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庆菊
[摘 要]课堂应该回归本质,通过适当的“问题引领”,从根本处追问、从无疑处深究,让学生从知识的浅表走向内核,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思维和理性体验,在思辨中感受数学的力量,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寻找知识背后的道理。
[关键词]知识;数理;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3的倍数特征。学生通过列举、观察,很容易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但教师却极少或从不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理,以致学生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追根溯源,打开各种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是让学生在百数图上圈出3的倍数,然后讨论总结其特征;苏教版教材让学生在百数图上圈出3的倍数后,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3的倍数,从而更直观地发现3的倍数与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之间的关系;冀教版教材则略去了百数图,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小棒,根据所用小棒的根数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可见,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对“3的倍数”背后的道理“避而不谈”。那么,本节课有没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M. Kline 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和提出的问题,使人类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盡力去探索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善的内涵。课程不是一种“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一种“作为关系、过程和价值”的实践样式。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考探究知识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维,使学生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本节课可在学生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往前走一步。
师:刚才我们已经发现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
生2:比如15,15中的“1”表示1个十,“5”表示5个一,为什么在判断时却变成了1个一加5个一?明明是1个十,为什么却成1个一?
师: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请大家任意写几个数,动手分一分、画一画,看看这些数为什么是或者不是3的倍数。
学生汇报:
生3(方法一):我们小组研究的数是15,我们用分小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5根小棒可以分成10根小棒和5根小棒,先把10根小棒三根三根地分,分3次后还余1根,还有5根小棒,1+5=6,合起来共6根小棒。将6根小棒继续三根三根地分,正好分完,说明15是3的倍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因为1+5=6,6能被3整除,所以15是3的倍数。
师:一起来看一看,“1+5”中的“1”表示什么?这个“1”从哪来的?
生4:这个“1”表示10除以3的余数,表示余下1根小棒。
师:这个“1”与“15”中的“1”一样吗?
生5:不一样。“15”中的“1”表示1个十,“1+5”中的“1”表示余下来的1个一。
师:为什么要加上5?
生6:加上5是看看现在还剩几根小棒没分,继续三根三根地分,看看能不能正好分完。
师:你们明白判断15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1+5”的道理了吗?
生7:就是把“1个十”三个三个地分,余1,余下来的1和个位上的“5”合起来再分,如果能分完就是3的倍数,如果不能分完就不是3的倍数。
生8(方法二):我们小组研究的数是243,我们是用分正方形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三个三个地分一百个小正方形,最后余1个;三个三个地分两百个小正方形,最后余2个;三个三个地分十个小正方形,最后余1个小正方形,三个三个地分四十个小正方形,最后余4个小正方形;连上个位上的3个小正方形,一共还剩2+4+3=9个小正方形。继续三个三个地分9个小正方形,正好分完,说明243是3的倍数。
师:你能说一说“2+4+3”的道理吗?
生8:就是把百位上余下的2、十位上余下的4、个位上余下的3合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
生9(方法三):我们组研究的数是417,我们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研究的。
师:你明白“4+1+7”的道理吗?
生9:就是把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除以3之后剩下的数加起来,如果这个和是3的倍数,原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现在大家明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的道理了吗?
著名教育学家派珀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不擅记花草的名字,他看着一朵花,使劲地想名字,就是想不起来。直到有一天,他换了一种办法:先从花的名字开始,想为什么这个名字适合这朵花。很快他就能流利地说出各种花的名字。”因此,关于知识,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向知识寻求什么?
1.善学者尽其理
《荀子·大略》有言:“善学者尽其理。” “2、3、5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部分,与“2、5的倍数的特征”相比较,3的倍数的特征更隐蔽,这或许就是几乎所有的教材对此回避的重要原因。
张卓玉先生曾说,每个学科的教材都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有形的版本,一个是品质、思想、故事构成的无形的版本。回想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而没有就这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与探究。这种基于实际情境给出结论的做法,极易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是由具体实际问题简单归纳出来的”的认识。好的数学教育,要回到思维原点处,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思想方法,并在课堂中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上述教学片段中,在“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个核心问题的引領下,学生通过举例分析、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图、方格图等直观材料以及数的组成等材料,逐步明白“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除以3所得余数的和”,从规律的浅表走向内核,探明知识背后的道理,将数学学习引向数学精神、数学理性与数学思想的深处。
2.知识背后有什么?
纵观人类发展史,任何知识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等组成了知识的内核。因此,知识的背后是对符号知识的超越和追问,是对知识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思维方式的深层追问。
“3的倍数的特征不再只看个位,而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尽管书上“你知道吗?”运用举例的方法说得非常具体详尽,可学生就是疑惑不解。究其原因,3的倍数特征的道理涉及了位值概念,而位值概念比较抽象。化抽象为具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数形结合。教师只有巧妙地引导学生借用小棒、方格图等自主探究,直观地看出判断15是不是3的倍数时“1+5”中的“1”不是十位上的“1”,而是十位上的“10”除以3所得的余数,即“1根小棒”,这个余数恰好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判断243是不是3的倍数时“2+4+3”中的“2”、“4”、“3”分别是百位上的“2”、十位上的“4”除以3所得的余数和个位上的“3”,即“百位上是几,三个三个地分就剩几;十位上是几,三个三个地分就剩几,分完以后剩下的数与数位上的数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3的倍数的特征”归纳为“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知识是一粒种子,具有生长的力量。“拆数再除”化隐为显,直指问题的本质,把3的倍数特征的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和生长的力量。
(责编 金 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