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陈燕

[摘 要]猜想是一种合情的推理,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从而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用猜想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强大意志力,领悟探求数学知识的乐趣。

[关键词]猜想;验证;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83-02

所谓数学猜想,主要是指按照学习者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事实,对未知量及相关量做出似真性的推断。猜想不仅具备了科学性,还具备了某种假定性、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数学猜想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下面,笔者将阐述把猜想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及常见方法。

一、将猜想运用于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猜想教学,不但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必要性主要反映为四个方面。(1)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性活动,能较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运用猜想,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以观察、类比、归纳和联想等,再结合提问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2)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数学知识中不管是概念、定理还是公式,均能指导学生对数学加以猜想,推动学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及思路,激发求知欲与探索欲,拓宽数学思维空间。(3)能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和谐且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猜想,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都能有所收获。(4)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猜想教学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前提下,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猜想,因为猜想往往能够得出新的命题,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将猜想运用于教学的常见方法

1.激发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内容中,教师设计一个“淘气寄信”的情境。在交代完故事起因之后,教师以“猜猜看,淘气会走哪一条路?”进行提问,既童趣盎然又十分自然地让学生想到了“直路总是比弯路更近”这一生活常识,进而猜想:“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必然大于第三条边。”教师的设计不但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进行了密切联系,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在学生确定了探究目标,并且激发出探索的欲望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验证、合作探究,用不同长度的小棒加以实验验证,并在合作讨论之后汇报各组的研究过程以及结果。最后,教师再用课件讲解学生的发现是不是真的具备普遍性。猜想的内容应当落实到学生的生活素材上,应当通过猜想让其了解数学并非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切实具体的,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学生在课堂中分享各自的思想之后,再交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既可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又能让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提升认知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认知范围内有的放矢地进行猜想。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

某旅游景点2020年的门票收入情况:第一季度为1600元,第二季度为4000 元,第三季度为17200 元,第四季度为19800 元。该景点平均每个月的门票收入是多少元?

学生解答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1600+4000+17200+19800)÷4=10650(元);(2)(1600+4000+17200+19800)÷12=3550(元)。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引导学生运用辨析来主动对两种解题方法加以比较,学生就会在比较的过程中明白哪一种答案更合理。在这一基础上,又有学生提出了新的猜想:“在答案(1)的结果上再除以3,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其他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了合理解释:将总收入除以4 之后,即为平均每一季度的收入,又因为每个季度有3个月,因此再除以3就得出了平均每个月的收入。通过学生的积极猜想和反思,并在反思中改正错误,使其深入理解问题。因为猜想具备了推测性,其结论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但是猜想的经验一定是以现有知识为依据的,学生的猜想均应依据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知识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从而持续提高认知能力。

3.升华猜想价值

通过验证学生提出的有效猜想,是最能让其体会成功喜悦的方法。例如,在講解鸡兔同笼问题时,上课初始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还处于茫然状态,只能依据“有8 个头”来猜出鸡和兔的总数量。这时,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以图的形式将猜到的鸡和兔的数量分别画出来,再依据题意进行初步验证: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猜想是合理的?再通过集体讨论来明确验证的具体方法:观察头与脚的总数量是不是和猜想符合。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原先的猜想是不合理的,不是腿少了,就是腿多了。这时教师再继续推动其思维从怎样添腿的思路来切入,从而创建全新的猜想:一只鸡既可再加两条腿“变为”一只兔,也可将一只兔去掉两条腿从而“变为”一只鸡。通过验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让鸡“变为”兔,让兔“变为”鸡,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可见,验证还能为学生带来新的思考。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添腿或去腿,他们就会发现,原来无论怎样进行假设,最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题思路。在对比分析学生的各类猜想之后,可以发现,原来假设全为鸡或全为兔是最方便的。通过逐步验证和推理,就能快速找到合理的解题思路。立足于猜想,能够让学生享受到解题的乐趣。

综上所述,数学猜想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为了让猜想能够更好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合理的猜想情境,并运用问题层层加以展开,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持续进行假设,如此才能更好地实施猜想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群体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让其学会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董巧丽. 猜想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8(20).

[2] 王杨,孟秋. 浅谈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中外企业家,2020(8).

[3] 王蕾. 关于小学数学开展猜想教学的实践探讨——以人教版四上《商不变性质》为例[J]. 华夏教师,2020(12).

(责编 覃小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