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题”教学,让思维看得见

时间:2024-05-07

胡芳

[摘 要]开展“说题”教学,选择适当的典型题让学生自主讲解,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以及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状况;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方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

[关键词]说题;思维;能力;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86-02

“说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借助“说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小老师”,走上讲台,这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说题”,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暴露其真实思维,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抬眼可见。既然“说题”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那么“说题”的重点是哪方面?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说呢?

一、说题目的条件与题之间的关系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学生在审题时不能正确地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就会解错题,而“说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1.认真剖析条件里的重点字、词,理解含义

【案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5页第11题:右面平行四边形底边的中点是A,它的面积是48 m2。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生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 m2。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大三角形。涂色三角形的高等于大三角形的高,底是大三角形底的一半,所以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48÷2÷2=12(m2)。

生2: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而涂色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即为12 m2。

师:这里的“四分之一”怎么理解?谁能再说清楚点?

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完整地表达出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让其他学生能够看见解题思维,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全面细致地分析数量关系

“说题”教学还可以让教师跟进学生思维,更清晰地直观学生解题思维的每一步。学生在“说题”时,不仅能从问题出发,还能从条件的细节进行考虑,全面而细致地分析数量关系。

【案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页第11题: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 dm2,长是3 m。这些木料一共是多少方?

生(说题):我分为三大步骤来解这道题。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我知道了有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 dm2,长是3 m。要求这些木料一共是多少方。

第二步:分析与解答。我们要先求出1根方木的体积,如果你直接用2.4×3就是错的。我们先要转化单位,2.4 dm2=0.024 m2,用0.024×3=0.072(m3)。求出了1根方木的體积,500根方木的体积是0.072×500=36(m3)。题目要求的是多少方。在工程上,1立方米的土、沙、石均简称“一方”,即36 m3就是36方,这些木料一共是36方。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想一想,可以用2.4直接乘3吗?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用2.4乘3是因为它们的单位不同。很多同学往往就错在这个地方,没有发现单位需要换算。

学生在“说题”的过程中,借助“可视化”的语言生动地呈现解题的思维。另外,学生“说题”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并提出质疑。

二、说题目的解决方法和延伸

1.说一题多解,促进思维发散

题海战术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起不到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因此,在练习中,教师要善于筛选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做题之后进行反思和归纳,促进思维的发散。

【案例3】计算 [45+945+9945+99945+999945]

[  [45+945+9945+99945+999945]

=9+99+999+9999+([45×5])

=9+99+999+9999+4

=11110        (孙婉昱说题)]

[   [45+945+9945+99945+999945]

=(1 - [15])+(10 - [15])+(100 - [15])+(1000 - [15])+

(10000- [15])

=(1+10+100+1000+10000)- [15][×]5

=11111-1

=11110         (张涛说题)]

[   [45+945+9945+99945+999945]

=(9[45+15])+(99[45+15])+(999[45+15])+(9999[45+15])

=10+100+1000+10000

=11110           (邵祎然说题)]

[  [45+945+9945+99945+999945]

=[45]+([945+1])+([9945+1])+([99945+1])+([999945+1])-4

=[45+1045+10045+100045+1000045-4]

=11114-4

=11110         (郜泽宇说题)]

2.说变式之延,拓展思维空间

“说题”不仅要说解题的方法,还要说例题的变化延伸。在例题教学中,把“形异质同”的题串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数量关系的变化。

【案例4】客车与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8千米,4小时后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生1:(82+58)×4=560(千米)。

变式一: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8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除了算术方法,还可以怎么解?)

生2:(82+58)x=560,x=4。

变式二: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2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生3:(82+x)×4=560,x=58。

变式三: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58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生4:(x+58)×4=560,x=82。

变式四: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8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40千米?

生5:(82+58)x = 560-140,x=3。

师:你能在变式四的基础上改成两车相遇后的情况吗?

生6:把这道题改一个字,把“还”改为“又”,几小时后两车又相距140千米?

师: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解决呢?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是指两车在相遇后又拉开了140千米的距离。只要把上面的这个方程中的减号改成加号即可,列式:(82+58)x = 560+140。

师:如果把这个“又”字去掉,问几小时后两车相距140千米。那就出现了几种情况?

生7:两种情况,一种是相遇前还相距140千米,一种是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又相距140千米。

以上的變式题,无论是从相距到还相距,或是又相距,它们的数量关系没有变,依然是速度×时间=路程,这就是变中找不变。这样的变式题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说多题一解,提升归纳能力

数学题千千万。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道题和老师说的例题好像。”“这道题和上午做的题好像,只是条件不一样。”对此,教会学生分析,就可以实现讲一题做一片的效果,提升归纳能力。

【案例5】出示“式与方程”的练习。

(1)天泉游泳池能容水81吨,两个进水管同时向池内注水,小管每小时注水4吨,大管每小时注水5吨,多少小时注满全池?

生1:设x小时注满全池。(4+5)x =81,x=9。

(2)学校买20套桌椅一共花了4800元,每张桌子150元,每把椅子多少元?

生2:设每把椅子x元。(150+x)×20=4800,x=90。

(3)张师傅和李师傅两人共同加工84个零件。张师傅先做了2小时,每小时做12个,然后和李师傅一起做。李师傅每小时做18个,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任务?

生3:设还需要x小时才能完成任务。(12+18)x =84-2×12,x=2。

师:出示的这三道题,还是行程问题吗?(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

这三道题跳出了行程问题的情境,但实质还是行程问题。通过不同的情境展开联想,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v1+v2)t=s,而是上升到(a+b)c=d这样的一种上位的字母表达式,这是学生高阶思维的体现。在教学中,很多题型都是“换汤不换药”,让学生说多题一解的题目,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说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算式、画图、数形结合思想等,用语言表述各自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动态展现分析过程及其解决方案。“说题”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又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数学思维看得见。

(责编 覃小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