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万玲玲 陶骥
[摘 要]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过于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关注学生;兴奋点;学会学习;经历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76-02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此,我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努力寻找兴奋点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必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努力寻找关于学习的兴奋点,有了兴奋点,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意愿。
2006年我执教了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可能性”。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活动时,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关于学习的兴奋点。我将教学活动设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摸牌游戏,让学生摸红桃2、6、5、9,先猜自己摸到的牌是什么颜色,几轮过后学生大都猜出这些牌都是红色的,学生也用了“肯定”这样的词语;接着让学生从4张红桃、4张黑桃中摸牌,并猜一猜自己摸到什么样的牌。第二部分是让学生从6个乒乓球(5黄1白)里摸出一个球,猜一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我通过这个环节向学生介绍了“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第三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材上的插图。第四部分是转盘游戏,我让学生转动一个“红色占八分之一,黄色占八分之七”的转盘,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五部分是我播放了“守株待兔”的视频,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这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这样的学习状态受到了各位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能有如此结果,我想主要是因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尤其是在第一、二、四、五部分中,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能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对学习就会越发主动,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让学生经历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2008年我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找次品”一课。课前,我上网搜集了很多关于这一内容的材料,也多次观看了刘松老师的教学视频。经过思考,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9个次品的分法”,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该课的内容,并给予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在交流阶段,学生能将“9个次品的分法”的多种方法都罗列出来,并自主总结出解题规律。回想我的教学过程,如果我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也许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可这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吗?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方法不如授之思想,有了数学思想,学生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力求少讲、精讲。当一节课结束时,如果学生的思考还没有停止,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多,那么说明学生已经学会如何学习了。
三、让学生经历过程
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过程性的词语,这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2008年我赴合肥参加教研活动,第一次聽了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刘德武老师的课——“画正方形”,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他的“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
刘老师通过在一个“6×6”的小方格中不断地画正方形,从面积是1、4、9到面积是16、25、36层层递进,从刘老师的问题“还能画吗?”中,真正理解了刘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的道理。后来,我多次在网上观看刘老师的教学视频,其中“你的头发有多少根?”的教学视频更是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展现无遗。该教学以“猜想(估算)—— 实践 —— 验证——反思”的步骤展开活动,不但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探索问题的态度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我教学了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课前,我认真分析了教材的特点,并从把握量角器的本质入手,把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确定为“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在课上,我首先出示两个不同的锐角,让学生去判断角的大小,再通过重叠法去发现这两个角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那么用小角也可以去测量角的大小。学生发现第一个锐角是由3个小角组成的,第二个锐角是由4个小角组成的。课件呈现的是用18个小角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学生经过辨析理解一个小角就是10°,然后我设置问题:如果一个锐角有3个多一点这样的小角,该怎么办呢?接着引导学生把10°角进行细分,并出示不同方向的角,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半圆形量角器。
课后,多位教师对我在这一环节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尽管只是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但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对等分思想和量角器的本质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高正确率也证明如此教学的效果良好。在该课结尾,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一个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在场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共鸣,这位学生回答:“我知道了量角器是怎么来的,今后我会更好地利用量角器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经历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正如刘德武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的: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责编 黄 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