂“这一层次中涉及的“道教”思想。因此,作为具有非典型“中国诗”特征的典型爱情题材诗歌,又作为后世不断二度创作,在多角度解读中得以丰富与完善的题材,《长恨歌》的导入要融合经典与时尚。本人在导入中将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中的“爱恨就在一瞬间”与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爱宛若永恒存在的瞬间,恨仿佛瞬间凝固的永恒”并置,让经典与通俗、诗句与歌词交集,在所有的西方诗歌中选叙利亚诗歌,是因为叙利亚近几年战乱频仍,与《长恨歌》的“兵乱”背景较贴切。流行歌曲作为大众传媒,许多歌词具有美学价值,但作为教学资源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与筛选。爱情内容泛滥时,与其防范甚至屏蔽,不妨用大众传播的“议题设置”理论,通过增强议题设置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审时度势,把握尺度,注重实效②,筛选符合本文重难点的信息,从正面引导舆论,让学生思辨,再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设置议题——“爱的对面是恨”,从而提炼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悲剧,引入题目“恨”。进而,本人从“恨”的古今异义出发,得出“恨”的意思是“遗憾、悔恨”,通过议题设置,文章的主线便清晰贯通了。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理论认为:“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③,教学以课堂为投入单位,时间受限制,所以用三维目标、重难点规定教学内容的边界,作为选修课中的赏析篇目,《长恨歌》的教学不能大谈、漫谈“李杨”的宫闱情事,更不能大肆渲染其中的言情。即使《长恨歌》中也有渲染杨贵妃美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之类情色暗示的语句,教学也应该牢记“边界”,防止“效用递减”。因此,本人围绕着题目“长恨歌”,结合选修课单元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诗句意义,学生能自行结合诗句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宛转蛾眉马前死”一句用“宛转”?本人结合细节描写,解释身姿的柔美与脚步的凌乱导致了“宛转”的动作;又如,学生问“明明是逃难,应该很快就逃走,为什么还翠华摇摇行复止?”本人提醒学生根据背景知识理解:兵变发生时,将士激愤,要求用杨玉环的死为祸乱顶罪,所以队伍开拔了又停止。这也反映出唐明皇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更代表了逃散队伍的士气低,逃亡之路的漫长与艰难。这篇文章的拓展迁移部分,本人处理为积累爱情题材“写作”素材:通过金庸、叶芝等人的例子,讲述真正的爱情,以及处理爱情的方式。又拟定“时事”类材料作文:对名人的私生活、微博进行监督关停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学会从广阔的时空背景看待其中的“爱情”,或审美,或探究,没有低俗与猎奇的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课前分享、小组合作”的方法,做到分层、分享式教学,自主合作地探究“爱情”,剔除了对学习无用的内容。
三、教材分化、教学分解教学法: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净化“爱情题材”无益内容
美国元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基本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④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爱情题材”,有的是“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爱情,比如《孔雀东南飞》《边城》《林黛玉进贾府》;有的是喜欢式的“游子思乡,思妇相思”的爱情,比如《涉江采芙蓉》《春江花月夜》《锦瑟》《声声慢》《长相思》;有的是空洞式的“离乱悲剧、沉痛反思”,比如《氓》《桃花扇》《牡丹亭》;有的是“因寄所托,兴观群怨”的爱情,比如《长恨歌》《聊斋志异》,这些爱情题材也可能是反映了多面的人性与不同的内涵,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尽相同,加上写作的时代、地域不同,教师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需要净化“爱情题材”的无益内容。
首先,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对同类或对比的题材进行分化。比如戏剧讲究矛盾冲突,是对生活的高度典型化的概括,在艺术和真实之间,爱情蒙上了一层面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爱情并不是戏剧里的风花雪月,更不能做到和《牡丹亭》唱词中的那样“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所以,教师要净化其中的“宿命论、迷信、狭隘的爱情观“。有的爱情故事为了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设置了三角恋,婚外情、情杀等内容,语言描绘上也带着“情色”,甚至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比如《白鹿原》《魂断蓝桥》的部分内容;爱情名义下的性解放、乱伦、吸毒、暴力也应该净化,比如《阿甘正传》;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爱情也并不能做到大团圆,只能和《边城》中的翠翠一样无望地等待,当学生在碰到这些内容时,教学要进行分解,至少应该降解这些“白色污染”,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抵制无益的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剔除“爱情题材”糟粕的方法,破除幻想,打破盲从。
其次,选修课文和必修课文要区别对待,教师要善于整合内容,灵活处理。课内要对课文的内容加以过滤、分解,要在信息处理的环节把好关。教师要培养心智成熟的学生,就必须对课外的庸俗、低俗、滥俗爱情题材加以分解。比如讲解《雷雨》中的爱情内容要把握好分寸,它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内核,但是有所创新,虽然后来又被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借鉴,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天壤之别,这时需要引入优秀的影视批评文章加以澄清。再比如影片《卧虎藏龙》中的中国故事与中国元素分析,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加以补充解读,也可以与《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好莱坞影片作横向、纵向对比,将课外的爱情题材变成课内的思维训练,将学生外在世界和心灵世界对接,将三维目标粘合,将智育和德育融合,运用科学的课堂结构,巧妙地安排教学,融入现代的教学理念,重新包装教学设计,使知识和能力本位、过程与方法本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质依托教学张本,不再照本宣科,打破“本本主义”,从而构建更多自主、合作、开放、有序,有活力的魅力语文课。
总之,语文教学可以智慧地处理”爱情题材“,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优美的文学作品和学生的真实内心产生共鸣,让文本与课堂产生共振,使语文教学中的“谈情说爱”具有知识积累与人文积淀的双重价值,让学生不再迷惘,用成熟的眼光看待爱情,用广阔的视野审视爱情,从而创新教法,从讳莫如深的内容转化为知识与技能,在讲究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语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崔玉英:《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求是》,2014年第12期。
③格列高里·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④罗伯特.斯滕伯格: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