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写作教学实践创新与学习心理效应

时间:2024-05-07

靳健 马胜科

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举措,可是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内涵,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写作和写作教学是两个概念,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界说,从学生层面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从教师层面讲,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借助教学计划和写作知识,指导学生把观察、体验、立意、取材、布局、成篇的心理活动创造性地转化为书面言语表达的过程。两个层面之间的水平差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意义是强调教师主体的积极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由已经具有的能力水平向更高能力水平的发展。如果针对写作实践仅有“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等冠冕堂皇的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他们原有的写作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写作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自身的程度,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较低水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是一种集科学性(专业指导)和计划性(循序渐进)为一体的教学活动,那么学生有可能达到教师所设计的程度,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较高水平。也就是说,卓越教师的专业引领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引领的自由活动基本上是一些自我重复。如果不对教师的写作素养提出任何要求,要改变写作教学盲目而无序的状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从写作教学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的关联性视角,尝试探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期盼取得语文教师的共鸣和践行。

一、范例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写作实践中的范例效应,指的是经典性文章在思维、语言、情感等方面对学习者的写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初学写作阶段具有积极的模范引领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范例效应最具影响力的诠释。有两种倾向应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一种是绝对信仰范例文章,刻板地进行全方位模仿,忽略了对自身能力亮点的发展,结果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另一种是完全否定范例效应,认为模仿他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甚至认为是有抄袭嫌疑的不道德行为,写作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彻底摆脱范例文章的束缚。这两种现象都是带有极端化的倾向,学习者必须预防它们对自己写作的潜在影响。

文学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李白有一天去黄鹤楼饮酒,酒酣之时,诗兴大发,举笔就往墙上题诗。突然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那诗太好了,李白一时难以超越,但诗情又无法抑制,便从旁书一绝句:“一拳打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律诗有要求,一般情况忌讳重复用词,可是崔颢诗前四句接连三次用黄鹤,通过这种连用强化,让读者跟随诗人的描绘往高处凝望,往远处遐想,陶醉在那美妙的古老传说之中。突然低首之间,看到了清晰在目的汉阳树,望见了绿茵拂动的鹦鹉洲,这种天庭和人间的巨大落差,与人生理想和现实处境的巨大落差融为一体,使诗人忧伤不已,思乡的愁绪好似江面烟波一般弥漫开来。李白被崔颢的诗深深打动了,意识到只有超越才是诗家之性格。终于,《登金陵凤凰台》诞生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崔颢四句连用三次黄鹤,李白两句连用三次凤凰,李白在模仿中超越了自己,终于解开了那时面对《黄鹤楼》诗的心结。这个传说就是一则范例效应影响他人写作实践过程的动人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长期以来为学者所称道,成为做人治国的至理箴言。北宋时期改革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石之音,在精神上,承传了孟子的理性追求并多了几许情感色彩;在语言上,既有孟子的对比形式却又节奏舒缓易于为人们所传颂。当代的年轻人,知道这两句话的人数不少,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范例效应来历练自己写作能力,将会更有意义。

范例效应在古代社会发挥了引领学子学习写作的重要作用。清人车万育编《声律启蒙》说:“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会写几句诗,也许这种具有范例效应的对句写作方式,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石头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形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思维方式,一种意象往往会生成多种意义,激励学习者去发现创造性的探究之路,成就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塑造出鲜活而性格迥异的艺术人物。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西游记》中的石猴孙悟空、《石头记》中衔玉而生的贾宝玉等,均为同一石头演化而成,这种由同一意象生成众多艺术形象的现象就是石头效应。石头效应在中国古代发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创作影响力。

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大概是最早讲述这一“石头”的故事,是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斗,失败了的共工愤怒地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于是天地迸裂倾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一颗颗五色石就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最后剩了一块石头,女娲把它安放在东南方一座美丽的大山之中。

《西游记》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②这石猴就是龙宫借宝、大闹天宫、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红楼梦》这样写: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③这里说的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他衔“玉”而生,这块玉,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二人在《红楼梦》里合演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同一块石头,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作者心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创造,这就是写作实践中的石头效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领略石头效应,认识意象的发散思维价值,也许就顿悟了写作的个性化涵义,激活了学习者的写作潜能,有望发现一片写作实践的新天地。

