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英杰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铸就的,是在中国各民族长期奋斗、融合当中形成的,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中继承发展起来的。深入理解民族精神有很多种途径,而毛泽东诗词恰恰是其中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突破口。毛泽东用毕生的奋斗来论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后以诗词形式生动记录了一路走来的辉煌足迹。所谓文以载道、诗史合一,重读毛泽东诗词,既能领略到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基因、民族精神特质,又像是展开了一幅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画卷。
天堑变通途——伟大的创造精神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构想中国新文化发展道路时就指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沉淀了历代诗人遣词造句的精湛技巧,凝结了历代先贤广博深邃的思想智慧,也体现了他非凡的创造力。
在审美风格上,他注重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赋予诗词全新的生命力。“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扫唐诗“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结,称颂革命战场的馥郁芳香,赞美抗争进取的苍劲豪迈。在创作素材上,他大量借用、化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典故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洪荒时代共工头触不周山的神话呈现在第一次反“围剿”的炮火硝烟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西楚霸王项羽为博仁义之名,功亏一篑自刎于乌江,成为了鲜活的反面教材。寥寥数语,重若千钧,或鞭挞黑暗,或憧憬光明,毛泽东的诗句既实现了创作内容上的革命性突破,又实现了审美方式上的具象升华。
从诗史合一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将中国共产党化天堑为通途的创造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
1956年,看到各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场景,毛泽东分外高兴,畅游长江后创作了唯一一首描写工业建设的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自幼嬉戏湘江的毛泽东带着自信横渡长江后,写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点睛之笔。下半阕,毛泽东的笔触更为宏大,全面描写了长江建设的美景。“一桥飞架南北”指的是当时正在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人民敢为人先地将创造精神化作实践,实现了中国人民跨越长江天堑的夙愿。毛泽东游泳穿过桥洞时,看着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尚未合拢的钢梁发出“天堑变通途”的感慨。目光沿江而上,他联想到巫峡伫立的神女,联想到孙中山早年间设想的三峡水力发电,联想到未来将“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大坝。这首词生动描绘出三幅画面:一是大桥建成,南北贯穿图;二是大坝建成,高峡平湖图;三是改天换地,神女惊叹图。从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神话世界,毛泽东用丰富的想象为中国发展绘出蓝图,而在半个多世纪后,这些遐想全都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武汉,大桥横跨长江两岸,中国南北畅通无阻,一座座桥梁折射出中华民族不断开新篇、闯新路、奋勇前进的精神。而“天堑变通途”的意义绝不仅在交通、工程建设方面,一条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道路被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被中华民族创造出来了。面对新冠肺炎的突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再一次迸发,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我国在抗疫斗争中掌握了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火雷速度”更是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又一个中国奇迹。种种创新创造的成果,书写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也书写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决胜之地上。从革命到建设,再到应对危机,没有道路创造道路,迎难而上,变天堑为通途的气魄正是伟大创造精神的鲜明体现。
只要肯登攀——伟大的奋斗精神
在毛泽东的笔下,奋斗精神犹如一条主线贯穿他诗词创作的全过程,许多作品都深刻探讨了奋斗与胜利之间的辩证关系。依靠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军民一心、 众志成城,方才取得“报道敌军宵遁”的战绩;凭借第二次反“围剿”时的“枯木朽株齐努力”,方才收获“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战果;长征途中,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閑”的奋斗精神,有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奋斗经历,才有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胜利成果。如果说以上诗句多是在描写中国革命本身,那么在前往陕北途中,毛泽东吟诵的《念奴娇·昆仑》则第一次出现国际性主题,探讨为了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奋斗的意义。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后花园,里面种着让人长生不老的神丹妙药,屈原在《九章·涉江》中畅想“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毛泽东对传统文化典故熟稔于心,当他伫立岷山峰顶,遥望想象这座白雪皑皑的仙山时,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充分结合。上阕刻画高耸入云、被冰雪覆盖的昆仑山像一条玉龙在空中飞舞,“搅得周天寒彻”,空气因此冻结。到了夏天,冰雪融化、江河泛滥、人民受灾,这座古代神山的千秋功罪,谁能评说?下阕设想“我”抽出宝剑,把昆仑山割成三段送出去,“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从此“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引申为民族平等,进入大同世界。1958年,毛泽东注解这首词时说:“昆仑,主题思想不是别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要手持革命的宝剑,奋斗向前,将不平等的世界改造成温暖的太平世界。
经过千难万险的奋斗,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体会是什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概括为10个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1965年重上井冈山,38年的奋斗留下了“莺歌燕舞”的如画江山,沉淀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壮志豪情,更激发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不灭意志。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伟大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从积贫积弱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胜利密码,更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猛进的精神基因和不竭动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定将在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中变成美好的现实。
