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紧抓生活化契机,搭建综合“舞台”

时间:2024-05-07

殷英 汤卫英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型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与思维的统和工程,课程目标力求“全人化”,课程设计力求“全程化”,课程定位力求“全息化”。教师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堂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实施课程教学。教师要抓住社会生活契机,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全”理念目标,才能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大舞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全人化;全程化;全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63-02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这样描述:“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这一新型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与思维的统和工程,课程目标力求“全人化”,课程设计力求“全程化”,课程定位力求“全息化”。这是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空间浩渺的学科,它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实实在在地摆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前。因此,教师要抓住社会生活契机,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亲身经历,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育资源,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努力营造常态的现实生活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它富有生活气息,充满生命活力。

一、依托生活基地,筑“全人化”堡垒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学生的个体差异随时随处可寻,而“全人化”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正视这种差异,本着“承认、尊重、认识”差异的思想,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每一个人本身,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不是仅在教室里实践,也不是在文字和图片中体验,教师不能把学生限制在课堂这个“半亩方塘”,应扩大和增强学生的参与范围和参与力度。要想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和全员性,学校可以开发课程资源。校园生活基地不失为源头活水,它具有安全、动态、便捷的课程实施效应,保障了课程的实践性和自主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全人化”的活动效应,让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靓丽景象。

在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校园生活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我镇是小有名气的水果栽种区,我校为学生设立了水果种植园,如葡萄园、桃园、梨园、草莓园等多种水果园,让果香飘满学校生活基地。校园生活基地为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全体学生尽情参与,分工到位,各司其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主题式探究活动,亲历水果从种植、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劳动以及与自然和生活接触的满足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快乐,在活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样,基于家乡生态园的水养技术,我校创建了螺蛳养殖基地,给学生提供观察、亲近的机会,使学生在管理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螺蛳生长的规律性。

实践得真知,校园生活基地的创建为学生观察、实践提供了好的资源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家乡的有利资源,让学生走向生活,让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使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或熟悉基地的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全员参与,各行专家协同指导,学生会更欣喜地体验到实践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同时,使生活基地真正筑起了“全人化”的堡垒,赋予学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生命的活力。

二、开展生活游戏,演“全程化”剧本

一部好的剧本,有开端,有结局,但观众欣赏剧本并非是为了知道开端或结局。好剧本可以让观众体验剧情,有所思,这就体现了剧本结构设计的创意性和完整性。同样,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为了让学生成为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这一课程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最终终身受益。

综合实践课程力求“全程化”,体现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所以,這一课程要回归生活和社会,以学生的实际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生活游戏,释放学生的身心。游戏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动态体验,这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全程化”的有效途径。

1.在游戏体验中转换角色

现代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像温室的幼苗,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教师要引领并促使他们长成为参天大树。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游戏,让他们聆听锅碗瓢盆的碰撞,触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在游戏中,学生不仅体验当家的快乐和心酸,更让自己站在了家庭主厨的高度,转变角色思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游戏中一次次体验成功和失败,体验苦难和快乐,激发他们努力拼搏的斗志,锤炼他们的意志。这样的游戏活动与校园里单一枯燥的学习活动相比,优势在于它能使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生活中,正如那茁壮成长的大树般,在一方沃土中找到自己的岗位,获得真实的感受,不断成长。

2.在游戏体验中发展能力

“学贵有疑,学以致用。”面对教师的谆谆教导和家长的苦口婆心,学生却形成被动、依赖的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游戏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投入学习、运用知识、全程参与、展示才能的良好机会。如在《放飞风筝》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搜集资料、准备材料、制作风筝、晴空放飞的整个过程。虽然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但学生积极性高涨且乐于参与,自觉行动,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创新精神也得以激发。

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不会下厨烧饭,不会自己洗衣,这是个严峻的问题。生活需要孩子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能力,时代要求他们有独立和创新的思想与本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获得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思考、敢于交往、积极向上、努力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而生活游戏便是最动人的剧本,学生在演绎剧本中饰演重要的角色,把剧本的“全程化”进行到底。

三、回归生活园圃,编“全息化”大网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者,可将智者锐化为哲父。生活课堂既开阔又深远,可使每一个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机会。生活课堂的内容和信息是无穷大的,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编织出一张“全息化”的大网。

当今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更迭的社会里,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教育的切入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學术专题活动、日常情境花絮等,让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师可以“旅游业的兴起”“重视安全,学会自救”“我谈5G时代”等为主题,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记录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学会了生活技能,学会了合作方法,懂得了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成为生活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过程离不开生活,可见他非常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生活是一个五彩的园圃,教师要教导学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教育可在这个浓缩版的园圃中实践。小园圃有大知识,园圃中可以劳作,可以交谈,可看可听可悟,可知地可晓天。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通过观察、了解、体验、实践,他们的知识领域会得到拓宽,他们会给自己的人生园圃编织出一张紧密的大网,知识越多,网就越密。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要抓住生活化契机,教师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堂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人化”“全程化”“全息化”目标,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切实有效的生活课程,为学生搭建综合的“大舞台”,使学生尽情舞动,展现魅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