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秦艳琼
黄昏时分,忧心突然到来的高温把编辑部楼下的紫苏苗和凌霄花烤坏,我急匆匆换身衣服去浇水,三岁的小“黏人精”忙忙跟上。
路过一幢民国老建筑,门前几棵老梧桐树大概威胁到建筑和电线,也影响着前面一排房子采光,几日前园林工人来费了好大力气把树干和旁枝锯掉。许是被嘈杂的声音吓到过,孩子遠远地就嘟囔着“不要走树倒的那边”,停下来不肯走,非要我抱。如愿后还不忘趴在肩膀上拍马屁:“我最喜欢妈妈了,想让妈妈一直抱着。”我柔声抗议:“一直抱着你妈妈胳膊会累,抱到实在抱不动你就下来吧。”细细的声音自耳旁传来:“好的。”
走了一会儿,孩子喃喃道:“妈妈,我想哭。”我回应:“好啊,那就哭一下。”“我没有夹到娃娃。”原来,下午跟爸爸夹娃娃空手而归的事还没过去。之前有几次去,总能抱1~3个娃娃回来,这次却颗粒无收。据说她当场就有点急,跟爸爸申请又夹了一次,依然未果。持续的失望让她回到家一看到我就扑过来哭。
黄昏马路的拐弯处,在妈妈暖暖的怀抱里,这件事又浮上小姑娘的心头。我用脸颊蹭蹭她的脸,说:“唔,你和爸爸夹了好多次,你认真选、仔细夹,只想能夹出一个来,爸爸也帮你夹了,可是每次都夹不到,是吗?”孩子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委屈:“是的。”“你太想太想夹到了,但就是夹不到,很失望,又着急。你想一直一直夹,直到能夹到一个,但爸爸说要回家,你就很难过,想哭,对不对?”依然是细细的声音:“是的。”“那就趴在妈妈身上哭一下吧。”搂着我脖子的小胳膊紧了紧,但没有哭。
热热的风吹过,路边泡桐树上粉色的花和绿色的叶子叠加在一起,在黄昏呈现出特别的温柔和生机。我抬手抚了抚怀里小小的后背,胳膊有些酸,但还是没办法放她下来走。
刚过三岁的孩子,情绪早就不是一阵风那样,过去就过去了。但表达上的限制让他们大多表现为成人眼中“没来由地哭”。所以,成人的回应往往会指向当下:“哭什么?你又怎么了?”就算成人细心引导之后知道了原因,孩子又会得到怎样回应呢?恐怕最常听到的是这句:“多久的事了,还在哭啊!”
实际上孩子需要的回应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在这个专业浸淫多年的人最诚恳的反应。
但是我知道孩子特别棒,她在表达,从一开始她就在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身为一个妈妈,我试着用专业上的自觉,克制着不去问“为什么”,不去说“不要哭”,用温暖的怀抱接纳着她的低落。于是孩子觉得被接纳和理解——我可以哭,我难过和想哭的时候,妈妈在陪着我。
也许就是这份安全感,让她尝试着说出自己哭的原因。
谢谢你啊孩子,是你的无限信任让匆匆忙忙的大人学会慢下来,变得温柔。也谢谢你慷慨的表达,这意味着你感受到了大人的用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