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学生视角 打造生本课堂

时间:2024-05-07

徐冬梅

[摘 要]“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视角展开教学,要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以此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化、探究化的学习。基于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学习平台;基于学生的困惑,进行适时指导的教学方式,打造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为中心;学生视角;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82-02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理念得到了全面推广。教师立足教学选择以学定教的模式,在师生之间架构和谐平等的桥梁,有效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生本课堂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所呈现的素材提出问题,并就此展开探讨;针对学生暂时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需要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回答,有效促进学生新思想的生成。在生本理念下,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引导,这是实现高效化教学的前提。

一、基于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设计

学习真正的主人应当是学生,然而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未能脱离教材,与生本理念并不相符。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当基于学生的视角,准确把握学情以及认知起点,同时也要确保合理的教学尺度,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生本主位,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目標。

1.基于认知起点,设计导学问题

生本课堂的核心在于以学定教,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以及思维为基础,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置学生于真实的活动中,如此学生才能对“是什么”“为什么”形成更清晰、更精准的认知。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呈现一幅教室座位图,再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设计开放性问题:“小军的位置在哪里?”学生有的说是第3排第4位,有的说是第4组第3位……之所以有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学生的观察顺序以及观察视角各不相同,由此也可看出,他们并不具备以数对确定位置的认知。对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关键契机,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于是笔者继续追问:“小军的座位是固定的,为什么大家会有不同的回答?能否用一个简单、统一的方法来回答?”

上述案例中,笔者所设计的问题是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不仅有效唤醒了其原有的经验,还能够带领学生亲历概念的生成过程。

2.基于变化的学情,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生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学情这一视角出发,但学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学情能够基于动态生成,但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却是固定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思路灵活调整,使其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然后设计问题情境:“小芳今年5岁,小芳的妈妈今年30岁,如果以a表示其中一个人的年龄,那么如何表示另一个人的年龄?”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4种回答:(a,b),(a,a+25),(a-25,a),(a,a×6)。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继续追问:“在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哪一种表达方式更为便捷?说说为什么选择(a,a×6)?在表达小芳年龄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那么a是否为自然数?”

充分利用了处于变化状态中的学情,结合具有递进式的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优化现有的认知,利于积累符号化数学活动经验。

二、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学习平台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当然,在这个“舞台”中,不局限于学生的独自“表演”,还包括与他人的合作“表演”,还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知识,促进智慧以及思维的相互碰撞,使思维得到纵深拓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的声音才是最动听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讲解权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这一过程中顺利实现对知识的高效内化。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总复习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选派代表交流发言。学生的发言必须遵循相应的表达流程,即基于图表的方式介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还要以:“我想提醒同学们……”这一句式进行强调,使学生可以关注其中的易错点以及重难点。

为了能够实现深度学习,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和启发。基于图表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回顾所学的旧知,还能够借助提问与解答,揭示公式之间的联系,这些环节都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知识建构。

2.为学生搭建数学展示平台

架构生本课堂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促使其自然成长的有利环境,这样才能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展现个人所长、发掘个性化思维以及创新思想,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同样以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总复习这一内容为例。在练习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分别讲解自己容易出错之处。显然,针对自己的错误,学生往往最有发言权,而错误所暴露的正是他们的思维缺陷。通过自我讲解的方式,就是为了促使学生展开自我反思。当然,在这一环节中,代表讲解的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的配合,通过互动,不仅能使学生对错题形成更深刻的认知,还能对错题资源灵活应用。

3.为学生搭建数学辩论平台

生本课堂同时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常常不满足作为听众的身份,因此,教师应搭建能够促使学生展开数学辩论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了一道练习(如图1)。

学生给出了1/4、3/12以及3/4等回答。针对学生的这些回答,笔者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进行解释。回答“1/4”的学生认为,应当将图中所呈现的12个正方体视为一个整体,然后看其被分成多少份,再观察涂色部分占均分后的几份,这一思路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在解析例题的过程中,学生展开了有序思考和探讨,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分数”以及“份数”形成更深层面的理解和认知。

三、基于学生的困惑,进行适时指导

生本课堂的真正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应以更宏观的视角判断学生的思维瓶颈,并结合恰当的契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展现想法以及个人才能。

1.思维短路时引导

生本课堂突破了填鸭式教学的禁锢,鼓励教师以点拨的方式组织教学,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偏离轨道,或者小组探讨陷入僵局时,这些都是教师介入的恰当契机,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出一道练习(如图2)。

很显然,这道练习中只有一个条件,很多学生认为条件不足,也有少部分学生找到了解题路径。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解题思路常常受制于之前的解题经验,他们认为,首先需要知道圆的半径,然后才能求出圆的面积,由此思维陷入僵局。此时,笔者提问:“在求圆面积的过程中,是否只能依据半径来求?是否存在其他解法?在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恍然大悟。笔者继续追问:“以后在求圆面积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哪些条件就能够顺利求出?”

通过笔者的引导,不仅带领学生走出思维困境,也有效地拓展了视野,架构了高效的生本课堂。

2.方法多样时点拨

架构生本课堂也要强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方法,但要学会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会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完成解题,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其拨亮“灯芯”。

例如,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的方法。为了能够使学生了解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笔者首先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变式处理:出示3个装有不同数量铅笔的笔筒,要求学生选择最快的方法完成求平均数。由于铅笔数量各不相同,很多学生选择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之后,笔者又增加2个笔筒,再次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此时,由于笔筒中铅笔数量相差极大,再选择移补的方式并不适合,对此,有学生选择求和平分。笔者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当给出5个笔筒时,为什么你们选择使用求和平分?哪些情况更适合移补法?”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针对两种方法的特征展开了思考,不仅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还能够基于不同的题型灵活运用不同的解法。

總之,在架构生本课堂的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同时还应介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此展开更深层面的探究,落实其主体本位。而作为教师,要学会适当放手,由学生自主交流、探讨,这样有助于发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维,进而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覃小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