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周善玲
[摘 要]在抽屉原理的语境里, “不管”“总有”“至少”这些逻辑关联词属于“新面孔”,学生理解起来费劲,对此,教师应该重理解内化轻结论描述,从数据分析着手,不仅指点学生发现数量变化规律,还要让学生运用“不管”“总有”“至少”等抽象的逻辑词来揭示规律。
[关键词]抽屉原理;数据分析;数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21-02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排列组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广泛。但是教材却以一种抽象和理论的面目呈现该内容。教学时,怎样才能将排列组合的解法简单明了地诠释出来?许多教师都付出过艰辛的努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课堂现状】
师:有三个伟大的苹果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知道吗?
生1:一个是掉到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
师:见多识广。
生2:还有乔布斯的“苹果”手机。
师: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带给人类全新的手机体验方式。第三个苹果呢?
生3:不知道。
师:西方神话中,亚当和夏娃偷吃了苹果,缔造了人类。
师:老师这里也有3个苹果,将它们随意装进2个果盘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分组合作探究,可以采用学具拼摆、稿纸上画示意图、分批计数等方法研究。
师:每组选派两名代表汇报,一人解说操作方法,一人进行动作演示。
展示学生成果:(2,1)、(1,2)、(0,3)、(3,0)。
师:(2,1)和(1,2)、(0,3)和(3,0)都只是顺序不同,只算作一种情况。为了辨认方便,以第一个果盘的苹果数为基准,统一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如此一来,3个苹果装进2个果盘里,出现两种分装方案(3,0)和(2,1)。
师:如果数字继续变大呢,把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里,共存在几种不同的分装方法?
展示学生成果:(4,0,0)、(3,1,0)、(2,2,0)、(2,1,1)。
師:将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里,先分析数量关系,什么是恒定的?
生4:无论采取何种分装方案,3个果盘里的苹果总数恒等于4。
生5:一个果盘里最多可以装4个苹果。
生6:最少可以一个都不放。
师:也就是说,无论怎么放,容量最多的果盘里会有4个、3个、2个。换言之,无论怎么设计,必然有一个果盘里放置的苹果数不少于2个。
显然,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有序,条理清晰。由3个苹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3个苹果装进2个果盘”时,会将分布情况相同但是数值顺序不同的方案归并为一种方案,而且受有序思维的影响,会以某一盘为标准,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接着根据活动经验和思维方式解决“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怎么分配的问题时,学生轻车熟路,很快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想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挖掘实验结果背后的数据,得出数学化的法则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定量分析走向定性分析。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采取哪种分装方案,必然有一个果盘里放置的苹果数不少于2个”这个结论最终还是由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
【教学改进】抽屉原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难点,难度过大,就要分散攻克,数据分析依然是有效的突破口。
师:把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一共有几种分装方案?
(学生先用学具代替苹果拼摆,然后在纸上画出示意图,分块记数)
展示学生成果:(4,0,0)、(3,1,0)、(2,2,0)、(2,1,1)。
师:还有其他方案吗?
生:没有了。
1.初步观察,检查确认感知
师:观察以上四种方案。各种方案里,苹果数最多的果盘最多时能达到多少?是第几种?为什么?
生1:显然是第一种分装方案,因为所有的苹果都放进这一个果盘了。
师:所有苹果集中于一盘,数目最多。那么最少是多少呢?这又是为什么?
生2:装有苹果最多的果盘里的苹果数最少时是2个,也就是第3种和第4种分装方案,因为苹果最大限度地平均分散了。
师:装有苹果最多的果盘里的苹果数由4个、3个到2个,为何一路下降?
生3:因为将剩下的苹果转移到其他果盘了。
师:也就是说,要让最大量变少,其他果盘就要多分担、多分摊。
2.再次观察,总结规律
师:回过头来综合对比分析各种不同的放法,苹果数最多的果盘,在数量上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4:逐渐递减。
生5:但是有最低值,最少有2个苹果。
师:“最少有2个苹果”,用数学的专业逻辑术语,应该说成“至少有2个苹果”。(板书:至少)
师:换言之,不管怎么放,数量最多的那个果盘里至少有2个苹果。那是不是意味着每个果盘都是这个标准?
生6:不一定。有的果盘达到不少于2个的标准,有的则少于2个苹果。
师:能概括一下吗?
生7:把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无论采取哪种分装方案,至少有2个苹果会装进同一个果盘。
师: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
生8:必然的。
师:把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无论采取哪种分装方案,必然会发生某一个果盘里至少放进2个苹果的现象。换成数学专业语言就是:把4个苹果装进3个果盘里,至少会有2个苹果装进同一个果盘里。(板书:至少)
师:这个结论是我们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出来的。
3.三次观察,假设推导
师:对比四种装法,哪种更能直观地反映这个结论呢?为什么?
生9:第四种更能直观地反映这个结论。因为苹果被最大限度地平分到各个果盘,避免两极分化。
师:如果要让装的苹果最多的果盘的苹果数量最少,你觉得该怎么操作?
生10:先在每个果盘里装1个苹果,剩下的那个无论装到哪个果盘,这个果盘里就会出现2个苹果。
师:这其实是假设法,先假设每个果盘里装1个苹果,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哪种分配方案?
生11:平均分。
师:剩余的1个如何安置?
生12:随机放进一个盘里,那么这个果盘一共就有2个苹果。
师:只有平均分才能尽可能让各个果盘数量最少,不至于出现“冒尖”的。平均分后,还多1个,只能塞进某一个果盘里,不可避免出现有个果盘里装了2個苹果。谁能用算式来表达这个规律?
生13:4÷3=1……1。
师:商1和余数1各自表示什么意义?
师:在探究把4个苹果放进3个果盘一共有几种方法的问题中,主要采取两种研究法,一是一一列举所有摆放法,二是运用假设法来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你更倾向于哪种方法?
【教学反思】
首先,抽屉原理的应用十分广泛,其背后的深刻数学规律,学生却鲜有涉足,更不要说用算式去证明和推导了。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或者画示意图来解说这种现象,通过解说达到理解内化“抽屉原理”的目的,这就是数学证明的低级形式和初级阶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为学生以后学习严谨专业的数学证明打下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在指引学生将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用数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乐趣和科学性。
其次,重理解轻发现。理解是先出示结论,然后解释这个结论,还是边理解边生成结论?显然,对于结论描述的术语里涉及的“不管”“总有”“至少”等逻辑关联词,需要与学生的口语互译互通,才能让沟通更为顺畅。教师要将文字性和语言性的学习素材纳入学生已有话语体系里,融为一体,学生才能从原有知识结构中找到与新知高度相关的连接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交汇合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对新知的认知也更加自信和深刻,同时原有的知识也会得到提升和升华,这些语言文字上隐性的学习素材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最后,数据分析是归纳出抽屉原理结论的必由之路。小学阶段惯用的数据分析法是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多组数据的差异和增减关联性,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事物变化规律,其特点是直观反映事物数量方面的变化规律,并且可以将这种规律用数学运算进行量化。
(责编 金 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