六亿神州尽舜尧——伟大的团结精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碰撞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主体观。毛泽东曾用如椽大笔塑造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群体形象:“十万工农下吉安”“百萬工农齐踊跃”“遍地英雄下夕烟”。在毛泽东心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旦觉醒并汇入时代发展洪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亿万劳动人民和衷共济、战天斗地的丰富实践再次证明了“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
血吸虫病的肆虐在中国流传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至少有2000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000多万人染上了这种病,上亿人受到感染威胁,毛泽东对此忧心不已,紧急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捷报传来。1958年6月30日,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习惯性地打开《人民日报》,一篇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报道映入他的眼帘。读罢文章,毛泽东精神振奋,欣然起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这两首诗是联章体,如果说第一首描述了失乐园的图景,那么第二首则展示了复乐园的新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几年时间,人民被广泛发动起来,成为送走瘟神最伟大的力量源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中“五岭”“三河”泛指山脉、河流,代指整个中国,“银锄落”描绘农民们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形容大力兴修水利,广大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消灭钉螺、修建良田。自此之后,“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绿水青山都变得有了灵性,红色的落花随着老百姓的心情像波浪一样翻滚,崎岖险峻的青山也化作康庄大道给人民作桥梁。更加伟大的成就在于,中国人民精神世界发生的美妙变化——“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群众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大家一起点着蜡烛、烧着纸船,庆祝把瘟神送离了人间。寥寥数语无法充分表达毛泽东的兴奋之情,于是他史无前例地为这两首诗撰写了长长的后记,“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两首《送瘟神》距今已经60余年了,但其中的思想内核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再次得到充分彰显。***总书记第一时间明确强调:“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这一指示再次凝聚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团结精神。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人民群众既是疫情防控的保护对象,也是疫情防控的主体力量,大家积极参与,把自我防护、自我约束作为对前线医护人员,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无声支援。“人心齐,泰山移”,14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得到新的升华,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汇聚了无穷力量。
敢教日月换新天——伟大的梦想精神
在惊涛骇浪中笃定前行,“中国号”巨轮的航向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毛泽东诗词中没有直接出现过“中国梦”的表述,只有两处提到“梦”字:一处是《七律·到韶山》描述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另一句是《七律·答友人》中讴歌新中国锦绣壮美的好梦——“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在旧中国的噩梦里,面对整个民族内忧外患、深重苦难,毛泽东将其个人梦想化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探索,并在诗作中清晰勾勒出化梦想为现实的轨迹。
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怎样才能实现“救中国”的梦想?1925年秋天,毛泽东还在苦苦探索,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深切道出他对于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公”是主宰一切、不可侵犯的,然而毛泽东却不惧强权、敢于分庭抗礼,他以诗明志“欲与天公试比高”,誓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终于将遥远的梦想变为现实,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的道路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迎来真正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回想过去的烽烟岁月,无限感慨油然而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经历了从“问天”“比天”到“翻天”“换天”的具体过程,而在当下,中华民族又走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关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诗经》中的这8个字就能看出,实现小康是中国人民2000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2020年,这样一个千年梦想、百年目标马上就要变为现实,这意味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形势变化之快、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多种矛盾风险因素叠加挑战之多同样前所未有,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性跨越考验相当严峻,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必然巍然耸立。这就要求我们传承伟大创造精神,将其作为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鲜明指引;传承伟大奋斗精神,将其作为披荆斩棘、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法宝;传承伟大团结精神,将其作为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传承伟大梦想精神,将其作为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精神支撑。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后盾,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未来必将如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责编 王燕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