三、活动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事前丝毫不提关于写作的任何话语,只是要求学习者参与一项活动,活动内容与形式要贴近学习者的生活,但有必要提示活动的清晰步骤和关注点,当活动完成后,才提出写作目的和要求,让学习者在心理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学习者全身心参与实践活动然后完成写作任务的方式所发生的学习现象及其效果就是活动效应。活动效应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有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活动效应有利于改变学习者对写作的恐惧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近些年的电视里经常放映这样一个广告:一个孩子披着雨披,手里拿着本子和笔,在雨中观察一只绿色虫子沿着树枝往前爬。虫子爬到树枝的末端时,变成了一个蛹倒挂在树枝上,接着蛹破了,从里面钻出一只金色的蝴蝶,扇了扇美丽的翅膀,婀娜地飞走了。接着电视的背景换了,是在学校里,这位小男孩的作文获奖了,他高兴地举起作文本,咧着嘴幸福的笑了。这则广告的创意很好,就是让孩子饶有兴趣地去做一件事,然后把做事的经过写成文章,这样比让孩子苦思冥想写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孩子参与了活动,观察了细节,写起来就有话说;更重要的是他乐意冒雨观察一只虫子变成蛹,蛹变成蝴蝶的过程,使写作实践变成了充满乐趣的事情。这个电视广告的成功就在于展示了活动效应对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既宣传了产品,又介绍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学习理念。

活动效应具有暗示效果,具有不言之教的功能,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对写作实践会产生良好的默化作用。每一位学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改变已成定势的写作习惯,利用活动效应创新写作之路。

四、茶馆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茶馆效应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合作意识、信息交流、对话创新的现象及其学习效果。茶馆历来是人们休闲、会友、品茶的场所,同时也具有人才交汇、信息传输集散地的功能,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茶馆场景以推动剧情。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先生把他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也称为“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④中英甘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中有这样一个写作实践案例,充分地体现了茶馆效应的特点。

旅行游戏与写作活动

目标: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写作水平的乐趣

时间:30分钟

材料:白纸、彩笔、三角形导游彩旗

过程:

1.把参与者按居住地分成“都市-蓝孔雀组”、“省城-白天鹅组”、“县区-红鹦鹉组”、“乡村-金丝猴组”,每组分别以蓝、白、金、红四色三角形导游旗为标志。

2.每组中任意选出一名参与者当导游,“金丝猴”导游去都市组,“蓝孔雀”导游去省城组,“白天鹅”导游去县区组,“红鹦鹉”导游去村庄组,开始“旅游”活动。

3.“金丝猴”导游带领都市组到他们的“村庄”去旅游,并且住在“金丝猴”的家里。(其它几组同样)“金丝猴”导游介绍都市组想知道的一系列问题。

·导游家乡的地理位置,村庄名称。

·导游家乡周围的环境(如小河、山坡、农田、屋舍、道路等)。

·导游家乡日常吃什么饭菜,招待客人时吃什么饭菜,做饭时烧煤、烧柴草还是烧牛羊粪。

·导游家乡生活用的是自来水、河水、泉水还是窖水。

·导游家乡住楼房、窑洞还是土坯房,睡觉时用土炕、木板床还是沙发床。

·导游家乡有无历史名人,周围有哪些名胜古迹,有什么动人的神话传说。

·导游家乡的风俗民情如何,如办喜事,迎宾客时的礼仪习俗。

·导游家乡有什么特产,当地人主要靠什么生活。

4.城市组成员要把导游的回答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和导游一起稍加修改,以第一人称连缀成一篇文章。

5.每个组的导游分别大声诵读自己的文章,全体学习者热烈鼓掌。

6.头脑风暴:生活与语文学习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发言各抒己见。

讲述自己的衣食住行,讲述周围的山水草木,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语文学习的任务。充满热情的鼓励,具体清晰的引导,将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有时候,教师把学习看得过于严肃,学生把作文看得过于神秘。如果在极其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说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描述最感动自己的经历,记录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再把它们稍加连缀,你就会惊奇的发现,那竟然是一篇绝妙的作文。⑤

茶馆效应引领下的写作实践与常见的写作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强调营造无压力情境,使写作过程就像茶馆聊天一样轻松自由。二是强调写作实践和学生生活相联系,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三是强调写作过程中的合作与对话,把培养团队精神和写作能力融为一体。四是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历练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促进学习过程的经验分享。

