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初同强
[摘 要]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点”、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点”及数学思想的“渗透点”,要突显针对性、引导性与拓展性。这样,才能突显“核心问题”的价值。
[关键词]核心问题;设计基点;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55-02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指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来考虑、设计的思考性强、引领性强,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问题。核心问题与课堂中那些零碎的、随机的、判断式的问题不同,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核心问题设计的有效基点,从而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会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更好地体会数学之美,进而自发地亲近数学,爱上数学。
一、基于知识“核心点”,设计针对性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数学知识的“核心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核心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1.基于知识“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其核心内容,也就是学习重点,或学习难点。教师在解讀教材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准确定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并以此来确立核心问题,这样不仅能指出学习关键点,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时,首先要明确该课时的学习重点是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腰及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其难点是理解各类三角形的关系和从边、角的角度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如何区分三角形的类型?”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对其进行区分?”。
学生在思考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分类、辨析、判断等数学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动手绘制三角形等操作,这有助于厘清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进而突破这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2.基于知识“共通点”,设计核心问题
各数学课时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如果将其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会存在某种关联。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核心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构建知识网路,这对于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非常有帮助。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画高”这一知识点通常让学生十分头疼。其实三角形的画高可以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画高构成一个知识体系,以此可以设计两个核心问题:(1)怎么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画高方法来画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画高方法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上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发思考和尝试,并通过实际作图发现这三种图形画高的步骤和方法是一致的,由此找到三种图形画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基于学生“认知点”,设计引导性核心问题
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点,设计引导性核心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1.基于思维“拓展点”,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之所以被教师重视和认可,主要在于它抓住了每一课时的特点,直击数学本质,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学到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拓展点”设计核心问题。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其教学重点是认识分数,这是小学生“数域”的一次拓展,学生需要完成由整数到分数的认识过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学中,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核心问题,让学生对分数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首先,余老师让学生用文字表示一个饼、半个饼、小半个饼和小小半个饼,然后让学生用数字将其表示出来。刚开始学生都知道一个饼是1,半个饼是0.5,但在“小半个”和“小小半个”的表达上学生出现了分歧,他们不确定是0.3还是0.4。接下来,余老师很自然地引入了分数。余老师提问:“半个饼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核心问题,直指分数的本质。学生回答:“半个饼就是将一个饼一分为二,然后取出其中的一半。”余老师接着问:“为什么说是两个半个,而不说是两个饼呢?”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核心问题,直指分数的本质,即平均分。在整节课中,虽然学生并没有真正动手分饼,但学生进行了推理、交流、想象和判断,最终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2.基于思维“困惑点”,设计核心问题
教师设计核心问题要多考虑学生的“困惑点”,因为这些“困惑点”往往就是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解决这些“困惑点”不仅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还能使其在后期的学习中一通百通。
例如,在教学“比万大的计数单位”一课时,一位教师通过贴纸和设计核心问题的方式让这节公开课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教师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后,在黑板上贴出了一系列分别写着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等数字的卡片,让学生在卡片下写出对应的计数单位。刚开始大家给出的计数单位都一样,但到了千万后就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说是万万,有的学生说是亿,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这就是学生“困惑点”。于是,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用亿而不用万万作为计数单位呢?”教师接着说:“如果用万万作为单位,那么就会出现四万万、十万万、一百万万、一千万万、一万万万……这样显然非常麻烦,且表述不清,而改为“亿”,在表达上更为清晰明了。”
学生产生分歧就会暴露出“困惑点”,以此设计核心问题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促其主动思考、探究与交流,这个过程也体现了数学探究之美。
三、基于思想“渗透点”,设计拓展性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之所以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抓住了数学思想的“渗透点”,这种渗透看似无形,但却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中提高自身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的数学思想“渗透点”,设计拓展性核心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突出“转化思想”这一思想方法,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1)不同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2)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是相通的,大家能找到通用公式吗?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周长和面积的推导过程,并帮助学生将不同平面图形的计算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路,找到思想方法的“渗透点”,快速掌握该课时的重点。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平面图形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比如梯形通过移动可以转化成其他图形,故而通用公式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两个问题巧妙抓住了思想方法的“渗透点”,有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中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核心问题为“引线”,聚焦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罗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