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单位“1”教学价值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5-07

王庆祎 王超

[摘 要]在解决分数问题时,单位“1”的价值无可取代。多数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强调单位“1”在解决分数问题中的作用。教学单位“1”就是教学正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分数;单位“1”;方程;算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52-02

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分数应用题教学不需要教单位“1”,只要按照教材引导学生会列方程就行了;有的则认为方程方法优于算术方法,因此不必沟通二者的联系。分数应用题到底有没有必要教学单位“1”?对学生来说,认识单位“1”到底有多大难度?单位“1”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有没有教学的价值?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单位“1”的几点思考,与同行交流商榷。

一、单位“1”是什么

分数应用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另一类是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但单位“1”的本质是什么?通俗地说,单位“1”就是题目中数量之间比较的“标准”,在分数应用题中,一道题一般只有一个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单位“1”。有了统一的标准,数量之间的比较才有了统一的尺度。

例如,有50千克苹果,梨的质量是苹果的[45],香蕉的质量是梨的[14],香蕉有多少千克?这道题中,数量比较的标准是50千克苹果,即整体的单位“1”是50千克苹果;至于香蕉的质量是梨的[14],则是把梨看作单位“1”,但这是在50千克苹果这个单位“1”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标准”,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就像长度单位一样,先规定1米的长度,把1米作为测量的统一标准,而后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分米又是一个新的测量标准。至于在分米的基础上产生的厘米,也是以米为基础的。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能做到深入浅出,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问题通俗化、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簡单易懂。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如果能通过打比方通俗地告诉学生单位“1”就是题目中数量比较的标准,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单位“1”,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单位“1”就不再抽象了。

二、为什么需要教学单位“1”

多数版本教材都以单位“1”作为解决分数问题的重要依托,这样的安排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单位“1”是学生解决分数问题思维的起点和支点。解决分数问题时,学生读题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找到题目中的单位“1”,即以哪个量作为比较的标准。找到了单位“1”, 解决问题也就有了抓手。

例如,有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15],第二次剪去余下的[15],两次相差2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读题后,先找到单位“1”——这根绳子原来的长度。用方程解法的话,可设这根绳子原来长x米,则第二次剪去余下的[15],就是x的(1-[15])的[15]。根据“两次相差2米”,不难列出方程[15]x-[15](1-[15])x=2。如果用算术方法,考虑到第二次剪去的是这根绳子(单位“1”)的(1-[15])的[15],可求出第二次剪去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列式为(1- [15])×[15]=[425]。相差的2米正好占这根绳子的[15] - [425]=[125],那么这根绳子原来长2÷[125]=50(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不管是算术方法还是方程方法,单位“1”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又是支点。单位“1”是解决分数问题的“牛鼻子”,抓住单位“1”,问题解决就会纲举目张。

三、如何教学单位“1”

1.运用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理解单位“1”

教学分数应用题离不开线段图,画线段图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简明形象。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单位“1”是谁?题目中的数量都跟单位“1”这个标准比,画图时肯定要先把标准画出来,也就是说先画标准量单位“1”,再画比较量。在多次画图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用线段图或长方形直条表征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就会通过想象线段图入手。不管是动手画图,还是直接想象,单位“1”都是学生思维、图形表征的抓手。

2.沟通方程与算术方法的联系

对于求单位“1”的教学,可先用方程解决,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以后解决复杂问题积累经验,并与后续学习接轨并拢,接着,在方程思维的基础上渗透算术方法。为降低思维难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正向思考,再逆向思考。

例如,一个苹果质量的[58]是180克,这个苹果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先根据题意正向思考,一个苹果的质量×[58]=180,再结合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逆向思考,求单位“1”(苹果质量)就用180÷[58],即对应数量除以对应分率等于单位“1”。

方程思维给算术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这样的教学不至于把算术方法教学演变成机械记忆,顺逆之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具体而深刻,两种方法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3.方程和算术方法各有优势

面对求单位“1”的问题,运用正向思维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维难度,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方程的优越性尤为突出。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用方程,他们觉得用方程要写解设,且解方程的过程比较麻烦。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根据方程的思路倒推,舍去了方程中很多繁杂的东西,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追求简洁、删繁就简的认知心理。

算术思维是逆向思维,如果把方程和算术方法比作走路,那么方程思维就是向前走,而算术思维就是倒着走。向前走难度小,倒着走难度大,毋庸置疑。既然这样,学生为什么还偏好于算术方法呢?原因在于,小学数学问题简单,这时逆向思维就相当于只倒着走几步,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路程远了、道路坎坷了,倒着走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教学单位“1”时,很多教师会不自觉地总结一些方法。比如,“对应数量除以对应分率等于单位‘1”。如果这是建立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的话完全可以,但如果是机械记忆,就会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其实,方程与算术方法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如“果园里有桃树300棵,是苹果树的[34],梨树是苹果树的[35]。梨树有多少棵”这道题就需要先求单位“1”,再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较适合用算术方法。

分数应用题到底用不用强调单位“1”,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以促进学生更简单、高效地学习为目标,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创新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责编 李琪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