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蕾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不同的教材有不一样的编排,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学生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就“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分析,从而解析知识本身,解析教材编排,解析学生起点,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数;解析教材;解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22-02
教材中的知识点多数是以情境的形式呈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所用的情境也不同,这就给了教师足够大的思考空间。教师在深入解析教材时,要明确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情境,为什么设这个目标,等等,对自己提出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要一一弄清楚。下面就以“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分析解读教材。
一、 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对比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这三套教材,发现编排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教学目标的对比
这三个版本的教材,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比较相似,北师大版教材的略有不同: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带有元、角、分的数的相互转换。 ]
这三个版本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会读、写小数,但是苏教版教材还要求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含义,也是它们共有的目标。但是北师大版教材的具体情境只限于元、角、分这个实际情境,而其他两个版本教材还有长度单位的情境。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最大的不同在于,北师大版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带有元、角、分的数的相互转换,但是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更高,要求学生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所处年段的对比
三个版本教材都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放在三年级下册,安排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之后。但也略有不同,苏教版教材将“分数的初步认识” 也放在了三年级下册,让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后马上就学习小数;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将分数的认识都放在了三年级上册中。我个人认为苏教版教材的安排更好,因为小数的认识要借助分数的含义。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并且生活中也不常用,放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到了下学期就淡忘了,教师教学小数时要花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含义,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经不熟练的知识体系之上,这无疑十分不利。像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把分数和小数放在同一册学习,就化解了这样的问题。
3.内容编排的对比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这三个版本的教材有着较大差异。北师大版教材仅限于将元、角、分表示成小数,没有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包括后续的小数的比较大小和小数的简单加减都是建立在元、角、分的情境之下的。但是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均有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包括之后的比较大小和简单加减都有脱离情境和脱离实际单位进行的。但这两个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也有不同,人教版教材以元、角、分引入读、写分数,再以长度单位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而苏教版教材直接以长度单位引入读、写小数,以及沟通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再扩及元、角、分中的小数。
4.练习安排的对比
这三个版本教材由于在目标上有差异,因此在练习编排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北师大版教材只在元、角、分的具体情境下进行练习;人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是放在具体情境之下,有长度单位和元、角、分的情境;苏教版教材则拓展更深,不仅有在具体情境下的练习,还拓展到在图形和数轴中找小数,这就更为抽象。总体对比,北师大版教材的练习要求较低,苏教版教材的练习要求最高。
二、深析教材,探究分數与小数的联系
在对比了不同版本教材的情况下,我发现有的教材要求学生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而有的教材则没有这样的目标。这不由得让我思考起这个问题: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否要经历沟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的过程。
小学数学里认为,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所以不讲分数,就不能讲小数。但在实际生活中,小数出现的频率远比分数要多。因此,对学生来说,小数比分数容易学。相对的,有具体情境的小数,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获得,但是脱离情境的小数,学生就没有办法获得和理解了,只有先借助分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小数局限性较大,只限于元、角、分的具体情境;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由具体情境导入,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再拓展到图形中的小数,甚至是数轴上的小数,以及以后的小数比较大小、小数简单加减都有脱离情境的。我个人觉得小数的学习还是应该初步探究小数的含义,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三、解读学生,提升教材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教师教学应建立在正确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之下。
1.元、角、分,学生认识小数的基础
这三个版本教材有一个共同点:均用到了元、角、分这个具体情境。这个不约而同的安排是根据什么?前测显示,在一个58人的班中,问及生活中见过哪些小数,39位学生列举的都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这说明提到小数,绝大多数人都要会先想到元、角、分中的小数,也就是说,元、角、分中的小数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掌握了学生这一学情,也就不难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原因。
2.以长度单位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既然都选择了元、角、分这个情境导入小数,为什么在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时教材反而不选它,而选择相对抽象的米、分米、厘米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问到“1角= ( )元”时,学生首先就想到0.1元,而很难想到十分之一元,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可以直接跳过分数,想到可以用怎么样的小数去表示1角。当问到“1分米=( )米”时,大多数学生先想到的是已经学过的分数,便有了由分数到小数的探究感知过程,当分数的表示足够多时,学生自然会思考起分数和小数的联系。这个内容最难的地方自然而然被突破了。
四、围绕教材,确定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版本教材,针对人教版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小数,并会正确读写。
2.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知道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這节课先由生活中的小数导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小数,初步唤起学生对小数的印象;教师再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解决小数的读写问题;接着以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为切入点,通过“测量一支粉笔的长度是1分米,如果用米为单位表示是多少呢?”探究1分米=( )米,然后出示2分米=( )/( )米=( )米;探究1厘米= ( )/( )米=( )米,让学生借助探究1分米=( )米的经验,在小组中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出示12厘米=( )/( )米=( )米,让学生独立解决,使学生主动想到用分数表示,由此充分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到此,初步感知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已经完成,教师再出示元、角、分情境,带领学生探讨为什么5角=0.5元,0.09元为什么是9分。这时的探讨不再是停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因为有了刚才的环节,学生自然会将小数联系到分数上去,这样学生对在元、角、分情境下的小数含义就有了充分的认识。
在探究练习环节,先出示一个练习本和一把平均分成10份的米尺,请学生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数来表示这个本子的长度,学生自然想到3分米、3/10米和0.3米;再出示平均分成100份的米尺,问:“现在可以找到哪些数来表示这个本子的长度?”学生能答出30厘米、30/100米、0.30米,由此建立起0.3米=0.30米;接着设问:“都是这个本子的长度,为什么一个小数是0.3米,而另一个小数是0.30米?”由于有了前面的分解环节,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也不会感到很困惑,能够知道一个是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一个是平均分成100份得到的,但是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的处理,就能将难点化于无形。
至此,学生对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已有较深的认识,再让他们在讨论中发现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两位小数。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分析解读,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能从知识本身、从教材本身和从学生本身出发,客观思考如何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责编 金 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