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低学段的学具分类和使用方法

时间:2024-05-07

孙明霞

[摘 要]学具本身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操作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掌握学具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学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转向主动汲取。

[关键词]学具;使用;分类;性质;思考;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89-02

学具本身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操作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增加了学生从实践中汲取真理的机会,使学习由被动灌输转向主动汲取,使用好学具能使得课堂更具活力。

一、学具使用不当的状况

镜头一:把学具当玩具。

教学“6和7”一课时,课本的初衷是让学生用7根小棒摆出数字7。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用奶糖代替小棒。课上,数学操作活动尚未开始,一些学生就被香香软软的雪白奶糖诱惑得口水直流,掩饰不住内心的渴望与激动,盯着奶糖或者将奶糖拿在手里摆弄,正式进入活动后,有的学生会损毁、弄丢奶糖,严重影响了操作活动的正常进行。整节课学生都心猿意马,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授课教师不断暂停教学整顿纪律。

镜头二:把教具当学具。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一课时,教师在讲桌上摆放了若干捆小棒和一些零散的小棒,作为演示的用具。

师:25加2等于多少?

生1:25+2=27。

师:大家认为生1算得对吗?

(部分学生赞同生1的答案)

师:真棒!谁能自告奋勇上台来演示一下,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学生上台演示,一边摆学具,一边解说原理)

细心剖析这些教学片段,我们会觉察到,数学课上教师重视解读课本,重视操作活动的环节预设,却不擅长在操作活动中利用学具。其实,根据学具自身特性合理设计操作活动是操作活动成功的保障,也是开展数学操作活动之前重要的准备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教育理论,起底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攻略。

二、低学段学具的特点

1.低学段常见的学具种类。

生活器具类:易拉罐、门窗、地板、毛线、苹果、弹珠等,生活中的物品都可利用。

图片类:拼图、几何形状、数字卡片、剪贴画等。

工具类:圆规、直尺、量角器等。

实物模型类:钟表、活动角、硬币等。

几何立体模型类:圆柱体、球、橡皮泥、魔方、扑克牌、麻将、三角形、方块、小圆片、小棒等。

2.小学低学段学具的基本特点。

低学段学具除了狭义上的配套特制数学实验器材,其他物品都可以作为临时学具,如一个苹果、一根蜡烛这样的物品。

不同学具根据其功能与用途可大体分为三类。

(1)情境学具,如课桌可以让学生测量、感受和理解面积;空药瓶可以让学生用手掂量,感受重量;钟表模型可以让学生拨动指针,认识时间……这一类学具都能创设出一个逼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深化对知识表象的认知。

(2)工具類学具,如直尺、三角尺这类测量物体的学具。

(3)直观学具,如计数器、俄罗斯方块等能够突出数学本质、彰显数学性质的学具,这些直观学具在识数读数和记数算术等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低学段学具使用方法的思考

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手脑协调配合能力较弱,学具的选取要适当,种类和数量不用太多,操作难度要适中,大小合适、安全性高、取材便捷,还要以经济适用为主,不要华而不实。

选择学具时,还要看学具在操作活动中能否体现出其本身特有的对数学规律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以及学生能否从操作活动中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和规律的存在,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学具的选取就不合格,甚至可能成为扼杀学生认知力和阻挡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绊脚石。如镜头一中,选取小棒作为学具是上上之选,因为小棒精致整齐、直观简明,一根小棒代表一个数码,表示出数量后,也为认识更大数字提供方法。

北师大版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教师可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研究矩形的性质。教师分发下去的方形纸片,应有意识地制作成两类,一类是大小各异、形状相同的纸片,另一类是大小和形状都不同的纸片。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时,能够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培养学生使用学具的好习惯

让学生有序摆放学具。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好学具,整齐摆放,物品要分门别类放好,平时不用学具时,不能随意触碰,这样可以减少课上分发学具的时间,同时也能减少学具的损耗。

让学生听清教师的活动要求。操作活动中,教师要事先讲明要求和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和任务去操作,并与学生约法三章,学生则按照口令统一行动,这样,操作效率会更高,还能规避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操作活动结束后,有的教师会等学生整理好学具后再进行交流分享环节。笔者则是先让学生将学具移至课桌的一端,直接开始讲解课程内容,因为操作活动结束后,学生对学具的好奇心已经回落,注意力转移到探究活动的体验和心得上了,此时要趁热打铁开始授课,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绪。

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应及时点评。教师既要注重对数学操作活动的总结归纳,同时也要注重对操作流程和规范动作的讲解,以及对各小组的动手能力的指导评价。对非知识性的内容进行点评,也能为以后的数学操作活动提供宝贵经验和行动指南。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操作学具的习惯就会越来越好,做到训练有素、收放自如,学具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化为乌有。

五、学具使用中的难点

设计好的活动,到实际操作时就会意外频出,令人猝不及防。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全方位了解学情。如“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需要学生将10根小棒打包成1捆,总结出“十个一是一个十”这一规律。捆小棒在成人眼里是小菜一碟,对学生来说却难于登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预估,上课时手把手地教导学生。教师巡视时如发现还有不会做的学生,可让会做的学生指点不会做的学生,让学生尽快地完成这个操作,然后将重头戏放在理解“十个一是一个十”这个难点上,而不至于被操作上的难点扰乱思绪。

(责编 杨偲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