五、残缺效应与写作实践活动

残缺效应就是以残缺为美的情趣主宰的艺术活动所展示出来的审美实践及其欣赏效果。“断臂的维纳斯”是美术史上“残缺美”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她的残缺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审美联想和审美行为,人们设想过多种方案,想给维纳斯一双完整的手臂,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人们终于明白,只有断臂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人们都认为结局不符合曹雪芹原初的故事脉络,于是很多人都续写了后四十回,但是艺术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人们应该明白,高鹗改写结局的《红楼梦》是具有“残缺美”的中国古典名著,这种具有残缺美的《红楼梦》才是最美的《红楼梦》。为“残缺美”留一些生存空间,更能够显示出人类的美丽与包容。真正的美并不因为残缺而逊色,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可以说是一个丑八怪,但是因为他的善良、纯洁、勇敢而成了美的化身。

庄子的笔下有许多人物,没有因为残缺而被人鄙视,反而折射出了美丽的光彩。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庄子用隔离智慧方式塑造了一系列“恶骇天下”的人,他们有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重视整体人格生命,流露出一种吸引人的精神力量。“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被刑律处以剁掉脚趾的人),踵(用脚跟跳着)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以前不谨慎),既犯患若是矣(已经犯法被处罚成这样了)。虽今来,何及矣(来不及了)。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我只是不愿意随波逐流而看轻身体),吾是以亡足(我因此被剁了脚趾)。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还认为有比脚趾更尊贵的东西存在),吾是以务全之也(我因此追求道德精神的完美)。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我以为夫子是不可颠覆、载动的天地般的人物),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那里知道夫子也是这样的人)!孔子曰:丘则陋矣。”⑥庄子塑造的这些德全形不全的艺术形象,通过高尚的内心世界与残缺的外部相貌的鲜明对比,于内外异构中反映了“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价值观倾向,完成了自己从最痛苦的悲剧囹圄中走出来的心灵超越。

庄子在《人间世》里塑造了一个残缺者支离疏。“支离疏者,颐隐于脐(面颊隐藏在肚脐跟前),肩高于顶(双肩高过头顶,指驼背),会撮(发髻)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只能看到大腿看不到肋部,指腰弯得很厉害)。挫针治繲(替人缝洗衣服),足以糊口;鼓策播精(替人扇簸粮食),足以食(供养)十人。”⑦这样的人却能够发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终其天年。庄子塑造的叔山无趾、支离疏一类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实际上是对残缺效应引导下的审美理想的憧憬和建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精神追求。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很少,而有点残缺的东西处处可见。如果我们意识到残缺效应能够引领人们审美精神的健康发展,我们就走进了美丽的自由王国。

学习心理效应与写作实践之间存在一种默会关系,是一种隐性效应,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显性化建构,才能够发挥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写作能力的作用。清代戴复古《论诗》讨论的是写作的创新问题:“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记随人脚后行。”他认为,写作必须创新,要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要展现自我的个性特点,切忌随波逐流,拾人牙慧,这样才能做到笔力纵横,气势如虹。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唐代韩愈说,“惟古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要求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反对剽窃他人。到了今天,创新仍然是写作的焦点问题,说明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学习者为此付出努力。“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韦应物以写田园风物诗而著名,这首《滁州西涧》属于此类诗的代表。诗作所选景物非常普通,而且是被很多诗人写了又写的意象。但是和其它田园风物诗相比,此诗具有新颖别致的意境。其创新之处在于诗人的心理活动视角,他喜爱的是涧边幽草,听到的是深树鹂鸣,看到的是急雨春潮,感慨的是野渡横舟。诗篇以“独”冠之,句句写的是诗人的独特领悟,物物浸润着诗人的独特情趣,所选物象与其它诗作无二,可是营造的诗境却别有一种格调。现在大家都在探讨个性化写作,能否在写作实践与学习心理效应的融通之旅中,探寻一种有效的写作实践路径,以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发展,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明]吴承恩:《西游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③[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5页。

④熊明安:《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⑤中英甘肃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教材:《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403页。

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2页。

⑦刘建国:《庄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作者通联: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