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理念下幼儿园“生活+”课程融合创生实践

时间:2024-05-07

王丽萍 庄春梅

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颁布,大家将目光纷纷聚焦到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上。我园在落实《评估指南》过程中,时刻践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使命,追求课程理念中的“儿童视角”,课程实施中的“儿童本位”,课程创生中的“儿童原力”。在“人人有能,个个精彩”的办园理念引领下,我园围绕《评估指南》中“生活照料”关键指标,不断思考如何让科学的生活照料成为幼儿成长的内驱力,开展了“生活+”课程实践,以支持幼儿实现“我的成长我做主”。

一、理念——三面深入,找准成长契合点

1.三方共探:寻问题、研指南、提内涵

实施前,我们倾听教师、家长对“生活照料”的思考:孩子想要怎样的照料,教师实践中有哪些困惑,家长有哪些担忧,等等。然后对照《评估指南》中“A2保育与教育—B5生活照料”中的关键指标,组织教师通读并用点、圈、画对评估指南进行理解,与内容进行“对话”。从问题导读到理性思考,关注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师的实践需求。

2.三度审思:审目标、思内容、议过程

实施中,重视“生活+”课程要素的整合,围绕目标、内容、过程,展开过程性反思优化。基于活动现场,反思目标的适宜性,调试内容的方向性,把脉过程的合理性,站在儿童立场发现幼儿、引导幼儿,让课程的核心回归幼儿。

3.三点融合:拓展点、联结点、同质点

如何基于生活,让课程更加完整多元?通过教研组研讨,我们觉得在“生活+”课程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利于多元生发的拓展点,看到与多领域衔接的联结点,分析领域价值的同质点,从而让生活为实践助力。

二、内容——三度拓展,架好成长立交桥

为避免教师在单一的生活照料领域中反复踱步,我们开展基于儿童立场的“七巧板乐园”微社会支持性策略的实践研究,在游戏精神意蕴下通过一个主题、二路并进、三个共同体、年龄四部曲、实施五步骤,扎实深入实践“B5生活照料”关键指标。

1. 挖深度:一核一拓,把握生活主线

“一核”主要是指“生活体验”,在“生活+”课程推进中,我们始终以此为核心;“一拓”主要指除生活体验以外的社会、语言、艺术、科学领域。深挖生活体验主线内容的价值,也是我们迈向“生活+”不可动摇的关键点。例如,在微课程“小黄人电影院开张记”中,幼儿主导了影院设计、起名、电影海报制作、宣传等多方面的活动,获得了多领域经验。

2.拓宽度:一点一面,拓展行动支线

我们以“园”为起点,通过生活课程,在游戏、生活、学习的各个场所与各个环节,倡导“我的生活我照顾,我的物品我整理,我的环境我做主,我的问题我解决”以及“自我管理时时做,服务同伴日日做,家务劳动人人做,担当责任处处做”的“四我、四做”行动理念。我们还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家、园、社区等地方都能成为小主人,成为健康、和谐、优雅、创造的礼幼小公民。

3.植厚度:步步深入,挖掘课程隐线

我们坚持生活为源、游戏为本、照料为导、体验为主的原则,提出“发现问题、自主行动、交流分享、回归生活”的课程结构模型,探究中突出自主计划、自发探索、自然融合、自信表达、自由创造、自在生长的“六自”行动,促进幼儿“自主、自理、探索、担当”的核心素养。实践中,我们重视针对幼儿真实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过程性资料的记录和收集。教师通过观察实录、拍照或录像、表格记录、个案跟踪等方式呈现过程;幼儿通过计划回顾、绘画日记、表格记录等方式呈现过程;家长通过漂流本、育儿日记、表格记录等方式呈现过程。我们遵循多元性、发展性和客观性原则,逐步完善了生活课程评价体系,推进“B5生活照料”的落实。

三、过程——三链并进,搭好成长青云梯

1.“一物一链”式的资源联通,打造“生活场”

我们以“课程资源”与“关键经验”两条主线为价值研判依据,甄选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能促进幼儿发展的自然、生活、社会资源,进而以“一物一链”的方式打造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活场”。

我园生活场有“一馆四区五坊”。一馆即“七巧板乐园”微社会体验馆,基于儿童的经验和需求搭建,小、中、大班幼儿可共同参与,扮演社会各行业角色,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现实生活,体验相互交流、沟通、配合、协作,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四区包括:班级门口的自然区、园内菜园区、养殖区、宠物区;五坊包括:小鲁班木工坊、小魔盒艺趣坊、小飞屋梦工坊、小达人环保坊、小豆包生活坊。“一馆四区五坊”如同一个个让幼儿走向社会生活的“劳动实习场”,可以使幼儿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观察、体验、思考、分析和创造。

2.“一境一链”式的经验交互,打造“引力场”

幼儿在开放的生活情境中,在教师支持、帮助、引导下,围绕某个任务情境,以“一境一链”的项目学习方式开展生活探究活动。

根据幼儿的一日作息,我们将盥洗、餐点、就寝、学习、运动、物品整理等各项活动梳理成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劳动清单。小班幼儿以自我服务为主,中班幼儿在自理基础上学习为班集体服务,大班幼儿在提升自理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为集体和他人服务,并尝试为周边社区服务。通过分年龄段的劳动学习,让幼儿从自我服务逐渐过渡到为他人、为集体、为社区服务。

3.“一节一链”式的文化共振,打造“浸润场”

我们以“一节一链”模式,不断整合资源,通过环境浸润、游戏体验、真实场景劳作等习得生活照料的能力。我们尝试开展自主进餐活动、自主入园、自主管理午睡等活动,立足于幼儿同伴之间的对话,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实施更新与调整的要素之一。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特点,有机调整策略,以求更好地适应幼儿的需求,从而真正形成一种“生活+”课程,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

《评估指南》强调质量评估的过程:幼儿必须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表现出自信;在与人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熱情。这些品质的培养只有靠真实的生活才能实现。“B5生活照料”的指引为我园的“生活+”课程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自主能动的现代儿童,打造出理解儿童的伙伴教师,构建出乐趣丰富的课程,培育出乐享自主的园所文化。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这样的“生活+”课程才是真实的、有效的;这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美好的、有诗意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