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灌”则“灌”当机立断

时间:2024-05-07

高英

[摘 要]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灌输”能精简教学环节,节约课堂时间,将课堂价值最大化。教师旨在找到“灌输”的精髓,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收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41

如何尽量少讲已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甚至只要教师一多话,就有“灌”的嫌疑,就与启发式教学背道而驰。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可能是在守成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但也不能在全盘否定旧式教育的条件下进行。

一、教师一定惜字如金?——点石成金

【片段1】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

小组合作完成:剪下四个大小不同的圆,用线围或用尺滚的方法,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师:说说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生1:用线围的时候要紧贴圆边,不能松。

生2:用尺滚的时候可以先在圆的起点做个记号,这样就知道终点了。

师:可以汇报你们探究的结果了吗?

生3:我们的圆直径2.5厘米,用线围的方法量出周长8.5厘米,商是3.4厘米。

生4:我们用滚的方法,圆直径3厘米,周长8.7厘米,商是2.9。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这个商在不断地变化着。

生6:我发现商在3左右。

简析:由于此项操作具有难度,所以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时已至此,学生已经感到疲惫和无趣,可离预设还有一定距离,怎么办?是牢牢抓住“探究出真知”?还是直接告知学生其中原委?

事实上,圆周率的研究相当繁琐,点到为止才是王道。所以,教师可以适时总结,告知学生圆周率的存在,介绍圆周率的来之不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课堂一定热闹非凡?——张弛有度

【片段2】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熊猫京京请4个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要把12个竹笋分给朋友们,该怎样分才公平呢?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平均分”与加号、减号、乘号一样,可以用一种简洁方便的“符号”来表示。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吗?

生1:用*表示,表示不管怎么分,结果都一样。

生2:用“‖”表示分得一样多。

生3:用“:”表示平均分。

师: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简析:除号的由来历史悠久,除号的产生有文化的积淀,有历史的淘汰,有数学的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在课堂上创造几个新奇的符号就能代替除号吗?这样的创造探究有何意义?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意义建构,促使其有效学习,显然更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究一定面面俱到?——有的放矢

【片段3】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何为面?摸一摸、比一比你身边的桌子、凳子的表面,什么感觉?桌上有一个长方形,它有多大?用信封中的材料测量一下。

生1:这个长方形有8个正方形纸片那么大。

生2:我们测到只有2个正方形纸片那么大。

师:同样的长方形,为什么有的测到8个,有的测到2个呢?

生3:用来测量的正方形大小不同。

师:测量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4: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去测量。

师:要统一测量面积的单位。

师(出示1平方分米纸片):这就是1平方分米。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正方形的大小吗?

生5: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简析:此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如果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面面俱到,那么就会导致内容太杂,目标太散,多者兼顾的后果就是匆匆引入,草草收场,学生犹如雾里看花般中抓不住重点。所以,探究的内容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找准“关键点”,触动学生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主动性的构建。此课应当把时间花在常用面积单位的感知上,其他知识点则可以蜻蜓点水般地掠过,或者启发式地“灌”,合理搭配,重点突出。

杨振宁教授说:“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也并非一好百好,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只要教师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只要灌得启人心智、导人以行、励人以志,当灌则灌。

(责编 金 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